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124125126127128129130 / 13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老版、古典、流行。每日新增! [复制链接]

2581#

2023.03.18
今日唱片
DG 柴可夫斯基-第4-6交响曲/穆拉文斯基2CD 天龙刻字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5713967494/[/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51546420[/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92694328[/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125408112.html[/url]

 这套双CD唱片收录俄罗斯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4、5、6交响曲。这个版本本公认是正宗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演绎,令无数人趋之若骛。
  
  穆拉文斯基是本世纪苏联指挥界的元老,在苏联乃至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细致而严谨,他具有随心所欲地操纵乐队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古典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他都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并且恰到好处地加进自己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穆拉文斯基最擅长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对柴科无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罗斯作曲作品的处理是最具权威性的,1960年,穆拉文斯基率领列宁格勒爱乐造访英国,趁隙录下了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文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套唱片还曾获得1988年爱迪生唱片大奖、1990年Penguin Rosette Award。
(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582#

2023.03.22
今日唱片
LONDON 勃拉姆斯-第2钢琴协奏曲/巴克豪斯/舒里希特 三洋3000元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93844905/[/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61552624[/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202672[/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429347229.html[/url]

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许多爱乐者极为喜爱的一首作品。《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形式也很特别,共由四个乐章组成,没有包含华彩乐段并特意突出钢琴,结构十分严谨,因此也被称为是“钢琴主奏的交响曲”,在首演时还被称做是“大型的室内乐”。于是,有人将它的演绎方式总结为钢琴和乐队“对抗”的“竞奏型”,“室内乐型”与“交响乐型”三类。

作为演奏勃拉姆斯作品的权威,巴克豪斯一共录制了四次《第二钢琴协奏曲》;分别是1939年与伯姆指挥的萨克森国立乐团,1952年与舒里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1967、1968年(萨尔茨堡音乐节)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583#

2023.03.23
今日唱片
TAS上榜原声  VIRGIN 光荣战役/ Glory/James Horner 美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93847826/[/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62751595[/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202708[/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505120815.html[/url]
[url]https://m.tb.cn/h.UIYzltx?tk=kIosdQ9ppSh[/url]

获得金球奖最佳配乐提名以及格莱美奖的《光荣战役》是公认霍纳早期的巅峰之作,也是其创作生涯的第一座里程碑。他的配乐为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影片赋予了灵魂,军鼓与嘹亮号角,以及圣咏般的男童合唱,营造出悲壮而肃穆的氛围,标志性的绵长弦乐与柔美木管细腻动人。
为何音响迷会喜欢这张光荣战役电影原声带呢?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内中的低频表现太棒了,又软又柔、又宽又深、量感丰富,充满整个房间。第二是内中的童声合唱团,他们唱出的和声简直就像天籁般,让人着迷。而这种如天籁般的和声更增添了黑人军队的悲壮,也好像指引他们上天堂的信号。第三就是一直出现的小鼓达达声,那小鼓声是营造音场宽深与空间感很重要的药瘾,如果没有它,音响迷喜欢的Soundstage表现一定会大打折扣。第四就是James Horner自己指挥的百人乐团所呈现的优美音乐。而以上四种要素都在第一首曲子中就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音响迷在唱片行试听不到三秒钟就买了。(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584#

2023.03.24
今日唱片
PHLIPS 戈莱斯基-第3交响曲【悲歌】/KORD/Gorecki 美银圈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93849953/[/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66331832[/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202732[/url]
[url]https://m.tb.cn/h.UJNATsy?tk=dCGDdQLIhOp[/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577213689.html[/url]

