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十年前的音响回忆 文/李宇凡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3年国庆节闲暇无事,我便在家中收拾一下资料,不期然发现一份写于1993年的旧作,题目就叫《广州发烧友成长之路》,篇幅有8000多字。当时写作意图是想描述一下广州的发烧环境及渊源。写好后我把文章寄给当时刚创刊不久的《音响世界》杂志社,不久之后就收到主编的电话约我到杂志社谈谈。当我满心欢喜赶到杂志社后收到的却是退稿的消息,主编搓着手略有歉意地说:文章写得不错,但篇幅太长,不适宜在杂志发表,希望不要泄气,以后多给杂志社供稿云云……当时我年轻,也没多想什么,默默收起稿件就走了。


过了好些年,我和一位前辈聊起此事,前辈笑了——“你文中并没有提到《音响世界》,文章写得再好,以《音响世界》当时的地位,它又怎么可能做替他人作嫁衣的事情呢?”我细想一下果然如此——文章提到了《无线电与电视》、《信息时报》Hi-Fi版、广东电台音乐台《音响世界》、甚至是香港《音响世界》杂志,唯独就是没提大陆这家《音响世界》。其实这也不怪我,谁让它当时刚刚成立呢,我也无法预测到它日后也曾“洛阳纸贵”呀……


这次我以这篇旧作为素材再写新篇,原因无它,只为还原三十多年前那段美好岁月中,在有“国内音响策源地”之称的广州所发生的一些趣事。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24/3/15 17:40:47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花絮
八十年代的广州,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物质条件较为丰富,也容易受到港台的影响。在音响产品方面,较高档次的进口收录机已经开始取代国内家庭常见的收音机,像三洋、康艺、日立、夏普等都是当时热门的牌子。记得1980年的夏天去叔父家做客,我赫然发展他家摆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新玩意,堂兄见我好奇便按下一个键,那玩意随即传来“十个女仔,九个认细”的歌声,婶母闻声忙赶过来关了机,说不要教坏了弟弟……
640 (1).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04:45 上传)

640 (1).jpg

TOP
4#

                                                                                                                                       媒体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广州市中心的北京路、中山五路和六路、人民南路一带已有不少音响店了,连路边的书摊都要摆上几本《音响技术》、《无线电与电视》壮壮门面。这里要补充一句的是,虽然广州在发烧器材上有优势,但上海的《无线电与电视》杂志却是开了内地音响文化普及的先河。早在八十年代初,李宝善、田寿宇、马宁等前辈就在该刊撰写音响知识、器材制作、唱片欣赏等方面的文章,我也是通过《无线电与电视》与发烧音响结缘。《无线电与电视》更是在1986年与香港《音响技术》合作,举办了大陆首场大型音响器材欣赏会,当时所用的器材包括:JVC XL-V200 BCD机、Nakamichi 670 ZX卡式录音座、OTARI MX-5050 BII开盘机、JVC RX-500B前级放大器(该机为合并机,当时只用其前级部分)、YAMAHA PC 2002M功率放大器、EV Sentry 500音箱、JVC Zero 50FX音箱。而广州第一场Hi-Fi演示会是在1988年,由香港音响界名人陈浩才先生主持,门票价格为8元。
640 (8).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06:52 上传)

640 (8).jpg

TOP
5#

真正掀起广州音响热潮的是一张小小的报纸——《信息时报》Hi-Fi版。这个专版创办时每星期天出一次,由编辑周道先生和几位发烧圈中的老大哥系统地介绍音响器材、音响知识以及软件欣赏。各种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开始为广州人撩起发烧音响那神奇的面纱,而通过“土炮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992年是《信息时报》Hi-Fi版迈向新纪元的一年。这年Hi-Fi版不仅在上海等地成立分印点,而且还在《信息时报》众多专版中首出彩色版,逐步成为国内音响文化推广的核心。
1710487016265.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1710487016265.jpg

640 (3).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3).jpg

640 (6).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6).jpg

640 (9).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9).jpg

640 (10).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10).jpg

640 (4).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2:47 上传)

