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Rogers乐爵士音箱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161#

转贴自:世界影音论坛         作者:无胆

乐爵士LS 3/5A的剖析

LS 3/5A扬声器在音响界早已有盛名,最初是由英国BBC国家广播电台所设计,应用于录音级鉴听喇叭,单体由KEF公司所制造的T27高音单元及B110低音单元,据说需要庞大的人工装配成本。从LS 3/5A诞生至今,以迄约二十五个年头,其受欢迎的程度,仍未曾稍减,可见得有其特别过人之处,而今天,小弟就牛刀小试,把他解剖一番,由于本喇叭是由友人商借得来,所以可说是冒着机主砍人的危险,特别发表的。
外观制作
        从外观来看,LS 3/5A真的是不怎么起眼,以今日的音箱制作技术而言,真的称不上是美观,反而觉得有些粗糙。覆于木箱外的木皮,是以原木皮贴制,非一般的塑料皮,这点倒是值得欣慰。305*190*160mm的箱体容积,真的是满小的,如此的小喇叭,难怪原厂规格响应频率低频只到70Hz,这也是LS 3/5A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内部制作
        拆开LS 3/5A只需松开面版的八颗螺丝,就可以将整个面版拿起,第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面积颇大、线路颇复杂的分音器PCB,上头所使用的零件,电容方面全为Philips的金属电容,电感应属有铁心电感。外部有橡胶灌注,并于板上可以看到有一排HF(High Frequency) level的选择,Roger在此选用0dB位置,听说KEF的LS 3/5A使用-1dB,或许这就是其低音过人之处的原因吧!
拆开的面板背面,可看到分音器及低音单体,高音单体于分音器下方,皆为KEF所制造,低音单体阻抗为6 ohms,高音单体则为8 ohms
[upload=jpg]Upload/20041027164076372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102716402650496.jpg[/upload]
TOP
162#

[quote]阿泰 在 2004-10-27 10:42:08 发表的内容
[quote]rgs11om 在 2004-10-23 1:11:37 发表的内容
Rogers 兄不在果然是冷清了:(  
以茶解闷,以茶解闷:)
[/quote]

两位R兄,有什么好的铁观音介绍,现在常饮到贵夹唔好(又贵又不好)的茶,苦闷ing..............[/quote]


哈哈,泰兄问铁观音要问我,泉州市的安溪县铁观音天下文明,可惜最近几年炒作太厉害了,价格直线上升。前不久到黄山,当地人说他们的茶很贵,一问是2-300元/500克,当下心中窃笑,这也叫贵啊?!并非我胖脸充大款,而是本地茶叶实在太贵,朋友同事拿出的一小包(7克装),经常都是3-500元/500克以上的,上千的也不少见。
不过泡茶的功夫也很关键,就象玩音响需要校音调整似的,安溪铁观音不用紫砂壶,而是用一个"U"型的小碗,还分7克碗、8克碗、9克碗,对应不同重量的小包装茶叶(由于茶叶容易吸入异味,一般好茶都用小包真空包装,也分7克、8克、9克/包)。泡茶时头遍洗茶,茶汤再次烫杯倒掉;二遍试喝,由于茶叶制作不同,有的易出味,有的不易出味,喝了二遍茶后基本掌握该泡茶的浸泡时间;因此品茶时喝第三遍茶最准。一般茶叶泡了6-7遍味道变淡就要倒掉,有的茶叶更不耐泡。可以想像喝茶的本钱有多高。
TOP
163#

[quote]海阳 在 2004-10-12 13:41:32 发表的内容
[quote]zyh 在 2004-10-12 10:48:07 发表的内容
也就是说628声音HI-FI点?中频会不会薄?音乐感如何呢?[/quote]

我上面不是说稍薄了吗,等黑白回来再一起去听听.[/quote]

