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兰士音响器材用家专栏。 [复制链接]

1#

[quote]musicman 在 2004-6-18 23:02:32 发表的内容
说得我PM17SA都不想出手,但是如果能升级到PM14SA,还是要升级的。[/quote]

其实,PM+SM也很有意思。。。

一台PM推俺的卓丽世代1,听人声、小提琴、钢琴等,出来的声音是清馨的味道;听交响就没感觉了。。。

一台PM+2SM,每声道200W!。。。交响的气势一下子出来了,加上小箱子天生定位好,除了缺超低带来的低频音质表现外,整个音场表现非常自然而生动。。。不过,那个清馨味可没了。。。

一台PM+1台SM,可以玩BI-AMP,特别是,根据房间的特性,选择不同特色的线材分别推高音和中低音。。。效果十分明显。。。

用一台PM+2SM,也可以玩BI-AMP,不过,为了和PM的功率匹配,必须将SM功率调整衰减6db,等于没桥接。。。

如果你不想折腾,只想听现成的,买PM-14。。。还可以节省一条信号线、一对音箱线和2条电源线。。。
分享 转发
TOP
2#

新手报到,请DX指教。。。

DV-8300+PM-17SA+2XSM-17SA+卓丽 MIL 1  。。。

14个月。。。

选DV8300的原因,是:1、根据德国杂志的评比,SACD比CD好20分;2、兼顾AV。。。实际效果:真正的宽频,声音清晰细致又有相当的音乐味。。。缺点:没HDCD。。。

选PM-17SA的原因,1、日本合并功放销量第8;2、KI在展示会上用BI-AMP来推N-802。。。缺点:分析力、中频质感和音场定位不够好。。。

选2XSM-17SA的原因:1、SM-17SA日本分体功放后级销量第7名,(日本的其他畅销后级牌子为: LUXMAN 7F/8F、ACCUPHASE 370/PX600/P650、TECHNICS 1010/3000、MCINTOSH C2200。。。);2、KI敢玩N-802,说明。。。;3、在现场分别听单PM、PM+SM、PM+2XSM,整个风格无重大改变,但细节和音场的质感有明显改进。。。

综合评价,听人声、钢琴、小编组很好,淡雅清馨。。。

线材:2XAUDIO NOTE AN/VX(2手)、AQ CV6 DIY 推中低 ,KIMBER 8PR(2手)推高音,4XNBS电源线(2手,不知什么型号,怀疑假货,但性能不错900元一条) 。。。

请教:

房子:1、客厅+饭厅9700X3800X2700,音箱在6100(0。618)处、听音位在2300处;2、书房6700X3900X2700。。。哪间好?

下一步准备换箱子,目标:JMLAB 936 或者N-802/803/804。。。哪个好?
TOP
3#

SMERT DX:

感谢您的建议,先试试房间先。。。

搬到书房了,音箱摆在4300,坐1000。。。

高音变甜了,分析力下降了。。。

去了8PR,解析力恢复,但有平散的感觉。。。听TABLDI依然甜丽动人。。。

书房两面是到顶的书架,天花吊顶10公分左右(因为是顶楼,结构找坡,所以只是找平而已),地面是12厘加实木地板,0000处为12厘落地玻璃加窗帘,6700处不对称开门。。。拍手测试回声小,但带一丝金属声。。。

请问在摆位方面有什么建议?俺想先解决摆位再去找箱子。。。

您说的FS208俺正在考虑中。。。

多谢!!
TOP
4#

说的是,俺就喜欢马兰士这种淡淡的甜。。。贴一段资料:

MARANTZ马兰士的故事
星海 编译

在Hi-Fi音响领域,很少有谁拥有象马兰士(Marantz)那样辉煌的历史。2003年,马兰士迎来了它诞辰50周年的纪念。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为何在市场上占有如此独特的位置,为何会广泛受到有见地的发烧友们喜爱而历久不衰?为了解开这个迷,让我们翻开历史,去追寻马兰士50年来的发展足迹吧。
地下室里发生的故事
故事得从1948年说起,这年,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公司推出的第一张单声道密纹唱片(LP),燃起了公众对高质量音乐再生的热情。一个生于纽约,对音乐重放怀有无限激情的自由职业者索尔•B•马兰士(Saul B. Marantz),因不满意当时市面上的音乐播放设备,索性在地下室花了很多时间来制造自己的放大器。索尔从事广告艺术工作,但对电子技术也相当了解,也许正因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他能够制造出非凡的音响重放设备。
早期的LP唱片具有各不相同的记录特性,某一台特定的放大器很难全面兼顾所有的唱片。这个问题引起了索尔的关注,经过一番努力,他在1952年设计出一款革命性的前置放大器。这台放大器装备了用以适应各种不同录音特性曲线所需的均衡电路,制成之后立即获得周围朋友们的赞誉。在妻子的建议下,索尔决定制造并销售100台这种被他称为“音响控制台”(Audio Consolette)的前置放大器,出乎意料的是,一年之内“音响控制台”的订单就超过了400台!
一系列荣誉的开始
索尔•B•马兰士热爱LP唱片,各地的音响狂热者们却迷上了他的产品并持续半世纪之久。索尔于1953年正式创立马兰士公司,一年后便发布了Model 1型单声道真空管前置放大器。Model 1是“音响控制台”的商业延续,使用3只12AX7,具有唱头放大和高电平放大级,唱头放大级装备了RIAA均衡线路以实现平直的放音频响曲线。Model 1还具有7路输入,包括1路为电视音频预备的接口。如今的AV器材普遍提供视频设备的伴音接口,然而马兰士Model 1在40多年前就做到了,真是不得不佩服索尔•B•马兰士的前瞻性眼光。
每台售价168美元,在当时这是个不低的价钱,然而Model 1前置放大器还是以杰出的声音而受到音响迷和评论家的称赞。磁带监听开关、旋转音量电位器以及独立的电源供应,这些设计在当时都是非常富于创新精神的。今天,一台品相良好的Model 1前级成为收藏家们的抢手货,价钱远高于原始的售价。毫不夸张地说,Model 1算得上音响前置放大器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产品。
不久以后,产品的种类开始增加,Model 2型单声道真空管功率放大器于1956年被推出。这款杰作领先了同时期的竞争对手很多年。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可按照用家的口味及需要,用一个简单的开关实现两种输出方式的选择。当选择五极管输出方式时,输出功率可达40W;当选择三极管连接方式时,输出功率降低为25W,但声音更趋细腻甜美,可谓各有特色。Model 2的输入级采用双三极管12AX7,6CG7推动6CA7做推挽输出,声音非常优美。一位评论家用“辉煌灿烂”来形容Model 2的音色,这在1950年代的Hi-Fi圈可是一个罕见的形容词!
1957年,Model 3型电子分频器和Model 4型电源供应组件加入马兰士的产品线。Model 3是一个两音路的单声道电子分频器,使用3只12AX7双三极管,每个频带可做12段的调整。Model 4则是专门用于给Model 1前级和Model 3分频器供电的电源,它们都很罕见。
一年后又推出了Model 5型单声道后级,Model 5在Model 2的基础之上稍做修改,输出功率比Model 2稍小(30W),但售价比昂贵的Model 2更易于接受。
这一年立体声唱片问世了,马兰士随即推出Model 6型立体声适配器,可以将两台Model 1前置放大器结合起来使用。然而更值得注目的是,众多音响人士公认的马兰士最最杰出的经典产品——Model 7C立体声前置放大器,在那一年也问世了。
马兰士的黄金岁月
从Model 1前置放大器派生出来的Model 7C由于绝佳的音质而获得空前的成功,9年间总共销售了130000台,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高级音响器材之一。Model 7C可以说是把两台Model 1合并在一起的产品,象著名的Model 1一样,Model 7C也使用12AX7电子管,其中3只用于唱头放大部分。这个唱头放大部分由三级负反馈型RIAA电路构成,比Model 1的设计更为简单直接。Model 7C有着和Model 1同样的输入功能,还具备模式和平衡控制以及每声道独立的音调控制。
马兰士Model 7C不仅具备超级的内涵和卓越的音质,它还拥有超美感的外型,如平衡式的前面板设计以及马兰士商标下的绝妙的光线,令人百看不厌。
Model 7C持续生产了9年,10年后演化为Model 7T——马兰士的第一款晶体管前置放大器。
在1960年代开始,马兰士推出它的第一款真空管立体声功率放大器Model 8。类似于传奇般的Model 2和Model 5,Model 8采用外露的电子管设计并且提供了异常出色的音质,电源部分采用硅整流器,每声道输出功率30W。1961年,Model 8的电源变压器被改良,输出功率增大为35W,成为Model 8B放大器。
1963年,一件最华丽、最完美的音响设备出现了,这就是著名的马兰士Model 9功率放大器,它是当时最昂贵的机种,或许也是现在的古董器材收集狂能找到的最昂贵器材。Model 9是单声道设计,输出功率70W,6DJ8三极管负责输入放大级,6CG7及6CA7负责功率输出部分。马兰士将优秀的线路与精选的零件相结合,创造了惊世的功率放大器。许多行家认为它没有对手。
1963年无疑是马兰士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年份,另一个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经典的Hi-Fi史上的标志性产品:Model 10真空管FM调谐器,也在那一年面市。Marantz Model 10和McIntosh 75,究竟哪一个是世界上最好的调谐器,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不过它们都是极好的调谐器。Marantz 10与McIntosh 75,都具有丰富的音乐感,先进的技术以及超高的清晰度。但Marantz 10拥有更独特的功能,它的阴极射线管显示仪可以精确地反映接收信号的质量、立体声分离度、左右声道平衡等讯息。除了功能之外,这个仪表的外观更令人难以忘怀——黑底板配上淡蓝色的照明灯,这种美妙的设计甚至比现在的产品更为优雅。Model 10的中频线路后来经过调整,成为Model 10B。