640 (4).jpg

TOP
6#

1991年1月23日广东电台音乐台成立。建台之前,周道先生和电台的谭天玄先生从《信息时报》Hi-Fi版的成功获得灵感——“何不在电台也办个音响节目?”这在当时内地电台中是开创先河的,从此广州发烧友从以往杂志、报纸的纯文字欣赏上升为与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以及音乐播放的实时接触,其巨大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由此引发的至今影响力仍是非凡的“白天鹅”音响展、“东方宾馆”音响展乃是后话,有机会再细聊。广东电台音乐台《音响世界》逢周日上午十点开播(曾短期在周六晚加播一次)。第一期节目的内容因年代久远我已记忆模糊,大致记得在《查拉图斯如是说》的开场音乐后,周道、谭天玄两位节目主持人介绍了播放系统,随后来了一首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该节目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发烧友们重要的精神粮食,每逢周日十点他们就会守在收音机前焦急地等待节目的开播,宁愿忍受长达10分钟的广告也不愿意晚一分钟开机,生怕因广告的变动而漏听了些许精彩的开场白。
640 (2).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4:24 上传)

640 (2).jpg

TOP
7#

                                                                                                                           演示活动
此后,《信息时报》Hi-Fi版和音乐台联手举办了一系列音响推广活动,将广州的发烧热潮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1992年在黄花岗剧院举办的“天下无双”世界超级音响音乐晚会为例,还是陈浩才先生做主持,地点还是和四年前一样,但器材级别却今非昔比:身材高大的Duntech“皇帝”、“公主”音箱威严而立,4台健硕的Jeff Rowland功率放大器一字排开,讯源则是法国Micromega Trio三分体CD机,全场器材价值超过200百万元(注:当时广州市中心房价不超过1000元/平方)。
640 (7).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30:51 上传)

640 (7).jpg

TOP
8#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音响展会也落户广州。在1992年5、6月间,金絃、昇和、雅典等香港代理商相继在花园酒店、东方宾馆举办了音响展,其中又以5月8日在文化假期酒店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高级音响精品展92”最为轰动。金絃掌门人马濬先生妙笔生花,为本次展会写下了“宁可不知不闻不问,怎可不听不看不想”的极具鼓动性宣传口号,把广州发烧友的心挠得痒痒的,迫不及待地赶来争睹Duntech、Avalon、Jeff Rowland、Harbeth、Micromega等名器的风采。当时发烧友群情踊跃,情景至今难忘:一开幕,就发生了由于人太多而挤坏电梯的意外事件。而晚上由几位名人主持的发烧讲座更是令主办单位头疼,因为原来打算是每场安排60人,但慕名前来学习的发烧友却多达数百人,把举办讲座的“胡姬厅”挤得水泄不通。这可难倒了看门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进来吧,可里面已达到见缝插针的地步了;不让进吧,可发烧友们那份渴望和热情又着实让人感动。最后,还是遵照几位主持人的意见,让发烧友能进多少就进多少。其时正值盛夏,诺大的“胡姬厅”活脱脱成了一个蒸笼,椅子上坐的、地上蹲的、墙边站的全是汗流浃背的烧友。由于人实在太多,不少烧友只能冒险坐到“皇帝”音箱前面的地上,以致主持人要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保护好耳朵,以免遭受巨大声压的伤害……

640 (5).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28:27 上传)

640 (5).jpg

TOP
9#

不过,上述的展会基本上只展示某一代理商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无法满足发烧友的需要,终于在1994年迎来全行业性的大展——“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白天鹅宾馆”音响展(2012年前)和“东方宾馆”音响展(2012年后)。《信息时报》Hi-Fi版和广东电台音乐台凭借强大的影响力,以广阔的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终于成就这个长盛不衰、在全球位列前三的音响大展!不过第一届展会却不是在白天鹅宾馆举行,而是在侨光路8号的华厦大酒店举行,算是唯一一次的例外了。在当年的11月23-27日,中外音响品牌汇聚一堂,为广州发烧友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年代久远,当年的记忆已经模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台国产“实发”胆机,这台(准确地说应该是“座”)胆机浑身乌黑,约有1.5米宽、1.8米高,在立面上布满了数不清的电子管,蔚为壮观。开机时不能一下子上高压,只能由厂家人员缓缓旋转机器立面上方向盘模样的转盘,众多电子管跟着逐渐亮了起来,可惜呜呜的交流声也充满了整个房间……
640.jpg (, 下载次数:0)