比studio7或p24如何,会更薄吗?
TOP
164#

转贴自:世界影音论坛  

关于BBC LS3/5A历史的彻底研究

作者:Trevor Butler    转贴自:HiFi News  Record Review1990年3月
作者 Trevor Butler翻译Shang
很难找到任何一个方盒子,如同BBC LS3/5A一般,能勾起如此多的情绪反应,或是制造出这么多的迷思与误解。光是它的名字,就引起了困惑,而实际上它只是单纯的遵循了BBC的器材编码方式。依循此一方式,音箱cabinets最前面的两个字母以CT代表,分音器filters为FL,而喇叭loudspeakers则为LS。编码中的3表示此一设计主要是供外制转播(outside broadcast-OB)所用。如果此一编码为5,则代表供录音室广播用,如LS5/9即是。在斜线后的5则是型号。LS3/5即取较早的OB喇叭如LS3/1。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S3/5是当初开始制造时的编号。编号最后的A则是后来加上去的,用以表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设计修正。如果有后续的修改的话,则会以B来标示,但那从未发生,也不太像会发生,其原因后文将述明。
此一喇叭的设计概念,是为因应BBC的某些制作环境:当以耳机监听并不能令人满意,而又没有足够空间来使用Grade I监听喇叭时。Grade I监听喇叭是用来调整广播节目较具决定性的音调平衡,或麦克风的摆位等。现役的Grade I监听喇叭是LS5/8与LS5/9。Grade II 监听器则可用以监听节目的品质,但音调平衡或麦克风摆位等则一般属于Grade I喇叭的工作范围,除非别无选择。设计者因此体认到:前述情况将需要一种小型的Grade II喇叭,而为达成体积小巧的目的,牺牲部分低频响应与响度便无可厚非。此种喇叭较可能的使用者为:电视外制转播车的主控区,这些制作者需要以较正式混音时低的音量做监听。
当时市面上并没有现成合适的商业产品,因此BBC设在Kingswood Warren的研究部门就被要求设计一对这样的喇叭。才不到一个星期,原型机就被做出来,并进行实地测试与评估。之所以能这么快,是因为LS3/5的设计脱胎于一对实验性喇叭,该喇叭已经在Kingswood被用来做一些音频比例测试(acoustic scaling test)的初步工作。
当时是以1/8比例的模型,并在1/8的波长(也就是8倍高的频率)下录音,某些音响技术的优缺点就可以被评估出来,而不必花大钱建构1:1的环境。当然,正因为如此,这也暗示了整个模型的再生过程所使用的器材,从放音机,喇叭,麦克风到录音机,都要能在极高的水准下运作,其所处理的频宽为400Hz到100kHz,以便能正确模仿一般频宽的40Hz到15kHz。
照片中就是BBC在1972至1980年间所使用的的这种模型喇叭,它代表了模制过程(modeling process)的一大进步。虽然它在音质及最大输入功率方面有其局限,这种小喇叭的组件却被认为具有足够高的水准,能满足户外广播所要求的特殊小型监听器。因此,这种组合就被称为LS3/5,并显示出当初的模型实验者其实已经获致很好的成果。
BBC自行制作了一小批这种喇叭,使用在电视转播车的控制室中,并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后BBC终于面临一种状况:需要邀请外面的厂家在认证许可下制造LS3/5。实际上,Rogers在1974年2月19日发出了一则新闻稿,骄傲的宣称将在该年4月的SONEX '74大展中展示这种新喇叭。他们附上了一张照片与一组临时的规格:25瓦的输入功率,频率响应80-20,000Hz +/-3db,或是60-20,000Hz +/-4db。分频点设在3k Hz,低音单体为110m Plastiflex doped Bextrene 音盆,高音单体为27mm半球型Mylar振膜。定价为一只52英镑外加营业税!
尽管如此,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问题。虽然BBC对KEF生产的B110低音单体有信心,但当他们随后需要一批供内部使用的LS3/5时,发现低音与高音单体已经历经重大的改变,必须要重新设计才能接续生产。因此,这款喇叭就被交给当时在大波特兰街的BBC设计部门,要求将它修改到合适。
当时的问题来自三方面:修改后的B110单体,以不同于前的方式刺激箱体,导致染色的产生。这染色不仅来自低音单体,也来自音箱﹔高音单体则产生出明显的'唇齿'音(lipsy)。
为了确保音箱的共振不会引起问题,两面侧板都以沥青垫增加其阻尼,上下箱板也做相同的处理,但更铺上两层。此外,一种PVC边料被加在低音单体的框架上,其作用是将低音单体与前障板隔离(de-couple),并使接缝密封。为降低箱内空气共振,所有的箱内壁都再铺上聚亚胺脂发泡材料。箱体并加以密封,以防止在高音压时空气渗漏产生杂音─实际上甚至连螺丝孔也被做成不透气的。箱体的问题也与软木材巴拉那松木制的肋条有关,这些肋条连结前障板与背板,但因为不够硬无法有效支撑,改以榉木代替。而背板的规格也重新制定,由原本的云杉木三夹板改为多层的桦木夹板,如此可避免云杉木常有的空隙。修改后的音箱被称为CT4/11A。
借着此一修正机会,高音单体的高频唇齿音也被加以处理。当时认为这个裸露的KEF T27 SP 1032高音单体很容易在工作场所打包捆绑时受到损害,故决定加上一层保护金属格栅,并在Celestion HF2000单体上找到一个,稍事修改后即可适用。另外T27高音单体的振膜很小,其扩散方向近乎无指向性,故其外围以一圈固定在前障板上的厚毛毡条加以围绕,意在防止音箱突起的边缘干扰造成声音不连贯(acoustic discontinuity)。而前面网的效果也在设计中被考虑进来,因此聆听时必须要装上面网,以避免高音域的不平顺。
在做了这许多修正之后,分音器也必须要调整,因此以FL6/23取代原来的FL6/16。经过所有这些变动,LS3/5的第一个修正版于焉诞生─LS3/5A。这最后加上的'A'有其必要,因为尽管LS3/5A的声音近似于LS3/5,其差异却大到无法各取一只配对做立体声聆听。既然只有少量的LS3/5曾被制造,这一改款并未造成太大的问题,只有约20只LS3/5必须停用。
对那些并不完全熟知它的人而言,此一设计至今可说仍高度维持了当初的样子,除了这些年来一些微小的改进外。这些小改进将后续提及。
在1977年产生了一些明显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夏天,制造者的不良率都会稍稍提高。80年代初期做了一个修正,当时单体悬边的凹陷(surround-dip)似乎稍微被更动了。解决之道为将负责控制它的分频共振器(crossover resonator)调整到一较低频率并更改制振电阻(damping resistor)。任何一个这类的修正都由BBC发布给当时的制造厂家并并入执照中。当时并对高音单体并联电容(coupling capacitor)的数值做了一些修正,这是整个平衡调整的一部分。当高音单体的材质更动时,它的'Q'值也跟着变动,并在频率响应上产生一个轻微的偏斜(tippling)。此一并联电容影响电路的型态并决定其制振为过度或不足(under or over damped)。为调整高音域的平衡,对FL6/23上一个tapped transformer的输出做了调整,并且改变并联电容以维持其分频点。