时代开始变化
正如60年代体验了流行音乐的革命一样,马兰士公司的境遇也发生了变化。Model 10高昂的开发成本导致的财政困难最终迫使索尔•B•马兰士将公司卖给了超视野(Superscope)公司,不过仍然担任超视野的总经理,那是1964年。几年后他辞去了在超视野的职务,所谓的“老马兰士”时代,也就是真空管放大器的黄金年代,从此宣告终结。索尔•B•马兰士于1997年辞世,享年86岁,那是一个令全世界的发烧友都感到悲伤的时刻,美联社记者保利•安德森在一篇名为“1997年,美国令人瞩目的死亡”的报道中,将索尔•B•马兰士的名字列入其中。
接管公司以后,超视野的总裁约瑟夫•泰辛斯基(Joseph Tushinsky)打算扩大生意,使马兰士成为一个通用音响设备制造商。他开始寻求日本制造商的帮助。一个试验性的产品由日本标准无线电公司(Standard Radio Corporation of Japan)研制出来,1966年的Model 25立体声模块放大器随之而面市,后来又推出更低成本的Model 22和Model 28。那段时期,设计和生产(除了A线的产品)逐渐从美国转到日本,超视野公司随之取得日本标准无线电公司50%的股份。1975年,超视野改组为日本马兰士公司,美国马兰士转手由日本人掌控。
直到70年代中期,马兰士公司持续生产优秀的高级和中档Hi-Fi产品。但在这一个十年的后期,公司苦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终于在1980年,超视野将马兰士的品牌、代理权和全部海外资产(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卖给了荷兰的消费电子巨头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超视野继续拥有马兰士品牌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低价位产品市场,直到飞利浦公司1992年全面获得北美地区的所有权和代理权为止。
进入数码音响领域
飞利浦掌握的马兰士是马兰士历史上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时期,马兰士逐渐从纯模拟音响开始过渡到数字音响产品的生产。1982年,马兰士推出首款CD播放机CD-63,由于价格平实,声音出众,CD-63一直受到广大音响迷的欢迎,后来又发展出63SE、63MKⅡ、63 MKⅡ KI等一系列改良版本,成为CD机当中的常青树。飞利浦执掌马兰士19年,给了马兰士注入了先进的数码音响技术,例如著名的DAC7解码芯片,CDM-1至CDM-9、CDM12这些出色而可靠的CD机机芯,都先后用在马兰士的CD机上。马兰士将飞利浦的先进技术和自己拿手的模拟电路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CD机,如CD-15、CD-17、CD-14,都是深受音响迷青睐的产品。数字领域其他著名产品还包括1985年的数字处理放大器DPM-7,1991年的CD录音机CDR-1以及1999年的SA-1超级音频CD播放机等。
如果说70年代晚期的产品有些冲淡了马兰士的品牌形象,那么接下来的十年,马兰士又恢复了在高级音响设备制造商中的荣誉和地位。里程碑式的产品包括1981年发布的PM-6a前置-主放大器,1994年获C.O.T.Y.大奖的电流反馈SC-5/SM-5分体式前后级等。创新又回来了,例如HDAM放大模块的开发,进一步巩固了马兰士在高级音响中的形象。1995年的电子管放大器Project T-1,采用真空管整流、纯A类无负反馈设计,输入级以300B进行放大,输出级采用845大型功率三极管,输出功率50W。T-1的售价高达500万日元,让马兰士又重新回到真空管放大器的王座上。应众多发烧友的强烈要求,马兰士还再版生产了Model 7、8B、9这三款古典铭器,线路、用料以及焊接方法都尽可能与30多前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对元件的要求比过去更为严格。
马兰士的今天
当2001年日本马兰士公司获得了品牌和全部的海外销售权时,马兰士的飞利浦时代宣告结束。随即,一个由马兰士和日本天龙公司强强联合组建的D&M公司,成为了马兰士的控股公司。公司的雇员超过1600名,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马兰士的代理商是经过谨慎选择的,产品展示条件和商店布局都有严格的要求,以便为顾客提供与马兰士产品品质相匹配的服务。
马兰士现在提供三种系列的音响产品:Range、Style和Premium。Style系列主要为迷你组合,Range和Premium系列则包含CD机、DVD机、放大器等各类音响产品。这三个系列中,Range系列面向主流的音响消费者和爱好者,提供最灵活的系统搭配方案;Style系列以优雅的美学造型为特征,主要瞄准那些崇尚简洁,讲究格调的人士;高级的Premium系列则针对音响玩家和发烧友,确保他们苛刻的要求和最完美的聆听体验。还有一些特别的分类,例如“参考级”产品,是以绝对忠实地还原音乐为目标,而“特别版”和“原音特别版”(SE /OSE),则通过精选元器件和修改设计来达到更好音质。此外还有一个“KI签名版”,这是以马兰士现任总设计师石渡健(Ken Ishiwata)的名字签售的特别版,签有“KI”的马兰士音响,从元器件到整机结构都经过石渡健的严格筛选和精心安排,意味着绝不妥协的Hi-Fi重放,比不带“KI”签名的普通型号音质提高很多。
除了纯音响产品之外,马兰士如今还进军视频领域,推出了大屏幕等离子显示器、投影机等产品,均受到AV爱好者们欢迎。
马兰士的未来
2002年,马兰士随着D&M公司开始了新的征程。新的控股公司有望在快速增长的AV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马兰士和天龙都是家庭影院和AV产品的领导厂商,二者联手,有助于资源共享,扩大产销规模,增强研发能力,从而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马兰士的根在美国,兼有欧洲和日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这样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公司,它的明天让人充满期望。
