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6.11.17东艺现场:王羽佳,MTT和旧金山交响乐团(SFS) [复制链接]

1#





这次是第二次听MTT和旧金山交响乐团(SFS)现场了,记得上一次还是在2012年,好像也是在11月,也是王羽佳和SFS的搭配,演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和《第二交响曲》,当时就对这个乐团印象极其深刻。美国的老牌五大乐团,全是东部的乐团,但个人觉得费城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已日落西山了,如今西部的两大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图和洛杉矶爱乐乐团,已经可以取代费城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挤进美国五大了。

这次我听的是17号在沪演出的第二场,曲目是,MTT自己的作品《艾格尼丝之音》,肖斯塔科维奇的《C小调钢琴、小号及弦乐协奏曲》,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MTT在台上和平时是非常不同,有一次我经过旧金山Peak公园,见到他在同性恋集会上发言,牛仔裤,牛仔帽和墨镜,要不是穿着粉红色的衬衫,还真以为是个粗矿的牛仔呢。而在音乐厅台上,他却是那么的温文尔雅和风度翩翩。指挥动作幅度虽很大,但并不夸张,大气放松,简洁清晰,透露着一种理性的气质。
第一首MTT自己的作品《艾格尼丝之音》,却不像他的指挥风格那般理性,而是极尽表现之所能,音乐里有爵士乐,西部牛仔音乐,有进行曲,有摇篮曲,有舒曼,有威尔第甚至有老柴的1812序曲,是各种风格音乐拼贴,乐队发出各种色彩斑斓的声音,恍如把你带入游乐场的欢快气氛中。据介绍艾格尼丝女士是SFS的资助人,也就是出钱的老板,已经90多岁了,可以想象90岁的艾格尼丝女士是个童心未泯的人,MTT创作此曲只为了博老人家一笑。

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钢琴,小号及弦乐协奏曲》,被视作是肖氏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年轻时早期的作品,充满华丽的炫技,意气风发,诙谐调皮,“不知天高地厚”地连贝多芬海顿都敢拿来“恶搞”,完全没有他晚期的压抑和郁闷。这种曲子对王羽佳来说正对胃口,炫技,夸张的对比都是她的拿手好戏,王羽佳用了一种明亮得晶莹剔透的钢琴音色来表现诙谐讽刺和意气风发恰到好处,作为独奏声部的小号也是可圈可点,音色金光熠熠,吐音弹性十足,干净利落,连音柔美缠绵,整个演奏当然是精彩绝伦。第二乐章慢板,个人认为和拉威尔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王羽佳的演奏还是一味的炫技,不够含蓄,音色也还是那么亮,抹杀了音乐的意境,作为一个这么精彩的演奏中的小小缺陷,有点可惜。我想这样的曲子对一个钢琴家的技巧体力来说是极具挑战的,因而,这个曲子之后没有加演。

下半场,SFS的重头戏,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MTT在演奏之前,先对乐曲和演奏作了一个简短的说明,他解释道,他想做一个尝试,把布鲁克纳《第七》的乐章次序做一个调整,将第三乐章的诙谐曲提到前面来作为第二乐章来演奏,而将原来的第二乐章柔板调到第三乐章的位置。如果是马勒《第六》,二三乐章互相调换位置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布鲁克纳《第七》作为布鲁克纳最著名的交响曲,做这样的调整确实不太多见,但MTT认为从整个乐曲的意义和结构上来说,调整后将更符合逻辑。我猜MTT的用意是把这首曲子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做了比较,把乐曲调整为贝九式的先诙谐曲后柔板,从结构上讲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从演奏的效果上看,也是令人不得不想起贝九。MTT棒下的布鲁克纳《第七》没有太多的矫饰,但结构上却是非常的严谨,每个声部的对比平衡相当地考究,整体细腻雅致,他当然不是切利比达奇那种深挖曲子内涵的演奏,却也是认认真真地把作品构建得四平八稳。SFS拥有非常漂亮的弦乐音色,松弛,柔顺,温暖而厚实,沉浸在这样的弦乐声中仿佛,仿佛泡在温泉中,任由水流托着沉浮,铜管声部音色非常雅致收敛,圆润而浓厚,声音统一,就像是管风琴的音色,不知是否MTT刻意为之?铜管乐器中四个中音号非常抢眼,这可能也是布鲁克纳被认为对瓦格纳膜拜的象征之一,中音号又称为瓦格纳号,是瓦格纳发明的。整个演出让人惊叹的是,乐队超级地平衡,各声部之间的呼应融合精致至极,不仅体现了MTT对乐队的控制力,也是大师多年调校的结果。