重新评估 Re-assessment
1987年的重大修改已经在专门杂志中被广泛报导过了,而这次的变动主要却来自于制造厂商的要求。经过这许多年以后,授权厂商之一Rogers的Richard Ross解释道,虽然当时制造LS3/5A使其听起来与测量起来均符合规格是可行的﹔但单体符合容许误差的良率却有变动,尤其是低音单体。因为LS3/5A的特殊设计,虽然B110单体符合KEF的规格,刚好却有一种特点,那就是在这种喇叭设计上最关键的部分,此一单体的误差却最不稳定。在炎热的夏天,低音单体的不良率可以从10%到85%。从授权厂商的经济观点而言,这是无法被接受的。
在授权厂商发现难以制造品质划一的单元的同时,BBC也有他们自己的问题。在1987年年底,成品品质似乎朝向能被接受的底限飘移。确切的说。它们被发现在1k Hz附近的八度有2db的隆起,而这正是影响声音平衡的关键地带。之前的LS3/5A在这一频率通常也稍微隆起,但现在它隆起的程度却开始使人不悦。必须要强调的是,它仍然可以在Grade II监听喇叭的要求中运作,但以Grade I的标准而言,就无法被接受。
这件事的关键又发生在悬边导致的频率凹陷上(surround-dip),它的确切频率随着时间而有数百Hz的飘移。而这又与箱体共振产生牵连,到了必须采取行动的地步。非得做一些变动,使这种喇叭能被制造得可让BBC接受,且品质划一,符合他们所需。
BBC将这件事知会KEF,而KEF派其"特殊产品部门"(Special Products Division)来做因应。针对这个问题追本溯源,发现SP1003 B110所使用的二稀橡胶Neoprene缺乏一致性,为此,一款新的B110因应LS3/5A而设计出来。这次使用一种PVC的悬边,其材质一致性较高,且对温度变化较稳定,但是顺服度较低。因此一个种新的蛛网状音圈(spider voice-coil)构造就被用来使这种新单体保持与旧单体一样的灵敏度,以获致相同的低频表现。这就是B110 SP1228单体。分频器设计通常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领域,这当然也发生在LS3/5A上。几经修改,正如报导所言,但这种喇叭的主要规格与整体声音平衡却维持不变。
分频器 Crossover
关于这个主题,与LS3/5A有关的事足以写成一本书。它的复杂性显现在它的电路图中。L1与R1被用来等化轴线上的响应突起与低音单体的频率特性。而C5,L2与R2这组则用来补偿另一个响应凹陷。针对高音单体,L3的作用为一分流指示器(shunt inductor)与自耦变压器(autotransformer),以便区别灵敏度的等级。C2是用以调整保持分频点的衡定。而R3则用来避免铃振(ringing),并同R4与C6以调整高频端的频率响应。
SP1228低音单体较先前的B110有着较平顺的响应,也因此需要较温和的分频等化。于是当时决定:分频器不能单只是重新设计,以补偿驱动单体的改变,而应将新技术也整合进来。基本上这个等化装置(equalization)与先前相当近似,其线路看起来也差不多。之前的设计使用前面提及的自耦变压器作为高通滤波器的一部分,且用来以1db为单位调整高音单体的音压。但是当高音单体的灵敏度越来越稳定(误差在0.5db以内)时,设计者发现可以改用一个较简单的衡定阻抗衰减器(constant impedance resistive attenuator),在+/-1db的范围内以每段0.5db的方式作调整。这个较简单的均衡器(equalization)所带来的效应之一,就是整体阻抗由原来的正常15欧姆变为现在的11欧姆。
KEF从整个响应频段分析了组件的误差值后,发现在最关键的一些地方缩小误差的容许值,可以改进其一致性。先前的喇叭单元相互间可能有2db的差异。举例而言,如果分频网络在关键频段为+1db,与之组合的喇叭单体也是+1db,二者就会加成为+2db。KEF于是决定采用计算机辅助配对,以利在一般情况下选取组件,使得若分频网络为+1db时,喇叭单体为-1db,最终得到0db的整体效果。这一新的分频器为FL6/38,SP2128/。
