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再论转盘 [复制链接]

1#

将NEC CD-ROM改装成为发烧转盘

Purer

  当今世界上的发烧转盘的机芯中分几大流派,一是欧洲派,代表是PHILIPS。一是日本派,代表是SONY。到现在发展得很快的是日本派,它派生出几大厂家ENON.PIONEER .TEAC.SONY和CEC几大名机芯。反而PHILIPS如夕阳西下,至今只有CDM12系列,怪都怪PHILIPS几年前上任的总裁,砍掉了许多不怎么盈利的项目。如今的台式CD机在PHILIPS机芯方面选择只有三种VAM1201(1202)、VAM1205(相当与CDM1210)和VAM1252(也就是Industrial PRO),最新的VAM22系列没有量产。我们知道Naim有一款CD机已使用了VAM1205。再好
的VAM1252,也就是MARK LEVINSON,还有MARANTZ CD7等高级CD机使用的那种。都是直线寻迹系统,说真的我个人一直喜欢PHILIPS过去的摇臂系统,它的制作令我深深着迷,但今天的CDM12系列令我大为反感,想想PHILIPS过去的摇臂系统,从CDM1、2、3、4到CDM9,除较为笨拙CDM1和有一点设计问题的CDM2,后三个可以说是经典制作。在当时的发烧转盘如Krell、Wadia无一不是用PHILIPS的摇臂系统CDM1、2、3、4到CDM9都有选用。到了今天基本的发烧厂家都选用日本的机芯如:CEC皮带传动系统 TEAC的VRDS 先锋公司超稳定性转盘结构 SONY的光头固定旋转系统 SONY的磁悬浮也相当不错(现在只有在Accuphase CD机才能看到,可惜都是天价)。现在SONY的有213c(213vcd)和240a,以前常见的212a/b也停产。240相对213好一点。DENON S10用240a。TEAC也是使用SONY的光头,只不过传动系统是使用自己的VDRS。说到传动系统,PHILIPS能提供也确实不那么让人满意,塑料的,看起来一点都不“烧“。比起TEAC的VRDS或现在SONY机身移动系统,实在是差得很远。没办法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没有盈利的项目,后果是这样的,就象CDM4停产后生产的CDM9一样。原因是CDM4成本的限制。

  在96年时我去广州市帮人买电脑时,在太平洋电脑城处看到了NEC正在展示它们的CD-ROM大解剖,将机芯. 电路板向世人展示。当时我一看到它的机芯就心动了(机芯是铸铝的这可从图2图3可看出,加上是SONY的磁悬浮系统 ),加上我的电脑还差一个SCSI的CD-ROM就花了三千大元买了一台外置的SCSI CD-ROM型号为(NEC Multispin 6Xe)回去,回去立即就和我的ROTEL唱机(转盘是PHILIPS的CDM4)接上我自制的18BIT解码器进行对比。发觉比ROTEL的低频要实一点,但中高频和ROTEL差很远,但我买它是作电脑用的就没有进行摩机了。就在97年时我的电脑升级了,原来的机件基本没用了。看着一堆废物,不知怎么样处理正在发愁时,忽然想起NEC CD-ROM的机芯是铸铝的,不如将其改为转盘!想到这里就将我的外置 CD-ROM拆开来,进行解剖.进行分析。



        CD-ROM                        开关电源

图1这部是全新的CD-ROM


  此CD-ROM和一般的CD唱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电路形式如下:用CXA1610作RF放大,CXA1372,CXQ2510作DSP。只不过是多了一些电脑用的ROM片和电脑用的控制芯片罢了。我们都知道CD处理和CDROM处理有很多不同地方。相对而言,CDROM可以说不受时间限制,用过电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CD-ROM在读碟时如果是碟有问题,那么CD-ROM一直在读碟一直至读到为止。CDROM必须保证 数据正确,否则只有罢工。CD则不然,可以牺牲数据正确性来 保证时间连续性,少了几桢(FRAME)数据,人耳是听不出的。说起来挺可怕的。所以我在想搞得好肯定比我原用的ROTEL唱机要好得多了,但在这个前题下要将没用的数字电路清除出去。如SCSI的控制集成电路和缓冲存储器65654等等。要注意到有些是不能清除的!