戈莱斯基的《第三交响曲》作于1976年,作品想要宣泄的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强大命运压迫下所承载的大悲大哀的忧伤情结。全篇以三首祈祷文和民歌作为乐曲的中心,相互对比应衬,将这种忧伤情结释放到极致。从第一乐章的开始到第三乐章的结束,没有强烈的节奏变化,只有整个乐曲声部重合在一起的低沉而缓慢的自然音序持续到最后。女高音随着乐队的牵引扶持唱出的歌声同样哀惋凄恻。听完之后压抑的心久久不能得到舒缓。这正是戈莱斯基所要传达的民族和人类沉重的苦难经历。
形式上,三个慢板的排列,女高音自然的穿插,并以其为中心的对称组合都独具匠心。内容上的安排也具有对称性: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都是母亲失去儿子的哭诉,而少女安慰母亲,乞求神明的保佑作为第二乐章放在首尾两个乐章的中间,成为整个乐曲中最为哀恸的中心。对应首尾乐章母亲的哭泣,它就像是一个回应,跨越了历史的天空。第一乐章缓慢沉闷的低音由弱渐强,直至女高音唱出波兰15世纪的祈祷文《圣十字悲歌》,然后音乐又由强转弱直至消失。此刻我们仿佛但丁一样,在地狱的深处目睹一群受苦受难的人埋着头慢慢从远处移步走来,经过我们的身旁再向远方走去,最后消失在地狱的深处。我们除了惊恐之外,深深地感到在他们身上的沉重的苦难。悲情的高潮来自第二乐章,女高音唱出来的是一首刻于波兰萨科帕盖世太保集中营墙上的祈祷文:“不,妈妈,不要哭泣/天堂中最纯洁的圣母/永远保佑我啊/圣母—玛丽亚!/”祈祷文下面刻下的名字是:“海伦娜?万达?布雷祖西亚科芙娜,18岁,自1944年9月26日起被囚”。我们惊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性、惊叹这段文字所隐含的无奈和忧伤、惊叹这段文字所具有的镇定和坚强、惊叹这段文字透出的依恋和向往、惊叹这段文字所传达出的少女永恒的柔美与凄凉……。海伦娜如果活下来,现今已有七十几岁了。但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的是,海伦娜也许在写完这段祈祷文之后,走在了通往焚尸炉的路上,早已不在人世了。随后的第三乐章,音乐在始终一种缓慢的固定音型上唱出的女高音飘忽高亢、凄零惆怅。听完整个曲子,我感觉戈莱斯基绝不仅仅是单纯地再现那样一种大哀至恸的情感过程。
   《第三交响曲》在结构和编排的处理上,同样给了人们一种从容不迫,坚定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个人命运的渲染实质上是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揭示。戈莱斯基透过历史的深层次空间,发掘出人类灾难深重的沧桑感和宗教神明对于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少女的祈祷在人们心中久久回响,透过文字反射出来的形象,海沦娜仿佛是一位女神,在充满黑暗的乐曲声中,她是一道光芒,纯洁、凄美而忧伤。几十年了,萨科帕集中营的废墟上,一切都不再发生,只有吹过的风还没有停止呜咽,但比不上海伦娜当年的祈祷更令人感伤。(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585#

2023.03.25
今日唱片
ORFEO 莫扎特-第25交响曲&安魂曲/瓦尔特 德P+O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93854412/[/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68894632[/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202753[/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649430688.html[/url]

《g小调第二十五交响曲》,作于1773年,当时莫扎特17岁。
在莫扎特全部编号的41部交响曲中,大调的有39部,小调的只有两部。这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大调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小调的事实吻合,因为小调当时被认为比大调不谐和,较少用。直到浪漫主义时期,大小调作品的数量才趋于平衡
除了“第二十五”,莫扎特另一部小调的交响曲是《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由于这两部都是g小调,“第二十五”有时又被称为“小g小调交响曲”。
“第二十五”的乐队编制相对较小,只包括两支双簧管,两支大管,四支圆号,加弦乐。这应该体现了莫扎特比较早期交响曲乐队编制的特点。
“第二十五”第一乐章开门见山,没有引子直接开始第一主题。其动荡不安的切分节奏和粗犷的旋律,表现出某种躁动的情绪,因此后人常把这部交响曲和当时欧洲文艺界兴起的“狂飙运动”(Sturm und Drang,又译作“狂飙突进运动”)联系起来。
这种运动注重表达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与奋进精神,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席勒。然而莫扎特当时只有17岁,也没发现他与这种运动有联系的记载。所以我猜想,虽然不排除莫扎特受到了一些间接的影响,但他内心与这种运动的情绪有某种契合可能是更合理的解释。
聆听全曲,第一乐章是g小调;第二,三乐章虽然以大调为主,但其中仍有小调的段落;第四乐章又回到g小调。整部作品的基调是躁动而压抑,给人感觉是悲剧性的。这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第二十五”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曾被美国电影《莫扎特传》(Amadeus,1984)用作开片不久的配乐,较好地配合了悲剧性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调交响曲阴郁表面下所蕴藏的激情本质。比较难以想象的是,在作曲家17岁的青春年纪时,就能孕育出如此这般和自己年龄、经历都不相符合的、拥有独特气质的旋律,或许这只有上帝或者作曲家自己才能解释。后世学者往往只能以“灵光一现”来解释这部作品的诞生。