因此,KEF得以提供配对的组件给制造厂家,虽然该公司自己并不完整组装这种喇叭。目前所有三家授权厂家都使用KEF的配对组件。归根结底,我们必须要说KEF做得实在很好!BBC交付给他们一只1975年制造的LS3/5A参考标准单元No.6,而他们在1988年制造出的组件与之听起来如此接近,甚至符合Grade 1的标准,且能在品质更为稳定的状况下生产。因此LS3/5A的编号就被保留下来。
Spendor过去都完全自行制造分频器组件,他们表示如果情况需要,同样能自行生产。他们现在使用铁粉电感(勿与纯铁ferrite搞混),且被准许不使用先前的硅-铁E & I绕线电感(E & I transformer winding)。E & I绕线(laminates)较为昂贵,因此他们也没放过向KEF购买配对组件的机会。
Rogers多年来都使用各种纯铁与铁粉电感,因为他们的研究显示:鉴于在变换器(transformers)中微小的缝隙却有着高磁束,而在纯铁(ferrite)中有较大的空隙与许多磁性物质,因此与无线金属(radio metal)或单向结晶钢条(grain-orientated strip steel)比起来,这么做较经济,且有较佳的磁饱和品质。虽然绕径较多,且直流阻抗稍微增加,磁饱和的特性却相当的增强了。Rogers认为以现代的分频技术,与其制造一个有缝隙的无线金属扼流圈(radio metal choke),不如较单纯的制造一个有2%至3%误差的铁粉磁心电感。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一设计很复杂,而任何可以使事情简化的机会都不容错过。
就长期而言,也许BBC将这种喇叭的设计完全重新来过,还来得单纯些,可以命名为LS3/5B。但是他们不但不想,也没法承受这种替选方案,因为他们在全国各角落大约有三千五百只这种喇叭在使用中。而改变后的设计,又得保有与现有设计相近的声音,与相同的频率响应,因为未来的型号很可能与现役机种并肩使用。即便在今日,当一批喇叭被运到工作场所,他们是否出自同一代并不重要─它们都必须能被配对做立体声聆听。基本上这就是整个设计的目的,无论何时何地,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与使用中能保持一致性。总而言之,最近的修改并没有改进其规格,只是为了要在制造过程中提供较好的一致性,以维持这种喇叭的标准。此一标准现在回归到中性(median),所以听起来会与1987年圣诞节前最后制造的前一代产品有点不同,但是将会与更早的制品听起来一样。
在修改之后,阻抗稍微的有改变-这可以由图中的模式看出来,它反映出Rogers的两种标准模式。当原本的阻抗为正常值15欧姆,新型号的正常值则接近11欧姆。检视列线图表(nomograph),我们可以看到旧款的阻抗在15欧姆,它使用了旧的均衡器与旧的低音单体,这单体的阻抗大约是7欧姆。新的低音单体有较低的直流阻抗,但是在配上新的均衡器后,二者的曲线形状非常相近,尽管现在的平均数值较接近11欧姆。这仍旧意味着LS3/5A是由电压而非电流所驱动,因此扩大机要能有撼动电压的劲道(swing volts),并且有适当的输出功率,但不能是低输出阻抗者。
因此,1977/78年制造的LS3/5A,将不在任何方面比1983年或现在生产的较好或较差。多数对平衡有所了解的人,认为这个系统与先前一样,而且在声音特性上提供与前相同的品质。
进一步说,近期的制品可说更为平顺,因为高音的不平坦已经被去除掉了;而在使用新的悬边之后,染色也被稍为减低,却还不至于影响音调的平衡,因为对某一特定频段染色的察觉,其实关系到整个喇叭系统的平衡与等化。因此,比如说在1k Hz附近的音调染色若被减低到某一可查觉的程度,可能会因而强调出其它频段的染色。
在真实的情况中,此一新的设计提供了较好的一致性,由KEF掌控以维持其标准。在规格上没有任何改进,但评论员们认为现在声音较前好些,因为它回归到中性。基本上它发出与前相同的声音。这一论点有BBC的实际测试做后盾,并伴随制造厂家对此一组件立体声能力的认可。
从发出第一张执照至今,据估计总共约有六万对LS3/5A被制造出来,所以它能赢得举世注目倒也并不奇怪。在BBC这种喇叭被用来作各种用途,从一个人的OB,到几年前在Promenade演奏会中的实验性四轨传送中用来做控制与平衡,或在BBC的地方电台提供主要的小房间监听。即使如此,此一设计也有它的缺点,例如它的分频器中要用到既被动又复杂的等化线路,以补偿因箱体与振膜太小所导致的低频损失。