  在分析电路时发觉它的时钟系统是各自独立的,这给我的信心更大了,因为CD唱机的数字抖动(Jitter)类的失真是造成CD唱机的声音差的原因,在当时和ROTEL进行比较时的中高频较差可能是CD-ROM的通疾,由于CD-ROM的数码输出是直接从DSP的输出端经几只电阻出来的,要摩此机第一步是将它的数码输出换为电脑用的RSS422系统作为本机的数码输出,此系统在本站有详尽的介绍。请参阅!



 

图2
  

图3


  本人在摩机时习惯每做一步就听一下,看这一步是否正确。在换了数码输出后,发觉分析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高频还是不甚理想,始终有点粗糙的感觉。在示波器上看到其数字波形和原来的完全不同了,主要是少了些高频脉冲的干扰和少了一些尖锐的尖峰波形。

  高频的粗糙我估计是电源的事,因为电源噪声对数字信号也有影响,在模拟放大器中,电源的噪声直接成为音频噪声,但我认为电源噪声窜入数字电路的信号中会造成明显的动作和时钟的抖动(Jitter),使音频输出的信号产生畸变,要根除这些,必定要将电源搞好而且它的性能要和最好的模拟电路系统所用的电源等效。而在本机中的电源是用开关电源,其高频噪声是可以想象到的,想到这里我立即用我的TRIO示波器测量本机的+5V和+12V,我的天哪!看到示波器上的波形我还以为是测量数字脉冲电路呢?全都是高频脉冲干扰和尖锐的尖峰波形看到这样,心里想这下电源定要换的,想到这里我立即将我电脑用的Ups电源拆开拿出它的12V电池两只,其中的一只经稳压到5V后接上CD-ROM,再用示波器测量,发觉原来的脉冲和尖峰己降低了一大截。同时在试听时高频己没有以前的雾状了。再和ROTEL对比,除了中频比不上ROTEL其它都全面胜出。电池在本机由于CD-ROM的用电比较大所以末能用,只好另外想办法了。由于本机的空间所限制{可看图1,再加上加装的数码输出……},只能另外想办法了,唯一的办法是分体电源。

  末写完,待续!
分享 转发
TOP
2#

html>



玩尽CD-ROM+科力斯解码器
                                      木子



                  在上一篇文章中对科力斯MODEL-60HDCD音频解码器进行了试听,
              对其优缺点我们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此处不再赘述。本文的着重点是在对MO
              DEL-60进行简单的打摩以及外接CDROM转盘的声音实验上。

                  MODEL-60解码器的剖析

                  1、电源部分:

                 从MODEL-60的6Kg重量看,其电源的规模不会小,揭机盖后立刻证
              实了这点(图1)。
                    


                  电源输入采用标准电脑用插座,可换用不同的电源线,在输入端加有交流电
             源滤波器。机箱的左边是两个广东佛山日升电业产环牛,25VA(AC9V+A
             C12V)给数字部分和DAC部分供电,50VA(AC18V+AC18V)
             给分离件的甲类模拟输出部分供电。整流电路为普通单桥式全波整流,数字部分分
             为两个整流电源,AC12V整流出来经过± 5V金属封装三端稳压(L780
             5、L7905)供电给(IC:PMD-100、M65810),AC9V整
             流后经两组同型号± 5V三端稳压IC分别供电给左右声道(IC:PCM17
             02P-K、OP27和LT1028)。值得一提的是模拟部分的电源按左右声
             道一分为二,分别由环牛的一组AC18V整流滤波,并经过± 15V三端稳压
             得到稳定的直流电供给分离件的甲类模拟放大电路用。

                2、元器件:

                MODEL-60用料精良,补品器件比比皆是。电源部分的滤波、退藕电容
             采用了橘红色的日本MARCON(1000μF/25V)电解,兰色的PHI
             LIPS(2200μF/25V)以及亮红色的ELNA补品(220μF/16
             V、1000μF/10V等),并加并有小容量进口优质薄膜电容;小电阻均为
             五色环金属膜;三端稳压为L78XX、L79XX系列,模拟部分的三端稳压因
             供甲类放大器用,输出电流较大,装有小型散热器。

               3、整机工作流程:

              因MODEL-60随机并未附任何电路资料,根据实物画出大致流程框图如图2。
                      

               MODEL-60解码器的打摩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次对MODEL-60的打摩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些枝节上的
             小改进,并未涉及到电路的实质。数字电路虽然看似简单(几枚芯片加一块板子)
             ,其中的技术含量却不低,接触电脑多年,国内和国外的电脑技术的差距,足以让
             人心知肚明。可以说设计解码器其实和设计一台功能简单的电脑相类似,或者和设
             计电脑用的显示卡、声卡相同。要在实现设计功能的前提下,使其工作在稳定状态
             并且和其他部分互不干扰,可谓难也!因此,作为一般的音响爱好者,在业余条件
             下能够做到的也仅仅是简单的摩机,改进厂家忽略的一些细节和失误,并通过对一
             些元器件的升级使器材符合自己的口味。当然,音响爱好者中也不乏专家级高手,
             在《实用电子文摘》上,我们可常常看到贵体翔、何明炜等老师的一些关于DAC
             制作方面的精彩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找来看看,或许能有所启发。

                下面将本次对MODEL-60解码器的一些小改进报告给朋友们:


                电源改进: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模拟部分的电源是由两路AC18V整流得来的,
             电压高过25V,而原机每路的主滤波电解却采用了4只橘红色的日本MARCO
             N(1000μF/25V)电解,长时间超压工作,电解的漏电将逐渐增大,甚
             至对电解造成永久性损坏。取下这几只电解后,果然发现其中几只已有电解液渗漏
             ,其余的用指针式万用表测试,均发现漏电较大,估计交流声亦由此而来。对其损
             坏,我甚感可惜(系MARCON补品,价格不便宜)。现用亮红色ELNA补品
             (3300μF/50V+1000μF/35V)电解替换;在电源通路的每只电
             解上加并德国WIMA0.68μF/50V(宜大不宜小)聚丙烯薄膜电容;在每
             只整流管两端并接0.1μF/63VMKT薄膜电容,以减小高频干扰和防止浪涌
             电流击穿整流管;数字部分电源检查后未发现同样的问题,整流管亦与模拟部分同
             样处理,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靠近数字接收IC(M65810)的两块± 5
             V三端稳压IC热度达烫手程度,因电路板太紧凑,无位置安装成品散热器,只好
             用薄铝板按空隙弯成长长的散热片,从周围元件的空隙中钻过,外观虽不怎么样,
             效果倒还不错,嘿嘿!另外,为加强电源退藕效果,别忘记在PMD-100芯片
             的7(正5V电源)、8(数字地)脚之间,22(正5V电源)、21(数字地)
             脚之间接上一枚WIMA0.33μF/63V薄膜电容(直接焊在电路板背面的I
             C脚上),同样,DAC芯片PCM-1702P-K的5(-5V)、4(数字
             地)脚,3(+5V)、4(数字地)脚,9(+5V)、13(模拟地)脚,作
             相同处理。在摩机过程中,对照电路板发现本机的DAC(PCM1702P-K
             )和运放OP27、LT1028共用一组± 5V电源,若能分别供电会更好。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摩机之前,请将PMD-100、PCM-1702P-K
             芯片从IC座上拔下,以免摩机时静电损坏。