(2024/3/15 15:32:43 上传)

640.jpg

TOP
10#

                                                                                                                   硬件
九十年代初的广州已有许多音响店铺,主要集中在中山六路、解放中路、人民中路一带,主要销售各种产自珠三角的国产放大器、均衡器以及喇叭单元、电子元器件等,放大器印象较深的有先驱、ONE、轰天炮、TF东方、JVEE等几个牌子,其中有个叫“波比度”的还喜欢开膛破肚,尽情展示内里的“猛”料。另外较出名的就是中山六路卖惠威单元的“泛音”和“小旋风”音箱专卖店了。后来在中山六路南侧还出现一家专卖国产放大器的商店,店名忘记了,但其主事人却是一位女强人,因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进口器材还不多,偶有几家店主要销售JVC、YAMAHA、Sansui、Kenwood等日本合并机,不过有两家店却相当有特点:一家是中山五路的“先达”,它不以日本机为主而是偏向欧美器材,那时已经在卖Dual 505.2黑胶唱盘和JBL 4425音箱了,我记得4425当时的标价是4500元。另一家位于人民中路,有天我逛到此店,赫然看见里面摆着一排排其它店铺不曾有过的NAD和ROTEL放大器,便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想起之前有位上海朋友托我打听NAD的价格,就拿起笔记本抄起来,没过多久店主人就皮笑肉不笑地凑过来,问我是不是物价局的……当时销售进口音响档次最高、品种最多的当属位于北京路的“佳能维修中心”,就连中山五路的文化器材公司等店都无法和它相比,因为这里有McIntosh前后级、TANNOY G.R.F/Westminster、 KEF 104.2等众多梦幻名器。大约90年的一个傍晚我又来到此店,刚好见到一位北方客人在买一套售价为7800元金光灿灿的LUXMAN C-03/M-03前后级,看着店家在数着那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对于当时只能将LUXMAN LV-103u合并机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我来说无疑是五味杂陈的……
1991年9月海印电器总汇开业,其专业市场的性质改变了以往音响店零散分布的状态,成行成市更容易形成强大的号召力,进一步促进了广州音响市场的繁荣,而像Mission、B&W、Audiolab、Arcam、TANNOY、Whardale等相对平价的英制器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随后金海印电器城、西场电器城、金达大厦、东较场电器城等陆续开业,逐步取代了之前出现的番禺易发广场的地位。

TOP
11#

                                                                                                                                     软件
与硬件市场繁荣相适应的是软件市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们使用的播放软件还是以磁带和黑胶唱片为主,一盒港产的陈百强《梦里人》磁带售价是10元,同名专辑的黑胶唱片则是30元,一般进口的古典音乐黑胶唱片则为15元左右,以起义路的中图广州分公司门市部品种最为齐全,此外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也有销售,再则就是一些小型的唱片店,例如位于中山六路的“建青”商店。CD在当时属于新鲜的奢侈品,其近百元的售价对于月入两、三百元的工薪阶层来说近乎天价,因此售价相对低廉而音质又好的黑胶唱片便成为了香饽饽。当时中图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在国外被CD淘汰下来的黑胶唱片,会不定期地在中山图书馆举办黑胶唱片展销会,价格约15元一张,每次都是人头汹涌,“抢”个不亦乐乎。我曾见有位大款级烧友竟然拖了一只松下29英寸“画王”电视机的包装箱来扫货,只要见到喜爱的唱片便往箱里一扔……
1992年之后,随着音响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人们对CD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在连新路新开的“先科”成为继“中图”之后另一家销售CD的大店,与此同时在“海印”、“西场”、东山、中山六路等地也冒出了越来越多的私人CD店铺。
TOP
12#