授权厂家 Licensees
这种喇叭的历史,与获得授权制造它的厂家有着有趣的关联。在BBC设在Chiswick的器材部门(Equipment Department)自行制作了最早一批产品之后,他们核准几家公司在特许下依合约制造。
执照收费被用来补贴当初开发的花费,而非仅是一种以大量生产降低单位成本的手段,而该笔款项由工程部(Director of Engineering)而非BBC企业接收,因为BBC企业有其它由出版与录音等所得的商业收益。目前有四家厂商有生产执照,但实际上只有两家在生产。当初任职于BBC研究部门,且参与LS3/5A规划的H.D.Harwood所创办的Harbeth,与Rogers,Spendor,Goodmans等厂家都获权制造。Goodmans实际上已经停止制造,且未在合约到期时重新申请,而Harbeth则尚未开始制造。
另一家授权厂商Spendor,由晚年的Spencer Hughes与当初同在BBC工作的Dudley Harwood合组。他们最初并未申请执照。当时该公司处在工作满档的状况,但是在后续出现生产空档时,他们也加入申请,因为实际上Mr. Hughes非常了解这个设计与要注意的所有相关事项。
Rogers几乎从一开始就参与,并且目前拥有Chartwell品牌。Chartwell当初也是被授权制造LS3/5A的厂家之一。Rogers的母公司Swisstone在1975与Rogers合并之后,在1978年又并购了Chartwell这家先前的竞争品牌。Rogers随着大量市场需求而生产,在1979年宣告他们卖出了第一万对LS3/5A,并且宣称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小喇叭。而到目前为止,Rogers共卖出了33,534对。
Harbeth是最后获得授权的厂家,目前由Alan Shaw经营。在所制造的第一批样品通过BBC验证后,目前已可合格的正式生产。他们所生产的都是经过计算机辅助测试的版本。每家厂商都要通过开始制造时的抽样程序,使BBC确保喇叭的制造正确无误。授权厂商由最初制品中挑选出两只送交BBC。其中一只由BBC保存以做为该厂家之工作参考标准,另一只则被调校到符合BBC自己的参考标准,该参考标准喇叭出自BBC最初自行制造的一批。这第二只喇叭将会送还给制造厂,变成该厂随后所有制品的参考比较标准。
较早被BBC授权的一些厂家则没有那么顺利。一般认为LS3/5A并不是一项容易做的产品,且必须配合合宜的行销。一些品牌会半路消失,正因为他们发现市场并不如预期中大;有的厂家则发现要达到BBC的严谨要求太困难。而这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要价250英镑的喇叭有更高的期望,如果没有正确的市场行销,要卖出去很困难。
像Audiomaster这种品牌,在1976年4月开始他们的生产,只维持了短短的时间;而RAM牌的则从未面市:它们都在生产线完成前破产了。帮Goodmans制造分音器的Falcon,曾为情况不妙的RAM制造了一批,却发现他们得自负盈亏,因为RAM根本没办法付他们钱。JPW也曾有过一些动作,但从未具体化。BBC对授权厂商产品的检验持续进行,而一些"见不得人的事"(nasties)也被发掘出来。其中一个例个子是:一只送来检验的喇叭有着比正常为厚的金属罩材质,造成了两个八度音程有1 1/2db的响应凹陷。不用说这只喇叭很快就被退货!
在目前的三家制造厂商中,Spendor表示虽然部分卖到英国,却有80%的产量是供外销用的,主要是欧洲,美国与远东地区,包括日本与台湾。Rogers也外销到日本,欧洲,北美,香港与新加坡,而他们卖到日本的数量甚至超过英国;在英国当地,除了一部分提供给BBC,经由hi-fi零售店卖出的也不少。尽管其它设计有着许多优点,LS3/5A在它的等级中始终维持着参考标准扬声器的地位。