作为一款高级合并式功放,MARANTZ(马兰士)PM-14SA从推出至今差不多三年来,一直令众多发烧友倾心不已。因为它不但具备Hi-End级功放的性能与品质,而且在价格上与同级的欧美产品相比更加便宜,即使是对工薪阶层的发烧友来说,PM-14SA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该机系以过去颇受好评的PM-14合并式功放为基础,经改良后拓宽高频频响至60kHz,以适应新一代超宽频响数码音源SACD及DVD-AUDIO,型号中的后缀SA便由此而来。
PM-14SA拥有看上去便已显得相当强劲的体型,重量达23kg。通体以香槟金色为基调,面板正中央的圆型指针式表头用于显示放大器的工作温度,这种设计已成为近几年来马兰士高级功放产品的标志之一。温度表用在功放上,似乎剑走偏锋,不过呢,虽然看似用处不大,实则是相当的有用。圆圆的小表头透出昏黄的光线,首先在视觉效果上就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告诉你功放是否工作正常!因为只要功放工作正常,那么其温度也就是相对稳定的,表头的指针就应该指向一个固定的位置。当然,随着四季环境温度的变化,功放的工作温度也会略有不同,但总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某天你发现指针的位置出现较大变化偏离了正常范围,则意味着功放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大变化,及时检测便可以避免发生损机毁机事故。这温度计的作用如何,你现在自己可以下结论了吧!
面板上的布局基本上左右对称。左边大旋钮主管信号源输入选择,共有7个档位,以红色发光二极管显示出当前的选择,旁边右下角的CD SELECTOR按钮用于选择CD信号是通过平衡或非平衡端子输入;右边大旋钮主管音量,下方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着录音输出选择、遥控接收窗、扬声器选择、6.35mm耳机输出插孔、电源开关、高音调节、低音调节、直通开关和左右声道平衡控制。最右边是一个金灿灿的小标牌,上面的SA字样表明了该机的特别之处。
再看PM-14SA的内部,机箱中所有的结构件都进行了表面镀铜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电磁屏蔽性能,另一方面是可以获得更好的抗谐振能力。事实证明有些机械谐振虽然微弱到人们不可能觉察,但却对电子电路的工作状态有着明显的影响,最终便可能影响音质。所以Hi-End级的各种音响设备都非常注重各方面的避振设计。机箱内靠左侧安排着电源、双声道放大电路及大型散热器等,使整个机器的重心略偏左;右边窄窄的空间里则安排着信号输入/输出、前置放大、高低音调节及左右平衡控制电路等。马兰士公司的独家秘密武器HDAM(Hyper Dynamic Amplifier Modules-超动态放大模块)当然也少不了在PM-14SA中运用,电路板上密封的镀铜金属屏蔽盒显得非常醒目。该机在8Ω负载上每声道输出功率达100W,而在4Ω负载上则输出增至180W,功率储备量相当充足。
背板上,PM-14SA为用家提供了6组高电平信号输入和2组录音输出,1组PHONO(唱头)输入可通过开关选择动圈或动磁唱头类型;而CD输入则备有平衡和非平衡两种端子。此外,PM-14SA还具备前级放大输出和后级主功放输入端子,通过一个开关可控制二者连接或分离,在连接状态下PM-14SA就是一台合并式功放;而在分离状态下,前级输出端子可向其他器材馈送信号,主功放输入端子则可接受来至其他设备(如其他的前级放大器或环绕声解码器等)的信号。两组德国制的WBT扬声器接线端子,可供同时连接两对音箱,也可用于双线分音连接。
声音方面,PM-14SA的声底明显带有日系Hi-End机种特有的华贵感,追求巨细无遗的表现力和达到极致的细腻圆滑听感,而在力度上则控制得恰到好处,显得不欠不过。播放交响乐时,PM-14SA在宽广深厚的音场中营造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乐队,各种乐器以及人声演唱的音色在做到准确的同时,又带略一点美丽的音染,非常动听。在声音的细腻和圆润度上,更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感觉如同抚摸经河水千万年冲刷的绝世宝玉一般。PM-14SA的乐器结像力高超,人声演唱时口型的变化也能轻松表达,定位清晰、层次分明。高中低频的平衡度很好,高频的纤细感和明亮度相对而言比较突出,但并不会影响到平衡度。铜管乐器的音色非常嘹亮,但同时又圆润而不刺耳。细节信息非常丰富,高频泛音突出,瞬态响应也是极佳。相信若以SACD或DVD-AUDIO来播放,表现还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有些发烧友听过注重力度表现的欧美功放之后,便喜欢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日系功放,认为日系Hi-End功放普遍存在力量不足的现象,其实这种论调有失偏颇。以PM-14SA为例,在整个频带内的力度、对音箱的控制力都非常好,当出现突发的大动态信号时,跟进的速度相当快,能量连绵不断地涌出,就象功率强劲的赛车一样,需要时脚下油门一踩力量便来,绝无普通家庭轿车那种慢半拍的感觉。单纯以驱动力来说,PM-14SA搭配B&W 803这种档次的音箱最为合适,可以压榨出音箱的所有潜能。即使搭配B&W 801,也可令其发挥出8成的功力。在日本马兰士公司是B&W的代理商,虽然他家还有更高级更强劲的分体式功放,但他们还是经常用PM-14SA来推动B&W  Nautilus 801进行演示。想一想这绝非自信心过度膨胀,假若声音表现不佳,这一档次的发烧友是不可能接受的哦,他们随便发表几句批评言论,就会令PM-14SA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然而从未有过这样的事情。
总体而言,PM-14SA拥有几乎无可挑剔的音质,精良的制造品质,5Hz~60kHz的宽频响可适应新一代SACD和DVD-AUDIO,内置的MM/MC唱头均衡放大器又可接驳LP唱盘,加上目前仍是主流的CD,古今往来的各种高保真音源都能一一搞定,搭配扬声器的适应范围又非常之宽,难怪会在3年的时间里被世界各地的音响媒体频频选为最佳推荐机种。如果你正为这一级别的功放选择举棋不定,不必再想了,只要没有过分特别的要求,搭配的音箱没什么怪异之处,马兰士PM-14SA就能令你无怨无悔。
PM—17SA每声道功率为60W,最大电流高达15安,与14一样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大收欢迎。而且,她可以作前级,与SM—17SA配套使用,当桥接时,每声道功率达到200W(8  OHM)。马兰士马兰士现任总设计师石渡健在展示时,用他们来推B&W N802!
TOP
5#