                 最后要提到的是,本次对MODEL-60电源的改进是在不改变其电源结构
             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际上可采用的高质量电源形式有许多种,常见的如有源伺服电
             源、串联式和并联式稳压电源以及高频开关电源等。有兴趣的朋友可参看《实用电
             子文摘》98年第2期贵体翔老师《自制超级HI-FI 20BIT DAC》一
             文,其电源的设计便有独到的地方,有条件的可照图仿制。因本机的内部结构十分
             紧凑,要安装新增的电源板实在不便,只有以后考虑用分体电源供电时再说吧。


                 机内配线改进:MODEL-60共有三种数字输入方式(同轴COAX、B
             NC和OPT光纤),两种音频输出方式(RCA同轴和卡侬平衡接口),机内的
             配线是较普通的双芯屏蔽线,线径相当细,RCA音频输出线上还套有一枚食指粗
             的高频磁环,估计设计意愿是想得到较柔和的声音吧。现用上次找到的卫星传输同
             轴电缆替换COAX和BNC接线,RCA音频输出线用一节喜高2187同轴信
             号线替换,磁环去掉不用。

  
                打摩后联机听音

               器材和联接同上篇文章相同。在本次打摩后,首先感觉到信噪比明显提高,原来
             的交流声已荡然无存;播放SONY公司最新出品电影原音CD《TITANIC》「泰
             坦尼克号」,该碟采用24BIT录音技术录制,低频下潜极深,弹性十足。第1
             4首由歌坛天后CELINE DION演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那超凡脱俗的嗓音将这曲爱情悲歌演绎得催人泪下;在保持高解析力的
              同时,声音的纯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高频延伸更好,摩机前的“毛刺”似乎也
              感觉不到了;中频更加厚实有力,尤其在听《蔡琴老歌》和田震的《野花》时感
              觉明显;相比之下,CD951的DAC7比特流解码器的声音显得较为疲软,
              在动态和活力上不如MODEL-60;播放HDCD编码的碟子时,丰富的高
              频和宽阔的音场给人印象颇深。

                 总的来说,通过对MODEL-60电源和机内配线的改进,基本上反映出该
              机应有的水平,MODEL-60的声音属中性,不暖不冷,在目前音响圈中“暖
              风”劲刮的当头,它的风格不象有些器材过分注重温暖柔和,而追求的是真实还原
              音乐的内涵。这次摩机再一次证明了纯净电源的重要性。


                 电脑用CD-ROM光驱与MODEL-60的配接

                终于又回到了我们的新话题上:CD-ROM,我们知道,电脑和音响是不同
             领域的两种东西,前者具有高得多的技术含量,现代电脑技术的发展使CD-RO
             M成为电脑必不可少的硬件配置之一,它要完成的工作和家用的CD机相比要复杂
             得多,因此它的转盘伺服系统极为精密,能轻易搜寻到光盘上任何一根光道上的数
             据,并能在高速旋转下长时间稳定工作。到底电脑用CD-ROM转盘加解码器声
             音效果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

                 这次准备的CD-ROM转盘除了那部PHILIPS16倍速(CDM-1
             2.10)外,还从朋友处借到另外两部韩国产CD-ROM(SAMSUNG8
             倍速,GOLDSTAR8倍速)。这几台CD-ROM在电脑上使用时均有相当
             好的读盘能力和稳定性,运行各类软件效果相当不错,均带有数字输出接口。本来
             想找一部SONY8倍CD-ROM,无奈这段时间市场上该牌号的假货太多,货
             源又少,稳定性难以保证,只得放弃。

                  为方便接驳CD-ROM,使用了一台奔腾200的多媒体电脑主机,操作
             系统采用美国微软公司WINDOWS 95(ORD2),播放CD采用WIN
             DOWS95自带的CD播放器,该播放器提供了CD唱机常用的功能,而且还提
             供了曲目资料编辑器,可将每首曲子的资料保存在电脑之中,每次播放的时候,电
             脑会自动调出这些资料并显示在屏幕上。为避免电脑对音响器材发生干扰,接线图
             如下(图3):
                      