谢辞 Acknowledgements
我受助于BBC工程部以确保本文的正确性。在BBC中,,T. Somerville与D. E. L. Shorter两位公认为现有的标准树立了基础。而LS3/5A的研发则仰赖研究部门的Messrs H. D. Harwood 与设计部门的M. E. Whatton与R. W. Mills两位先生。我们对Whatton先生最近过世深表惋惜。
TOP
165#

[quote]lmh 在 2004-10-27 10:54:43 发表的内容
我不是厦门的,是龙岩的。预算4000米左右,能帮忙问问ROGERS书架箱型号和价格吗?用2A3单端机推好吗?一直为找箱子苦恼。[/quote]

有4000元的预算还是挺不错的,或者干脆再加上一点钱上3/5A,看成色,也有5000多元的,前不久朋友买到一对还不到5000元,成色还不错,思奔达的。本地那对乐爵士书架估计是2000多元。
2A3功率太小了,我还没有玩过,不敢乱讲,介绍你去一个玩2A3的地方。他的版主晓骏对2A3有一定研究,更有发言权,你去问问他吧。
http://www.899c.com/
TOP
166#

[quote]lmh 在 2004-10-26 11:24:32 发表的内容
  请问ZYH兄厦门可有英国诗谱卖?[/quote]

你要买EPOS,以前好像有见到,但是忘了哪一家,你可以到联邦街看看,你是厦门的吗?
不知你预算多少,本地有一个二手商好像有一对ROGERS书架箱,黑色木皮,型号不知。也或者到ldh二手网站上找找。
TOP
167#

[quote]Willson 在 2004-1-18 21:03:32 发表的内容
怎么没有人玩Studio 2A[/quote]

Studio 2A二手要价1.6w,是我的心仪之物!12吋二分频。不过据说LS5/8才是rogers的老大。[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1191244249259.jpg[/upload]
最后编辑zyh
TOP
168#

[quote]SUNZY 在 2004-10-14 0:01:39 发表的内容
老听一个类型的,可能会麻木.多听听不同风格的器材会好点.

过两天听雨后的7ES2,看看如何.[/quote]



你这样蜻蜓点水式的玩法是玩不好音响的,音响的调教很考功夫的,不是随便接上就可以充分发挥器材的原有特性的。
TOP
169#

[quote]阳朔青年 在 2004-10-14 14:27:35 发表的内容
各位师兄,小弟刚来报道,请多关心爱护帮助。
小弟现在有一事请教,我有一对乐爵士ls88音箱,想搭配一台onix的sa-60功放,不知道是否合适?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搭配?另外如何搭配线材和cd唱机?请帮帮我。 [/quote]

ONIX现在好像是在台湾生产,我也有点兴趣,哪位老大听过,谈谈吧。
TOP
170#

[quote]我是流氓我怕谁 在 2004-10-13 21:45:05 发表的内容
[quote]zyh 在 2003-12-17 10:28:30 发表的内容
昨晚又把我的胆机接上,却发现没法听了,声音又蒙又没有弹性,完了完了!!!这下上了贼船了,tnnd,人就是这么贱,上去容易下来难,早知道我不把8000p+胆前带到家里听了。接下来又是开始升级了。。。[/quote]

咔咔,C-628听完你又受不了啦,还是别听了。[/quote]


哈哈,还是流氓兄了解我的:)我的功放已经换成国都33+606了。接下来。。。
TOP
171#

1a应该会比较干,还好我用MIT 2喇叭线中和了。前不久和朋友换玩了AQ的水晶2喇叭线,听钢琴明显发干发硬。最近忙比较少听,国都还不是特别的熟悉,暂时只有这样的感觉。
TOP
172#

搭配体现风格没错!MIT柔和,AQ较硬稍快,不过MIT 2高频细节很多,让人又惊又喜,低频的量感也较多,整体感觉比CV-4高不止一个档次,当然两者的价格相差也多,二手的MIT 2价格就高于全新的AQ CV-4。
TOP
173#

[quote]小陶 在 2004-9-27 10:47:16 发表的内容
CMC银线搭配国都不错,音乐味保持得很好,又提高高频延伸和分析力,唯一的问题是中频过分柔润,有点蒙,特别和MIT 2一起的情况下。[/quote]

MIT 2是很不错的线材,没有你想像的“蒙”,我与AQ的CV-4比较过,MIT 2就象是一个汁水浓香的水蜜桃,高频延伸好、细节多,CV-4好比是一个干瘪的李干,又干又硬,通透度相差无几,两者不在一个档次!
TOP
174#