评Marantz PM-14综合扩大机
等待已久的最佳推荐  
 文/蔡启智

  在器材送来之前,杨主编曾经把 PM - 14 掳走两天,在家里推Monitor Audio R - 300MD。这也是老东西了,不过他刻意要与 Accuphase E211 比个高下。结果如何呢?看他灰头土脸的把 PM-14 送回来,结果大概已经有个底了。


搭配试听器材︰
数位讯源︰Philips LHH-100M,Dynaco CDV-2,TEAC VRDS-8。
参考扩大机︰Marantz PM-17,Audiolab 8000B,Accuphase E211。
喇叭︰Rogers 5/9,Dali AXS8000,Ditton PSM-MT。
线材︰MIT VI330 Series II讯号线、MIT Terminator II、Audioquest Indigo Blue喇叭线。
Marantz PM-14 综合扩大机,每声道 100 瓦(八奥姆负载)200瓦(四奥姆负载),一组 XLR 输入,四组 RCA 输入,二组录音回路,一组MM / MC 放大线路,一组前级输出,两组喇叭端子。售价︰79,800元。总代理︰百韵(02-25221304)
原厂公布规格︰频率响应5Hz~60kHz(+0 /-1dB),讯号杂音比110dB (高电平)/ 90dB(MM放大)/ 76dB(MC放大)以上,总谐波失真率0.01%以下,阻尼系数 150,声道分离度 > 74dB(1kHz)/ > 66dB(10KHz),消耗功率 300W。外观尺寸 458X 166X 464mm(宽X高X深),重量 23kg。
本来是不想再写器材评论了,但是见到Marantz PM - 14 之后,一番犹豫挣扎,最后还是接下了这篇评论。说实话,动机单纯到只是为了要好好听一听 PM - 14 而已。