                图中A为自制的同轴数码线,一端为RCA镀金插头,另一端接在CD-RO
             M背后的数字接口上,数字地和信号端请勿搞错(数码线最好不超过3米,以免引
             入干扰和加大损耗),CD-ROM的播放功能由WINDOWS 95中的声卡
             模拟音响系统界面控制,可使CD-ROM实现与家用CD机相同的功能,只不过
             无法遥控。

                 接驳好器材和电脑后,播放HDCD编码的CD『虚幻的维纳斯』《HI F
            I心曲》,依次进行试验:

                 首先试用PHILIPS16倍速光驱:

                 读碟和选曲的速度远高于CD951;播放《蔡琴民歌》“恰似你的温柔”一
             曲,能轻而易举地产生明朗稳定的声音,吉他和弦清晰有力,高中低频的密度感较
             CD951明显增强;声音不肥不瘦,非常平衡;音场既宽又高,结像力极好。工
             作时机械震动微乎其微。


                 南韩三星8倍速CD-ROM

                 该光驱托盘带弹簧垫,不论光驱平置还是倾斜放置,其工作均很稳定。读碟和
             选曲的速度略低于PHILIPS16倍速光驱,仍高于CD951;高频的泛音
             逊于菲利浦16倍速光驱,但中低频更加厚实有力,表现相当不错;声场深度与菲
             利浦光驱相当,但宽度略差;结像力略优于CD951。工作时机械震动较菲利浦
             光驱无明显增大。


                 南韩高士达8倍速CD-ROM

                 读碟和选曲的速度与三星一样;高频的透明度介于上两者之间,中低频表现较
             三星略差;声场深度不如前两者,但宽度不错;声音略硬,结像力优于CD951。
             工作时的机械震动为三者之中最大。

                 听完三部CDROM,其共同之处是声音的聚焦都较菲利浦CD951好,细
             节也多一些,不由得使人兴趣大增,将收藏的CD统统搬了出来…。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试验,结果让人既惊喜又不爽而且发愁,惊喜的是没想到价
             格仅500元左右的光驱竟然轻易将三千元的中档家用CD机击败,平常听熟的碟
             子在CD-ROM上放来似乎“冒出”了更多的信息,哈哈!真妙!当然科力斯M
             ODEL-60解码器亦功不可没!不爽的是花了几千元买的CD机实在让人失望,
             何况还花了不少功夫摩机,唉!亏了!不过,想到家用CD机自成完整的系统,占尽
             操作性上的优势,心里似乎平衡了一点点。发愁的是A:CD-ROM这东西需要
             一大堆设备(电脑主机、键盘、鼠标器、显示器等)来驱动(否则控制不方便,其
             面板上仅有可怜的几个基本功能键)。B:耗电姑且不说,电脑的数字电路产生的
             射频对音响设备的干扰不易完全消除。C:CD-ROM与电脑的其他部件共用一
             个电源,数字杂波充斥电源电路中,其相互的干扰也不可能消除,这和音响纯净电
             源理论完全背离。D:单薄的电脑用机箱和厚重的发烧级音响器材的机箱不可相提
             并论,电脑工作时CPU风扇、硬盘高速旋转以及开关电源风机产生的震动会对C
             D-ROM的工作产生影响,而产生的噪音又使人烦躁。哎呀!怎么办?

                  一口气说出电脑的那麽多“罪状”,难道真的就没办法吗?常言道:只要工夫
                  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别怕麻烦!拿出发烧友的干劲吧!下面就是你需要去做
                  的:


               1.电脑经UPS净化电源供电,音响经带隔离变压器的净化电源供电。


               2.设计CD-ROM专用电源(+12V,+5V),与电脑其他部分分开供电。


               3.电脑机箱应通过电源线地端可靠接地,能有效去除大部分射频干扰。机箱与音
             响设备保持1.5米以上距离。


               4.在电脑机箱内部适当位置采取避震措施,尽量减小机箱的震动。

                 相信经过这些措施后,CD-ROM的放音效果定会更上一层楼,朋友们不妨
              一试。

                  这次摩机和转盘配接试验就向大家报告到这里,CDROM的魅力的确让人一听难
             忘,已经拥有电脑又热爱音响的朋友不必再为高档CD转盘的高价而发愁了!动一
             动手吧,美妙的声音就在您的身边!不过,别忘了投资一台高质量的音频解码器哦!
TOP
3#