[quote]海阳 在 2004-10-13 21:25:31 发表的内容
感觉会薄点,但不同地方我也不感很肯定.[/quote]

你认为我的studio 1a有无必要换成628?
TOP
175#

[quote]wsj 在 2004-9-27 20:09:59 发表的内容
[quote]zyh 在 2004-9-26 21:11:51 发表的内容
各位老大,有谁知道二手5/9完整的要多少米,有点想把studio 1a卖了,换对5/9玩玩。[/quote]
大约9000米!一定要换!当不会后悔!!!![/quote]

还要增加Nk大元,TNND,目前没米了,只好擦干口水,继续玩我的1a:(
TOP
176#

[quote]rgs11om 在 2004-10-22 22:42:34 发表的内容
[quote]ZYH 在 2004-10-22 20:42:25 发表的内容
[quote]小陶 在 2004-10-19 23:18:37 发表的内容
[quote]zhongjie 在 2004-10-19 18:07:16 发表的内容
[quote]Rogers 在 2004-10-15 22:03:48 发表的内容
不知道zhongjie兄最近玩C-628,玩得怎样了。:)[/quote]
C628的特点是比较光滑,可能表现铜管稍好些。弦乐的颗粒就少些,这大概就是光滑的原因。缺点是声底感觉薄了点,要很温暖的放大器去推才好
zhongjie 兄,假如你有机会拥有LS5/9或老的ROGERS系列,你就明白什么才是厚度和密度,什么是饱满无比的中频质感。男声简直就是沉甸甸的,就象耳边响起一般,那才是ROGERS经典的声音。[/quote]
哈哈,要这个不如听ATC,男声无敌![/quote]
ZYH 兄:用3/5A听“八只目”也可以男声无敌啊!在乎功放调教了:)[/quote]

3/5a听男声会不会有点“娘娘腔”?:)听男声还是ATC好!
TOP
177#

[quote]8823021 在 2004-10-6 17:31:54 发表的内容
多谢泉州的朋友,配studio7的君子脚架,何处有售,我问当地经销商,回答“无”。[/quote]


你可以直接找厂家联系。
TOP
178#

[quote]jacky_h 在 2004-10-5 20:02:29 发表的内容
[quote]zyh 在 2004-10-5 13:51:14 发表的内容


我用的国都606现在已经出了三代,第一代面板“QUAD”与“606”字样一样高,第二代“QUAD”字样比较小,而且与“606”字样交叠,第三代面板字样与第二代相同,但是面板上下有斜边。我的是第一代产品。它的声音柔和醇厚,动态不是很凌厉,也不是现在音响那种清澈透明可见底的风格,应该属于典型的传统英国声,有点像是蛋鸡。推STUDIO  1A这种中性监听箱子很合适,而且现在我越听越喜欢,感觉它音乐味比audiolab8000p还好。据说现在国都第三代在HIFI性能提高了,但价格也上去了,我没有听过不敢乱讲。[/quote]

我倒还听说ZYH兄说的QUAD的第三代产品是在深圳工厂生产的,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真是如此,那在深圳工厂的出品品质多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最关键的校声技术不知道有没有过关?[/quote]


的确有这种说法,有人说国都要玩老型号的,国都909是深圳生产的,HI-FI增加,音乐性降低,但没有比较过,只是听说而已。不过音响界一向有新不如旧的说法,值得三思,究竟是玩音响的人比较怀旧,还是现在的人急功近利,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造出的声音要求让人一听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就被吸引住,不管器材是否耐听,是否可以让人一口气静下心来认真听上3-5个小时以上(不过现在这种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把它当做背景音乐),如果是后者,那真是商业社会带来的悲哀!
TOP
179#

转贴:

MITerminator2喇叭线  

MITerminator2是MITerminator 系列中最顶级的型号,MITerminator系列共有2,3,4,5四个型号,不同的型号会有不同体积的Terminaor Network。而线身粗幼反而分别很小,而不同的T.N.就有不同的EEAR系数比率,MIT2是最高的16.3,而最小的MIT5虽只有看落颇低的4.9,但亦已比一般所谓发烧线强了百倍。MIT2喇叭线的EEAR系数比率跟讯号线一样是16.3,若是MIT2 Bi Wire双线分音型号EEAR系数比率则更强更高,有20.4。嘉迪是次试听只是MIT2型号。MIT2喇叭线同样Network,而接线头是用MIT独有的“iconn”百搭接头,无论你要什么类型接头,如蕉去蕉,蕉去叉,又或是叉去蕉,或叉去叉,而叉又有分大叉和细叉,总之发烧友无须头痛接头问题,总之叉叉蕉蕉都用。
邂逅、厌恶、欣赏  