外观坚实具吸引力
  闲话一堆,重点当然是刚拿到手的 PM-14 才对。PM-14 足足比 PM-17 高一倍,在外观上却非常近似。仍然是金黄色的外观(欧洲有发行黑色系列),中央一个温度计,左右各有一个大旋钮。但是如果所有的开关都与 PM-17 一样,那么摆在大了一倍的面板上,岂不显得太过空旷?因此 PM-14 的温度计巧妙的加了个外环,让人很容易产生温度计变大的错觉,其实这个温度计大小与 PM-17 的完全一模一样。下面的电源开关大小也相等。两部摆在一起,就像是父亲跟儿子、哥哥对弟弟一样,很有趣味,只是 PM-14 因为体积较大,看来颇有王者霸气。
  用六角扳手把上盖掀开,感觉上与 PM-17 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好像一切都「放大」了。环形变压器、散热片、左右分离的电路板……,每个部分都比较大,但是排列上却无太多不同。温度计在一般正常使用中,指针也是指向一点钟方向,这些种种看起来与 PM-17 没什么两样。不过看到背板可就大不相同了。最重要的不同点,PM-14 有一组平衡输入,其余端子都是清一色左右排开。整体而言,背板排列整齐美观,喇叭端子采用高级的 WBT 制品,而且有两组输出,这对喜爱使用 Bi-Wire 的用家而言无疑是很合用的。两对喇叭端子,不怕虚耗功率?Ken Ishiwata 早就有规划,喇叭端子的开关设在正面面板上,用家可以很容易的选择切换,即使换喇叭线也可不用关机。平衡端子与 RCA 端子的输入切换也在前面,使用上相当方便。对了,背后的三个 AC 插座,建议最好不要使用 ─ 我想也从来不会有人会建议用家去使用扩大机后面的插座吧?不然真的衰声有理了。
  与 PM-17 一样,PM-14 也有 Phono 放大线路,MM/MC放大不需另外添购,规格也是标准的数据。此外,Bass 与 Treble、Balance 旋钮也可以 Bypass。遥控器就不用说了,仍然使用方便,假如讯源是使用Philips 的传动机构,那么也可连动遥控。PM-14 的各项规格看来没啥稀奇,号称是大电流设计(最近论坛留言版针对何谓大电流一事展开热烈讨论,至于何谓真正的大电流,就别在此讨论了),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若照 Marantz 一般的文宣数据,PM-14 在八奥姆阻抗时连续输出功率为 100瓦,在四奥姆时则为 200瓦;但根据 Marantz 官方的技术规格表,以 RMS 绝对值标准而言,八奥姆阻抗的输出为 110 瓦,在4奥姆时却减为 190 瓦。这其中似乎颇有玄机,但就 Ken Ishiwata 的设计,一向没有惊人之举。说真的,数据实在不能代表什么,假如真的出了一款具有理想世界数据的扩大机,听起来却刺耳吵闹,相信也不会有人去买。真实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时明明数据就是有缺陷,但是听起来却很好听。就算器材是毫无瑕疵,人的耳朵难道听觉响应也是平坦的吗?绝对不可能,绝对会在某些频段有凹陷。离题远了,言归正传。PM-14 还使用了四连式主动音量控制器,端子全部镀金。PM-14 在这个价位而言,用料算是不错的。以一部大量生产的扩大机而言,价位相当而外观胜过它的大概只有 Luxman 的木头机身。而 23 公斤的重量,就算称斤卖大概也不会比别家产品贵。总之在这一部份,PM-14 就算不赢,也绝对毫无输面。
  PM-14 同样使用了 Marantz 引以为傲的 HDAM(Hyper Dynamic Amplifier Module)技术,这是一种高速电压增幅的技术,同时能减低温度与电磁效应对声音的影响。听起来真是神奇,不过实际作法仍然是保密,不得而知。PM-14 的频率响应号称是 5Hz ~ 60kHz,可惜市面上的喇叭没有一款能符合这个范围,假如 PM-14 能在 20Hz以下 20kHz 以上仍有相同的控制力,那就真的令人拜服了。
以 Dali AXS 8000 开声
  这部 PM-14 是先在本刊试听室开声的。当时喇叭众多,但是落地式的只有 Dali AXS 8000。反正也没比较好的选择。讯源方面有一部TEAC VRDS8,但是用了两天觉得要二个遥控器很麻烦,于是把在办公桌上的 Dynaco CDV-2 拿来用。Dynaco CDV-2 使用 Philips CDM 12.1,PM-14 的遥控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三音路的 AXS 8000 显然对 PM-14 毫不造成威胁,因为一接上去就是……怎么说呢?反正 PM-14、AXS8000 与另外一对 Ditton PSM-MT 都是要 Run-In 的,于是索性就把他们接在一起。PM-14 一次推动四只喇叭 16 只单体,音量开到一点钟方向摧了两个多小时,摸上去也只是温热而已。想想若是如此,也不用怕 PM-14 会烧掉,就干脆让它们唱个两天吧。倒是两天不关机,好像有点对不起 CDV-2 的管子。两天之后,就先拿 AXS8000 来试用一下。PM-14 马上就给人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无论是音场、定位、层次感都是很不错的。低频强劲,但有点儿轰轰然,但这很可能是 AXS8000 的反射孔二个连在一起,而且孔径相当大,重量又轻所造成的。无论如何,此时的声音清晰自然,中低频以下的表现惊人,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放的是「大地英豪」原声带,换上艾梅琳「舒曼与舒伯特歌曲集」,第一首「岩石上的牧羊人」一向是笔者最喜欢用来当作测试片段的曲子之一。这个录音只有三种声音︰人声、古钢琴、竖笛。古钢琴的声音应该是怎样才对?那是一种比钢琴略扁、延伸较短的钢琴声音;竖笛在这里的表现,却是有点儿漏风,那是从演奏者嘴唇侧边喷出的气息所引起的。对了,要测试细节,竖笛手按住指孔的声音也必须清清楚楚。而当艾梅琳的歌声一出现时,听者应该会有一种全身放松,一种近似赞叹的感觉,这就是这张唱片在优秀调整后的系统所该有的表现。PM-14 与 AXS8000 就是如此 - 此曲并不用到什么低频,AXS8000 的天限在此得以掩饰。而 AXS8000 较为清晰的声音背景,则让 PM-14 的个性得以突显︰柔中带刚、质感高雅。推力十足就不必说了,听来哪里像是只有 100 瓦!