年代久远,文中涉及的人和事难免有错漏,还请多有包涵。当年羊城音响热潮的兴起是与那时经济蓬勃发展、毗邻港澳、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密切相关。时光荏苒、今非昔比,在慨叹的同时,我不禁对那些仍在坚持的厂家、商家、媒体以及将音响、音乐当作是一生所爱的烧友的敬意更加深厚。路在何方?我认为宣传和引导仍是关键,一如当年的《信息时报》Hi-Fi版和音乐台《音响世界》,只不过在推广方式上应紧随当下新媒体的步伐。而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商业推广外,不妨增加一些商业味较淡的搭配技巧、器材调试、摆位实战、唱片欣赏等活动,既有利于增加老烧把玩的乐趣,又有助于吸引新鲜血液的加入。一个行业惟有不断适应**的变化才有希望发展下去,大家共同努力吧。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照片已经很难找,感谢周道先生提供部分照片,文中所用黑白照片以及报刊杂志画面来自网络,作者是黄亦民先生,在此特别鸣谢。
TOP
13#

                                                                                         《 从3/1到3/1P——一个关于Spendor的随想 》


                                                                                                                                                                                                                 作者:李宇凡


     欣闻Spendor(思奔达)3/1p最近被选为“第四届国产影音器材大展”的参考用箱,我为这株“处于幽冬之中的奇葩”终于被人们挖掘而感到由衷的兴奋!

  
    虽然Spendor具有正宗的英国BBC监听箱系统,但由于厂家较低调的原因,Spendor的知名度始终比不上Tannoy、B&W、Monitor Audio等英国箱。不过,Spendor的工程师们默默耕耘,以表现音乐美为原则,设计出一款款匠心独具的作品。正是“好酒不怕巷子深”,Spendor早在多年前已备受欧美音响权威的赞誉,近年在台湾更是掀起了一股“Spendorsp-100热”。据spendor的设计师介绍,他们的产品均是以“反映音乐原貌”为宗旨,特别注重表现音乐的美态。我聆听过多款型号的Spendor音箱,虽然价钱有高有低,但是那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却是恒久不变。spendor的声音很亲切,那种感觉就有点像……邻家那位一起长大的女孩——虽不娇媚,却很耐看。Spendor,是一种能拉近你与音乐家之间距离的音箱:乐器的质感自不必说,随着音符的流动,你将融入旋律之中,滑进大师们的思维天空,随着他们思索、彷徨、解脱,甚至抗争!……Spendor就是有这种感染力,它能轻易地唤起您心灵的共鸣,使你的双脚轻松地和着拍子,而不会特别留意诸如音场、分析力之类的Hi-Fi元素,虽然即使比试这些元素,Spendor仍毫不逊色。相比之下,某些音响器材的声音虽然高贵华丽,或者力道雄伟,却总是令你无法静下心来听音乐,倒是像在“听器材”了。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我想,“听音乐”与“听器材”的差别,就是Spendor与一般音箱的差别。能挖掘出音乐的美,我认为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境界,这也正是spendor的独到之处。难怪一位国内著名的音箱设计师在听了spendor后,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失落感,甚至想永远跳出这圈子!因为,他觉得,即便给他再好的单元,给他再多的时间,也许永远也出不了如此具有人情味的声音。

一日,忽闻志洋兄谓检察院的老赵玩3/1p很有心得,整套系统不足两万元,却已胜过许多更贵的组合。圈中的逸真、小玉等名家均赞不绝口云云。这番话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笔者玩Spendor 3/1p多年,但都是以CODA 20、Polyfasin 860、“极典” 2100等贵价机来推,魁力自然是不能用几句话去形容的。这回用平价机来推又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呢?刚好,志洋兄来电相约,说老赵刚乔迁新居,拥有一个12平方米的独立听音室,须重新校声,遂匆匆前往。
  