""试听MIT2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近来有颇多万圆级别的扩音机和扬声器在测试,为求能全面探讨每件器材的个性底蕴,特别向各代理情商借来多款中价线材,MIT亦是其中之一。挟著名气而来的众多牌子中唯一有Terminator Network的,所以嘉迪首先就接驳了MIT2试听。前文嘉迪曾提及最初接上MIT2时并不喜欢其表现,是真心说话,并无虚言。不喜欢的原因是举凡每次换线,皆有声音特性和音效上的改变,这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但甫接上MIT2后 ,声音真是太“崛”了,声尾差不多完全无哂,人声是厚了,但毫无生气;低频倒 像是在分音器上强调了数个分贝,够晒夸张,收放亦未够自如,紧崩崩的,心想唔会卦?
MIT素以岩夹原子粒机出名,今次夹套系双原子粒后级无理由效果差成甘架,唔会只系浪得虚名卦?好,就当你系全新线开声,姑且煲你一轮再听可有变化,不然的话,还给代理话唔识欣赏好了。如是者每天於离开杂志社时都换上MIT2不停的run了三个多星期,共约三百小时,有一天早上正准备除下MIT2换上其它接线试听时,当时正在不停重播蔡琴民歌刚好到第十首恰似你的温柔,一开首的结清晰而极有质感,连弦线韧度和弹跳感都比前活泼跳脱得多,再听蔡琴的声音,亲切而富有感情,齿音清晰,厚度极人士,连身躯的形体亦隐约浮现,而结他就像浮在空中一样。当下放下刚才准备换上试听的接线。MIT2已煲念进入状态了,当下抽出经常用作试音的CD,越听越好味,越听越醇厚,试听近期最HOT天碟FIMXRCD019《丝竹管弦》第二首「渔舟唱晚」,以古筝独奏,不是夸张的说,MIT2可能是同级线中最富韧力和弹跳重力感的,以前像吸乾了的空气亦释放了出来,音响就是这样奇妙的
事,你可听到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声,但却听不到静止时空气的声音,但听此曲时却可感觉到凝聚在筝四周那份无声无息的空气,再试其它不同类型音乐,发觉MIT那份独有珠圆玉润的感觉越听越甘醇味美,使人有一份甘愿沉溺下去的感觉。低频的厚度和劲度亦是同级中难有敌手的,例如听FIM另一张天碟XRCD019《三盲鼠》中的牛筋有些声音是每一下一下的听到“蓬”,“蓬”,而MIT2则是“蓬,”每一下牛筋的韧度,下潜力、量和泛音都有更说尽的细。  

每一件器材或线材皆会有其独有的音响烙印,就以MIT2为例,“强”是他的本性,而“劲”就是他的本色。使用了MIT2,整个系统就像长出了一身结实的肌肉,劲力亦更为充沛,即使重力出击亦胜任有馀,真想听听MIT2Bi Wire 喇叭线,看他比Single Wire靓声多了几多。  

MIT erminator 2接线售价:$1,360.00(11.2m) , MITerminator2 Single Wire 喇叭线售价:$2,400.00(8’)""
TOP
180#

SUNZY 在 2004-10-7 0:32:56 发表的内容
嗯,陶兄,可能是我描述不准确吧,8000A给我的感觉是声音有点散,听起来好象很润泽,但加大音量就不行了,嘈杂.而RS4不会.非常稳重.


8000a只有60w,大音量当然不行了。audiolab很耐听不错,但是不要太迷信audiolab,有人说2A3就可以推3/5A推到爆,上次有人说30w的NAIM也可以推SP100,其实推是可以推,但是能推出几成呢?这样说可能会得罪很多朋友,这里先说声对不起了,各位老大别介意:P

audiolab是百搭个性,没有太多自己的性格,但什么都好就是什么都不好。就象一般家用电脑什么都能做,DVD、音响、游戏、计算。。。。可你发现没有,看DVD他不如家庭影院刺激,听音乐他没有hifi音响好听,玩游戏他没有大型游戏机刺激,计算没有计算器方便。。。我发现audiolab用家常有“audiolab情结”,我一朋友用2台8000p推spendors  s100(spendors的旗舰,sp100的前身),感觉低频不是很够,有心升级又不舍得投资。但是他对8000p赞不绝口,现在想再买一对箱子来配合8000p。我一直劝他把s100转手给愿意投资功放的有米人,这样也不会埋没s100这对好箱子。
这里有哪位dx想要s100,可以与我联系,我再做做朋友的思想工作。他的这对s100是红木板,非常重,两边有挽手,很少见的。但要注意,s100很吃功放,比sp100难推,只要在功放上肯舍得投资,绝对值得一玩,他的台湾版G1000(名称不同而已)在台湾很有名气,被许多资深玩家玩转了。
最后编辑zyh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