换了搭配试听一样优秀

  换上家里的老东西 - Rogers 5 / 9,这对喇叭已经跟着我多年时间,使用的扩大机则有 Audiolab 8000B、PM-17 以及 Quad 的老后级 405 II。期间也曾经接上给太座听的 Celestion DL-9,不过才放了一阵子,很怕那个高音会就这样烧了。在送来之前,杨主编曾经把 PM-14 掳走两天,在家里推 Monitor Audio R-300MD。这也是老东西了,不过他刻意要与 Accuphase E211 比个高下。结果如何呢?看他灰头土脸的把 PM-14 送回来,结果大概已经有个底了。

试听软件表现

艾梅琳演唱舒伯特与舒曼︰人声温润,两种乐器比例正确,空气感十足。
阿劳演奏德布西「贝拉马斯克」组曲︰中低频延伸令人满意,琴声丰沛温厚。
「ID4星战毁灭者」LD︰与外星人大战时的音效让人叹为观止。两声道,足矣!
梅塔「杜兰朵」︰帕华洛帝直上云霄的一句「骄傲的公主,我是真心爱着妳啊!」既高亢又饱满,毫无传说中的金属声。卡芭叶清丽透明的弱声,让人垂涎三尺。
萧提「威风凛凛进行曲」︰场面庞大,气象万千。

音响二十要表现

音质︰厚实而浓郁,但不老声。
音色︰温暖具魅力,晕黄高贵的感觉。
高中低频段的量感与控制力︰优秀,拿来当AV使用也轻松过关。
声音密度与重量感︰密度结实、重量中上。
透明感︰中上。
层次感︰若喇叭摆位正确,极为优秀。
定位感︰优秀。
活生感︰优秀。
结像力与形体感︰优秀。
解析力︰日系机中数一数二。
速度感与瞬时反应︰中上,无火气。
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优秀,请用音效片测试便知。
乐器与人声的大小比例︰相当正确。
乐器与人声的质感、空气感︰优秀。
细节再生︰上等,但唱头放大中上。
空间感︰若喇叭摆位正确,极为优秀。
整体平衡性︰以价格/价值论,极为优秀。
器材个性︰柔中带刚,耐久听。
搭配推荐︰喜听高密度声音的朋友,可配厚柔声底的喇叭,有加成效果;若喇叭个性太过刚亮,PM-14亦有中和的效能。
TOP
6#

蔡启智论PM-14与 PM-17的差别

基本上,PM-17 与 PM-14 的声音走向是相同的,丰润饱满的声底是 PM-14 的最大特色,PM-17 也是如此,但是在各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
高频的延伸更好一点(虽然原厂标示规格都是 20Hz-20KHz),质感也更高贵一点。PM-14 比 PM-17 超越最多的地方,应该是凝聚力。同样的一张艾梅琳,PM-14 比 PM-17 有更佳的形体感与凝聚感,人声也比 PM-17 更有透明感。在这样的表现之中,PM-14 也比 PM-17 挖掘出更多的细节与空气感。
TOP
7#

蔡启智评Marantz PM-17综合扩大机


搭配试听器材︰
数位讯源︰Philips LHH-100M,Dynaco CDV-2,TEAC VRDS-8。
参考扩大机︰Marantz PM-17,Audiolab 8000B,Accuphase E211。
喇叭︰Rogers 5/9,Dali AXS8000,Ditton PSM-MT。
线材︰MIT VI330 Series II讯号线、MIT Terminator II、Audioquest Indigo Blue喇叭线。