SFS近年来,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了,也越来越让人喜爱了。最近听了他们新近录的老柴第五的唱片,感觉也是非常的好,虽然不是俄罗斯的狂野,但却另有一种儒雅的美。
最后编辑Kelvinwuchina 最后编辑于 2016-11-20 10:26:13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11/24 10:23:2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很赞的现场感受,支持一下!
TOP
3#

王羽佳还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为她的不“强说愁”点赞。
我很赞成mtt将布7的二三乐章对调点的作法。平时听这部交响乐的唱片,慢板都在前面,总觉得有点头重脚轻。
TOP
4#

另外,这场演出的上座率好像不高,听众席空座一大片。在场外,我亲见一个年轻老外从黄牛手中将原价八百八十的票以两百圆买入。
TOP
5#

在北京演出时MTT现场解释了,“我猜MTT的用意是把这首曲子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做了比较”,大致就是这个意思,说是通常认为8、9有意参照贝九的结构,但MTT认为其实7也可以这样做。
不过个人觉得,虽然原作有些显得头重脚轻,但如此修改后柔板乐章夹在原来的3乐章之后,给听者的感受是庄重、肃穆、悲壮的气氛明显打了折扣,而放在四乐章之前则让听者尚未充分回味就马上转向结尾的另一方向情绪,缺少了原来第三乐章的过度,不仅显得突兀,也让“脚”更轻了。
而且,当时的个人感觉,第一乐章的演奏戏剧性、感情处理的都有些过重,甚至有的地方还略带幽默感,但布鲁克纳那种近似宗教音乐般的风格似乎体现的有所不足,倒是有点更像马勒了。这样听起来倒是让人很high,不会觉得晦涩枯燥,但总觉得,有点不像正宗的布鲁克纳。。。
TOP
6#

回复 5楼苏支斯基的帖子

您说得也有道理。
TOP
7#

MTT现场听过三次,交响曲分别是拉马二,马勒五,贝三英雄,协奏曲可以忽略,对王羽佳无感;拉马二漂亮,马勒五惊艳,英雄娘炮,呵呵,这次本来打算去上海看,可惜俗务缠身走不开。
TOP
8#

MTT的确是为马勒而生的,马勒五是我听过这首作品十几次最好的一次,但我始终觉得他对马勒以外的德奥作品理解有偏差,同样是gay,他毕竟不是大熊
TOP
9#

大熊是gay?
TOP
10#

王羽佳还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为她的不“强说愁”点赞。
我很赞成mtt将布7的二三乐章对调点的作法。平时听这部交响乐的唱片,慢板都在前面,总觉得有点头重脚轻。
allegrohq 发表于 2016/11/20 11:17:38
但有什么根据呢?记得他录马勒6的时候就把第二第三乐章的顺序“搞错”了。。。
TOP
11#

回复 10楼chrisspher的帖子

马六,行板和诙谐曲的对调是惯例的做法,两种版本都是公认可以的,因为作曲家自己也演奏过两种版本。但布鲁克纳第七行板和诙谐曲对调是比较罕见的,所以MTT要在演奏之前作出说明,并表示是一种尝试。
TOP
12#

除了乐章对调外,另外有个现象值得玩味:mtt将除弦乐外的其它乐器都往右边靠,以至舞台左后部留出一块空地(楼主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出来)。我不知道他说什么用意。
TOP
13#

回复 1楼Kelvinwuchina的帖子

楼主文字优美,博闻强识,感触精细入微,佩服之至!感谢分享!
淘宝店铺:https://shop72315606.taobao.com

荷塘乐色黑胶唱片,与您一同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美好!

微信号:htyshjcp
TOP
14#

王羽佳前年来过星海演出,虽然演奏的主曲目听不懂,但最后的返场曲目还是值回票价的
TOP
15#

感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