    刚一进门,一把明亮、舒畅的声音便扑面而来,那对黑色的Spendor书架箱正在呱呱叫呢。细看这对3/1P外形与我家那对样子相近,大小却有细微差别。哟,原来是3/1p的前身3/1!说起来,3/1p改进之处甚多,后面我会细细道来,但有一点却是要明确的,那就是3/1比3/1P更难推!但老赵以Audiolab 8000A扩音机,加上CEC 5100Z激光唱机,却是把3/1推得出奇的轻松,低频结实有力,中频肉感,高频细腻通透,营造出略有甜润多汁的音色。虽然没有其它品牌“新扎师兄”们所追求的过份的“张力”和“穿透力”,但音乐的感染力却“浓得化不开”,轻易就让我在沙发上不能挪动半步。我观察了一下,这间房子己作初步的声学处理:在天花板和四面墙的交界处均加上玻璃纤维,外裹绒质的防水布,成圆筒状,有良好的吸音作用。墙与墙之间的四条棱也如法泡制。所以房间虽然较小,却没有发烧友讨厌而又难以驱除的驻波。这种情况下,spendor 3/1能放出结实而清晰的低频。但由于墙面没作任何吸音、扩散处理,显得过于光滑,产生强烈的反射,所以影响到音像定位的质量,高频的量感也稍微多了一些。怪不得老赵抱怨说在新屋的音质反而比不上旧居。所以这次校声的重点是减少墙壁的反射,但由于手头上没有任何吸声、扩散材料,志洋兄调整了几次音箱的摆位均不甚理想。这时,我留意到铺在音箱前面的一块地毯,原来是用来吸收地面反射之用的。瞬间我灵机一动,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墙面的反射对音质的负面影响显然要比地面强,何不借这块地毯用用?当下就把地毯拉起来,挨着音箱后墙竖着放,并用钉子固定下来。虽然属权宜之计,但定位的质量却是立竿见影。为进一步减少二次反射的干扰,又把音箱对准聆听位置作大角度内拗,这样或许会影响到音场的宽度,遂把音箱尽量往两侧墙靠拢,在拉阔音场的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侧墙反射的影响。在以天碟Romanza(HUCD 3026)第3track“O1d Dreams,New Wings”试音时,3/1竟把密度极高的乐器定位处理得有条不紊:小号、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倍司、人声等的位置稳定而清晰,音场规模之大让人无法相信是这对小小的音箱所为。这种功力即使是高价的对手或许也非肯定胜出,我忽然觉得要玩好Spendor 3/1并不太难。
  
    但即使这样,新一代的3/1P仍作出全面的革新。与3/1比较,3/1P的前障板面积差不多大小,但3/1P的箱体显然更“深”,容积自然大了不少,其它的改进包括:
  
    (1)虽然两者都选择了向Scanspeak公司订制的2010作高音单元,但3/1p的单元加装了封闭式后腔,表面也增加了吸音材料,这样可将外界对高音单元的影响减至最低,以换取更清纯的高频表现。
  
    (2)3/1的中低频单元为6.5英寸的透明聚丙烯锥盘,单磁钢、磁钢直径为8厘米。3/1P中低频单元同为6.5英寸聚丙烯锥盘,但却是不透明的,而且是双磁钢设计,磁钢直径更达12厘米。这“不透明”的单元还颇有讲究,原来是厂方在振膜内加入石墨,以提高刚性,减少分割振动,进一步改善单元的阻尼特性,从而获得最佳的瞬态反应。
  
    (3)3/1p内装有加强箱,有利于克服谐振,减少音染,令重播效果更忠实、清晰。而3/1则无此措施。

    (4)3/1p箱内敷设有一层厚5毫米的黑色阻尼板,据称用料为Spendor的独有配方,同样是为了减少音染。3/1则没有该阻尼板,内部是塞满吸音棉。
  
    (5)3/1p为倒相式设计,背后有开口,3/1则为密闭式设计。倒相式的好处主要是:低频会潜得更深,量感相应增强,灵敏度也会有所提高,3/1p的灵敏度为88dB,3/1p的灵敏度为85dB。
  