产品评测精选......揭开数字音频的秘密

文章加入时间:2001年9月26日11:6 作者:■根据《电子音乐家》杂志文章 金毓镇编写


     我们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几乎任何领域都可以发现数字的踪迹。可惜就象许多科技成果刚刚来到我们身边一样,伴随而来的还有许多混乱、矛盾、不确实的说法,这篇文章如同科普读物,力图澄清数字音频技术的一些误解。
    
    传说之一:文件的拷贝不总是完美的
    
    模拟磁带之间的复制不是完美的,每次都会有损失,信号降级。但不能因此而认定所有的复制都具有同样的性质,在电脑上复制音频文件与复制模拟磁带完全不同。
    
    当我们在电脑上复制文件时,不论是音频文件,Word文件或者软件程序,操作系统将认真地复制每一个字节。如果Word文件错了一个字节,也许出现拼写错误,格式错误,甚至更糟。如果程序中有错字节,也许根本打不开。因此精确的复制至关重要,数字音频文件也不例外。电脑不但复制,还要逐字节的核对,以确保复制的准确。如果核对中发现问题,电脑会提醒你注意。无论在磁盘之间复制,或者从硬盘复制到CD-R,备份到磁带,全都照此办理。
    
    传说之二:所有的文件压缩都导致音频降级
    
    音频的压缩格式,如同大家已经熟悉的MP3,改变了录音媒介的面貌,使它便于在因特网上传送。MP3格式使用“有损”压缩使文件缩小,“有损”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全部音乐数据都存储到MP3文件,压缩过程只保留了重要的数据,不太重要的数据则被丢弃。压缩的MP3在回放的时候从新构成音频文件,无论如何它的品质必然低于原始文件。
    
    因为MP3是广为流传的压缩音频文件格式,有人就以为所有的音频压缩全部是有损压缩。事实并不如此,Emagic的Zap和Wave的TrackPac是专门设计的无损音频压缩格式,它们在压缩文件时保存全部数据,只是将文件的大小减少到50%。
    
    许多通用的压缩程序同样执行无损压缩,如常见的PKWare的PKZIP,Computing的WinZip,Aladdin System的Stuffit等。用这些软件压缩音频文件就象压缩Excel文件一样,每个字节都不会丢失。不过用它们压缩音频文件,不象MP3或专门压缩音频的软件一样能够戏剧性地缩小文件的尺寸。
    
    音频的压缩格式,如同大家已经熟悉的MP3,改变了录音媒介的面貌,使它便于在因特网上传送。MP3格式使用“有损”压缩使文件缩小,“有损”的意思表示并不是全部音乐数据都存储到MP3文件,压缩过程只保留了重要的数据,不太重要的数据则被丢弃。压缩的MP3在回放的时候从新构成音频文件,无论如何它的品质必然低于原始文件。
    
    传说之三:CD质量
    
    一些音频产品广告中泛滥的“CD质量”词句已经让人听得耳朵生老茧了。最初问世的时候,它是暗指某产品具有相当于16-bit,44.1KHz规格的CD唱片的音质。不幸这一说法很快被滥用,一块仅30美元的声卡,就敢说信噪比65dB,达到CD质量。虽然16-bit从理论上讲可以达到90dB信噪比。此外象MP3、MD也夸口称CD质量,也许它们原来的素材是CD唱片,但是经过了有损压缩降低了文件的尺寸和保真度,它们不再具有CD质量。
    
    还有更糟的说法:“近似CD质量”。对于不熟悉市场上欺人之谈的老实人,“近似”就是“事实上”。而广告宣传上的这两个词对应该解释为“没有”才对!
    