  还记得金光闪闪的 Marantz PM-17吗?这款定价十万日币的综合扩大机,默默地在台湾创下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大方的外观,方便的功能,优秀的声音表现,早在刚上市时就获得「音响论坛最佳推荐」。一部八奥姆时输出 60 瓦功率的综合扩大机,说实在的,数据是普普通通,但是声音可绝不普通。一位住桃园的朋友曾经把 PM-17 借去测试潜力,推他珍藏的 Dali 40 喇叭,然后刻意的用力操,拿出「侏罗纪公园」、「ID4」影碟挑战,结果让他惊讶得合不拢嘴。后来因为超过负载而跳机,幸好有保护线路才未出问题。但是休息两三分钟后,又是一尾活龙。Dali 40 他已经用过数种扩大机来推(品牌不便明讲),有的价格比起 PM-17 贵上七、八倍,但是表现总是难以过关,只有 PM-17 能在音质与表现上都让他满意 - 即使曾经力有未逮而跳机。

  在笔者听过五万元以下的综合扩大机之中,没有任何一部的表现能胜过 PM-17(好吧,我得承认这句话很主观,但还是得这么说)。一定会有许多朋友立即举手反对,并且提出一大堆名单来反驳,可是有哪台扩大机能够像 PM-17 表现这么全面?论音质,是刚中带柔;论推力,不要侍奉怪兽喇叭绝对能获得该有的动态;论质感,也有几分高级晶体机的晕黄高雅感。这就是为何笔者多方考虑E牌、A牌、O牌、R牌……之后,最后选了便宜多多的 PM-17 作为参考机的缘故。我也知道在台湾的音响圈,以价分级的风气由来已久,没有个十万元以上的音源系统,你说的那套哪有人要信道?但是笔者决定要用 PM-17,绝对毫无价格上的考量,而是实际表现的比较结果所致。当然,也掺杂了一些个人喜好。
  当然 PM-17 绝对不是天下无敌,它也有许多缺点是尚待弥补的,例如 MC 放大的细节表现实在不怎么样、速度感尚待加强……。一位好友到美国念书,也把 PM-17 带着去听,结果说此机在美国相当衰声,跟在台湾时完全不同。这是否意味着 PM-17 适合在湿度高的海岛气候使用呢?不得而知,或许真是如此…。
TOP
8#

[quote]unicom 在 2004-6-23 20:04:42 发表的内容
请问现在的马兰士还有没有出胆前级的产品?[/quote]


没有,但出了顶级的新7、新9。。。

马兰士新SC7和MA9S1 SACD终极前后级扩音
第一眼望见Marantz(马兰士)的新「7」+「9」的确若有所失,除了小小的圆表之外,它们已经脱离了脍炙人口数十年的外貌,设计取向是配合Marantz最新Hi-End系列,型号分别是SC-7S1和MA-9S1。

这一套全新扩音系统原来并不是改善旧作,而是利用Marantz最新科技创制新一代的旗舰级型号,对Marantz来说,7和9这两个数目字是代表了至高无尚的质素,所以新一代旗舰也选用了同样称号。

SC-7S1和MA-9S1都是刻意为了高密度与极宽带的SACD而设,所以在宁静度、速度、动态和频宽都以终极表现为设计目标。

SC-7S1是全平衡兼有100dB以上声道分隔设计,频宽阔至3Hz~150KHz。最大输出电压大至13.5V,Marantz的HDAM的独特缓冲扩音设计也被升级至HDAM SA(Super Audio)级,每声道用上四个,稳压也有四个,从此可知道前置扩音的容量是有多大,加上扼流输入方式设计,上述的目标的确不难达到,细致至超细致表现也应令人感到意外。

MA-9S1是全平衡单声道(Monoblock)设计,它也是使用HDAM SA和扼流输入方式,瞬间电流供应能力大到1,200W,是一般后级的8倍。跟前级一样,MA-9S1也是低电阻及采用大电流设计,输出功率是每声道300W(8ohm),或600W(4ohm),频宽大至5Hz~55KHz。

SC-7S1和MA-9S1的机壳设计和用料值得一赞,选用的铝合金板是特厚,结构设计非常稳固,机底则用上双重厚度,另加防震设计,不但可以避免谐震,而且可以有隔离作用。
TOP
9#

[quote]musicman 在 2004-6-19 10:46:44 发表的内容
现在想知道的是PM+SM是否能好过PM14SA?还是马兰士已经停产了SM17。[/quote]

1、14是100W/CH @8  OHM,,25A MAX...某著名金耳推荐PM-14SA推MICRO UTOPIA,说“声色俱佳”。。。

2、SM17是60W/CH,桥接200W/CH 50A MAX。。。。MARANZ的总设计师 KI本人在某大型博览会上,亲自展示PM-17SA+2SM-17SA推N-802!

3、单台PM,14好过17。。。无论音色还是音质。。。

4、听书架箱,优先考虑14。。。

5、听落地。。。俺目前正在折腾这件事。。。有机会俺去找台2手N802回来玩玩。。。

6、买器材,俺的观点是给现在找折腾的乐趣,给将来留发展的空间。。。

7、10000元上下的器材,好也有限。。。

8、自己的房间声学最关键,如果想听好声。。。一定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房间适合什么。。。在你的房间,14与17的差别有13K和6K那么大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