    (6)3/1P内部接线全为高级的低损耗防氧化音箱线,3/1所用的线村素质寻常。
  
    (7)由于单元的特性较好,3/1P使用了-12dB/oct的分频器,而3/1的分频器是24dB/oct型。较低阶式的分频器能获得较好的相位特性。

TOP
14#

经过此番大改动后,我觉得SDendor 3/1p的音色是变得更中性了。它不会有刻意的亮丽或醇暖,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透明,3/1P是一对几乎没有癖性的音箱。其次,是高低频两端的延伸更为优秀,由过去较内敛的性格转化为一种开放的声音,加上高达103 dB的声压级,令它不仅可胜任古典音乐,包括爵士乐、流行音乐,甚至摇滚乐也是游刃有余。所以3/1p是一款全面型的监听音箱。最后,由于灵敏度的上升和本身音色的特点,使3/1p搭配各种类型的扩音机均有不俗的表现。笔者最早用的是国产电子管扩音机,功放管包括KT-88、211及300B等,功率不超过2x50W。这时3/1p能被轻松地驱功,发出甜润、光滑的声音,就像一杯调配极佳的鸡尾酒。Audiolab是Spendor厂方校声用的扩音机,搭配几乎是天作之合。不管使用的是Audiolab哪个型号,3/1p的声音总是那么的忠实、工整,堪称纯正的英国声,而力大无穷的加拿大ClasseAudio后级,具有把3/1p的低频冲击力和丰富细节曝光的能力!至于像CODA、polyfusion等来自美国的Hi-End机种,则把3/1p变成一位娇媚可人的贵族**,美貌、智慧、气质汇成一股无可抗拒的诱惑力,征服所有人的耳朵。
TOP
15#

我一直不明白Spendor的产品为何是如此的人性化。当你一旦认可了这种个性,便会沉迷其中,不作他求。所以,Spendor的拥趸总是极少换箱的,要换只能还是换回Spendor的。Spendor这种注重音乐美挖掘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惜在商业化日益浓郁的今天,这类品牌是越来越少了,君不见一些甚有知名度的品牌后来的产品不是都变了初衷了吗?而另一部分品牌却是极力鼓吹它们在Hi-Fi元素方面的表现,似乎它们只是为了音场、动态之类而存在,却不是用来聆听音乐的。幸好我们的Spendor没有随波逐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不少对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肤浅!朋友,你是否也随波逐流了呢?有时想起某些发烧现象就真是又好笑又可悲:有些发烧友听音乐不是听整张CD,而且只听某一段或几秒钟,这张碟听一下那张碟听一下,为的只是追求某些可刺激其神经兴奋的细节、动态、音场之类的Hi-Fi元素的表现。跟别人比机就比这么几段,若是“赢”了,就好似他的器件高人一等,若是“输”了,则垂头丧气,恨不得把那套“不争气”的东西扔到楼下……我总觉得,器材是用来放音乐的,是用来陶冶你的心灵,带来一种高层次的享受的,而非用来检验“咳嗽声有无出现”、“合唱队的人头够不够”的。你若这样玩音响,不是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吗?真的很不值,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买下的器材,到头来只成为一部可以产生Hi-Fi元素的效果发生器!而你的兴趣只在乎那么几分几秒,而非音乐本身!朋友,如果你有这种倾向的话,真的要听听Spendor了。

有时我会很想在一个无人的空间,为Spendor 3/1p配上同样有音乐味的YBA和Audiomeca(被誉为最有LP味的CD机)。想像一下吧,系统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就像一杯上好的红酒,红酒会在我口中慢慢地翻滚、流动,芬芳会渗入我的每一个味蕾,很舒服地浸润着齿颊、双唇和舌头,那种惬意将轻抚着每一根神经……啊,Spendor 3/1P,你带给我的是一种怎样的满足?!
TOP
16#

回复 36楼ming20180321的帖子

<音响世界>吕主编.最早是三家合办,后来是约定非常意念/音响世界/音乐台轮流做庄举办音展,再后来......
TOP
17#

回复 40楼guilin288的帖子

1987年记得是10元这个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