    再谈问题的另一方面,“CD质量”就好吗?多年以前,16-bit,44.1KHz是先进技术的同意语,而三年前录音工业已经普遍转向24-bit,96KHz规格,更高的CD唱片规格正在酝酿之中,泛指的“CD质量”可以休矣。
    
    传说之四:24比特
    
    分解度是衡量数字设备品质的一个主要标准,不幸以它推测产品的水准也不可靠了。我记得有一次会议上比较两个厂家的20比特数/模转换芯片,有人觉得其中一片的噪声和性能更象是14比特的水平,厂商竟然说其中有6个市场比特!真不知良心何在。
    
    所以不要看见24比特就以为具有相同的音质,事实证明精心设计的16比特设备在声音上可以超过粗制滥造的24比特器材。
    
    D/A和A/D芯片有各种质量,大厂家的产品形成系列,例如24-bit, 44.1或48Khz的产品依据噪声和其他性能分出不同的价格。对于最小的抖动(Jitter)指标,时钟的品质非常重要。一些高端A/D/A厂家舍得在这里花钱,时钟的稳定性经常是它们宣传的重点,而小厂家干脆回避这一问题。
    
    最后,要记得D/A和A/D中间的A是模拟,转换器中的模拟部分更能显示工艺水平,而这部分的差异对整体品质至关重要。
    
    传说之五:抖动是录音造成的(颤抖、跳动、抖动、时基误差)
    
    
    
    在理想世界里,数字音频的采样和回放是非常均匀平稳的,例如44.1KHz系统中每秒采样44100次,各次采样和间隔时间精确到丝毫不差。而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完美,时间上会有微小的赶前错后,这就是抖动。抖动造成数字音频的失真,但这种失真与我们在模拟世界常见的失真完全不同。它不象吉他音箱过驱动出现的幅度失真,它是时间上的失真,造成音频波形变形。插图上图表示对正弦波采样时发生抖动;下图表示该采样在没有抖动的情况下回放,造成波形失真。如果回放的时钟也有抖动,失真将更严重。
    
    每台数字音频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的抖动,只不过有多、少的差别。抖动能够“积累”,如果信号通过多个信号处理设备,抖动会更加严重。用数字系统录模拟信号时,抖动会“冻结”。也就是你每次回放音频都不可避免的听到录音时抖动的效果,再加上来自数/模转换器的抖动。
    
    然而两套数字系统间的录音就不一样,一旦数据进入数字领域,抖动就不再被纪录。实际捕获的只是一系列幅度值,数字媒体不再存储各样本的时间信息。时间取决于采样率,在回放的时候由数/模转换器的时钟新建时间信息。
    
    数字音频磁带系统甚至并不直接从磁带放音,它们先把数据送进缓冲内存,再从缓冲内存输出。这样带速和数据之间的空隙都不会影响数据输出。
    
    传说之六:数字复制是完美的
    
    如果在DAT、CD或数字多轨机之间作数字复制,你一定希望它们是完美的,因为它们不过就是0和1,而且我们在前面讲到过电脑复制文件是非常精确的。但是用磁带、CD等媒介录音的时候情况有点不同。
    
    电脑从硬盘中读出文件时如果出现差错,电脑将重复读操作,企图消除错误;读备份磁带时如果出现差错,电脑将控制磁带机倒带重读。但是DAT和CD回放时不能这样做,否则音乐就会断断续续的。和电脑的做法不同,DAT和CD使用错误更正系统自动解决这个问题。
    
    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是Reed-Solomon码(理德-所罗门码)它能够纠正许多数据错误,但是也有连它也无能为力的时候,结果就出现一个或更多的空白字节。这时需要纠正系统的“二梯队”,通常称作Interpolation(插补)的技术参与工作。
    
    比如有一系列采样2,6,(空缺),14,15。最简单的插补法是在空缺处的前后数据间拉一直线,由此得出2,6,10,14,15。更完善的插补是根据空缺处前后的数据趋向,用曲线代替直线。如此修补过的数据变成2,6,12,14,15。决定插补值时使用的参考点越多、越密,插补值就越有可能接近正确。
    
