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金宝KIMBER KABLE线材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1#

金宝线。
分享 转发
TOP
2#

ME TOO!娇小玲珑。
TOP
3#

金宝8TC真是天朗的良配!
TOP
4#

美国KIMBER KABLE拥有十多年制作音响导线的经验,老板也是设计师的MR.Kimber天才横溢,对物料的要求十分严格,就连一些细微之处也不会马虎了事,多年来一直坚持采用多股幼身导线组成一条粗身线芯的设计理论,当中优点广为人所认同,不过制作难度及成本却比起一般单芯线高出甚多却鲜为人知,皆因如何控制多股道线工作时所产生的电感及互相干扰便是知易难行的事情,再者每条道线本身又会因电流通过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震荡,直拉影响整体效果,还要考虑屏蔽等问题,少一点功力及经验都辩不到,但MR.Kimber才华出众,经多年苦心尝试,成功研制出道线编织方案——让多股线芯互相有系统地绞合起来组成一条便能全面克服上述问题,音效水平更有破天茺现现,打从昔日成名作KCAG与KCTG以至大众化价钱的PBJ及4TC喇叭线,均获得全球高级音响杂志写手一致推崇,不但引证了Kimber Kable的设计理论,同时亦令人对设计师Ray Kimber的超凡实力感到钦佩。

8TC喇叭线其实大有来头,它是当年卖满堂红的6TC改良型号,线芯数量由每极6支增至8支,电流量相等於一条9号尺码单支线,线身直径约为1.5公分,由於较软熟关系,接驳时全无困难,另外8TC的线身颜色亦有所改变,由前的啡撞黑改为蓝撞黑,用料方面则与英雄线大致相同,同样选Hyper-pure高纯度铜线,由於外围没有独立保获层,固此绝缘物料亦用上能承受大幅度温差变化兼具拒静电能力,但成本极高的Teflon,加上独门道线编织技术而成而8TC所用的接线头亦颇为独特,一端采用香蕉型插头,另一端则属独家开发的三文治式线叉,笔者在接驳时就亲身体验到个中优点;当收紧接线柱时,中央的胶介子便会产生一度反弹力,令外围的两个独立接触面更参紧巾接线柱,信号流失机会自然大大减少,而所有接驳端子均由纯铜制成,表面镀上一层白金,相信只有Ray Kimber才会想到。

参考器材及软件:是次测试Kimber道线,所用器材包括Sony XA50ES,自制真空管前后级扩音机和ProAc Response 1SC扬声器,参考线材计有Tara Labs Decade(CD机至前级),Straight Wire Crescendo(前级去后级)及Tara Labs Master G2喇叭线,软件包括蔡琴新作“机遇”,张学友“有个有”专集,口琴大师Robert Bonfiglio的Master of the Harmonica,“打鼓山传奇”及“鬼太鼓座”,而所有Kimber线材在测试前,均预先透过煲线机作廿四小时不停Run-In,务求取得更准绳结果。

终於轮到8TC喇叭线担任主角了,先把所有接线回复最初设定,抽起Master G2,先播蔡琴,质量与感情投入度较用开的G2明显有更佳水准,亲切的读白配合温婉的歌声令人听得格外投入,反观G2所播的蔡琴就显较为理性,味道较清淡,至於口琴大师的个人演绎,8TC表现沉实,口琴质感和线条明确,结像没有明显化大,而G2则线条较织幼,强弱反差更明显,音声营造力与连贯性更佳。接著是“打鼓山传奇”,8TC的低频份量十足,鼓皮余震较持久,不过起落速度就不及G2的明快果断,下潜力及乐器尺码亦以G2更为精准。

由於手头上收到两对8TC喇叭线,因此便顺势玩到尽,实行用Bi-Wire接驳方式再试一次,之前单一对8TC所欠缺的速度,细节及冲击力,采用Bi-Wire之后完全是两码子的事情,感情变化更大,余韵更丰富,同时亦由於线条收得更紧,连带背景乐器清晰度及细节亦大为增加,尤其当播放大爆棚录音,低频份量虽然没有明显增多,但两极伸展更顺畅,速度反应亦有提升,脱脚失控情况大有改善,至於制动力就始终以Master G2较为收放自如。(级数与价钱有别,无计!)

结论

经过接近二十小时反覆测试,笔者认为Kimber Kable这对中价接线,所走路线并非超阔频宽或快速敏捷一类,音色算不上特别厚润,效果亦不算太突出,整体却有上佳平衡度,加上其中性偏向温暖的音色取向,无论配套原子粒或真空管器材亦不难取得良好效果。质素方面,面对其他身价高出两倍以上的高档产品,他亦绝不失礼,亦由於他售价颇为大众化(8TC 8尺一对售价2780元),倘若阁下不想花费太多在道线上,8TC喇叭线绝对值得留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