布鲁诺·瓦尔特 (Bruno Walter,1876年9月15日-1962年2月17日),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
1901年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第一指挥。1913年任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 。1922年后,活跃于柏林、莱比锡和萨尔茨堡音乐节。1933年后,因受纳粹迫害而离德去奥、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国的22年中,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
瓦尔特的指挥风格柔和优美,将管弦乐的各声部都处理得富于歌唱性。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指挥传统,被誉为“莫扎特专家”。他特别擅长于指挥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的作品。他是马勒第九交响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挥者。
曾任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1913-1922)、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1929-1934)以及纽约爱乐乐团艺术指导(1947-1949)。
(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586#

学习收藏了
TOP
2587#

2023.03.26
今日唱片
CBS 山口百恵-告别演唱会 3CD 日内圈凸字首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93858757/[/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70296533[/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202767[/url]
[url]https://m.tb.cn/h.UrpQ21I?tk=VG9EdQBVK3c[/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707852775.html[/url]

1980年10月5日,对日本乃至世界电影界来说,都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的下午1点30分,山口百惠从东京的家里出来,向九段地区武道馆走去。
那里,有1万名“百惠迷”正怀着难以诉说的感情,期待着她。山口百惠来到武道馆,为观众席上热爱她,崇拜她的观众,同时也是为所有喜爱她的人,做了一次“最后的演唱”。这是山口百惠引退前的最后一次演唱会。
门票早已被抢购一空,1万名歌迷从各处赶来,聆听百惠“最后的歌声”。
很多人怀着不同的心情来倾听她的声音。当山口百惠宣布她将退出艺坛时,无数“百惠迷”都伤心惋惜,很难接受这个现实。
山口百惠说:“今天,在这个舞台上我要告一段落,我怀着珍惜的心情唱,我和各位共同度过了 8 年时光,这中间的种种回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8年来我唱了许多歌,在歌中,我认识了种种女性,从而理解了各种女性的生活。”
为了追求幸福,百惠离开舞台、银幕,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她已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她是幸福的。
百惠在告别会上终于唱到了最后一首歌——《再见的双方》。此时她换了一身纯白的衣服。面对场上一万名歌迷,她感动得哭了。这是从百惠初次登台以来第一次在台上流泪。
百惠和着眼泪唱出的这最后一支歌,深深地印在歌迷们的心底。
歌毕,百惠用泪眼凝望着全场听众,然后,把头深深地低下致意,良久不动。
场上掌声和呼喊声如海潮一般,听众的感情已难以抑制,多少人满脸泪痕,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百惠的名字。百惠在掌声中抬起头来,再一次凝望着观众,把手中的麦克风轻轻地放在舞台上了。这个动作,表示她今后不会再章起话简登台歌唱了。
晚上,8 点30 分,百惠退出舞台,从1万名歌迷的眼前消失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影视圈是一个花花世界,山口百惠在年纪尚幼的时候就踏入了这样的一个环境,可是她却始终保持清醒,因为家境的原因,她内心最初的愿望,便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执一人之手,与一人偕老。
还好,命运待她不薄,让她与三浦友和相遇,一个比她大七岁,成熟温柔稳重有责任心的男人。这是山口百惠为自己选择的幸福。花花世界太喧闹,很多事情光鲜亮丽,但山口百惠也不受其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山口百惠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敢于舍,也有所获得的女人。
(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2588#

2023.03.27
今日唱片
DCC银碟 THE BEACH BOYS-LOST&FOUND !/沙滩男孩 美版
[url]https://book.kongfz.com/446413/2293864865/[/url]
[url]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6172316411[/url]
[url]https://www.997788.com/pr/detail.php?d=607&id=74203494[/url]
[url]https://m.tb.cn/h.UJ5j7kD?tk=pz2Ad9cuUUa[/url]
[url]https://item.jd.com/10071760418429.html[/url]

The Beach Boys最早的阵容成立于1961年,第二年乐队签约Capitol唱片公司,开始在音乐上大放异彩。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态催生了包括冲浪在内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兴盛,而The Beach Boys由于来自南加州的海滩边,很自然地就成为“冲浪摇滚”这种音乐形式的领军人。可能由于乐队主要成员是兄弟,因此乐队在和音表现上十分出色,同时乐队主心骨Brian Wilson对音乐创作采取完美主义的态度,并苦心专研当时长足发展的录音技术,所有这些让The Beach Boys成为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乐队之一。(网摘,感谢原作者)

有意微信:fpc1962973064,可闲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