    音频通常总是连续性的波形,用这样的插补法修正个别空缺,几乎完全听不出破绽。但是如果磁带或磁头有问题,造成了较大段数据空缺,插补法就会露馅。一些DAT和MDM机器能够显示当前的错码率,应该经常留意观看。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例如一段连续有错的DAT带子可以造成自动纠错系统“罢工”,录音的结果变成一片数字噪声。
    
    抖动是另一个问题。AES标准规定了输出端允许的最大抖动和输入端能够容忍的抖动,因为考虑到设备的串联,后者比前者大许多倍。符合这一规定的设备一般不会在抖动方面遇到太多问题,但有些老设备可能生产于标准形成之前,与它们的交流就容易出问题,会出现噪音。
    
    其他的问题还有:数字音频电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牺牲品”,包括松散的连接,污染,阻抗不匹配。DAW的问题往往与磁盘有关(例如缓冲区太小)或处理器跳动造成系统过载。
    
    最后,数字音频中脉冲样的杂音,低电平的咝声等可能是由不正确的字时钟设置所造成。两台数字设备连接传输数据只能共同工作于一个主时钟,否则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传说之七:所有的数字合成器和效果器的声音都一样
    
    说得详细一点:全部数字均衡器的声音一样;全部虚拟模拟合成器的声音一样;全部数字压缩器的声音一样。答案是:如果相对于模拟设备而言,差不多是这样。如果数字设备之间比较,并不一样。
    
    高档次和劣质的模拟设备声音可以差得很远,即使两台高档次的设备(无论均衡器、压缩器或合成器)的声音也完全不相同。数字硬件和软件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数字和模拟音频的一个很大差异在于频率范围。从理论上讲,模拟音频的频率范围是无限的,而数字音频(不论硬件或软件)的频率上限是由采样率限定的。
    
    许多模拟处理假定频率范围无限,当然它们实际做不到。例如标准的模拟均衡器有一个围绕中心频率对称展开的钟形曲线,一侧斜向0Hz,另一侧斜向无穷高频率。在数字均衡器上同样的均衡执行高频一侧将急速下降,终止在采样率的1/2处。如果采样率为44.1KHz,终止点就是22.05KHz。
    
    在均衡中心点接近采样率一半的时候数字均衡器开始呈现奇怪的球状特性,有时它更象是带谐振的高通滤波器。
    
    压缩器、振荡器也有类似的问题,各厂家依靠自己受专利保护的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频率阻隔问题。
    
    传说之八:硬件的声音比软件好
    
    
    
    数字音频处理无论使用硬件或软件,也不管用独立硬件,DSP卡或通过plug-in使用主机CPU,起决定作用的是算法,是一场数字的游戏。
    
    所以声音基本与硬件和软件无关,但如果仔细推敲,在技术和实践方面还有些问题可以探讨。
    
    从技术方面讲,如果硬件环境不同,你也许不能总是使用一个算法。电脑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一种称为定点,另一种称为浮点。许多DSP使用Motorola 56000系列芯片,它内部使用定点算法;其他如SHARC芯片使用浮点算法;电脑参与的处理则同时使用两种算法。在某些情况下,某种算法可能更适宜,这就需要算法的设计者精心为不同的硬件分别设计。最终的声音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略有差异。
    
    技术方面,由于所有产品内在的算法有很大差异,一个厂家的硬件产品与另一个厂家的软件产品可能差异更大。
    
    厂家预置音色是合成器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内置的效果器与这些音色密切相关。没有最好的声音设计,甚至最好的算法也出不来好声音。相反,天才的声音设计可以使平凡的算法发出惊人的好声音。
    
    因此甚至内部算法相似的两个产品,由于声音设计者的不同,声音相差很远。
    
    硬件和软件的声音为什么不同并没有理论上的答案,就如同苹果和桔子缺乏可比性一样。
TOP
4#

http://www.macrovision.com/solutions/software/cdrom/images/Games_CD-ROM_Study.PDF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