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听享声Soundaware D300REF参考级DSD数字转盘。 [复制链接]

1#

支持E版的测评!
我去年国庆大假期间升级了享声D300REF,使用大约300天、1000小时了。作为用户有一些心得,先等E版的测评,我再续貂一些体会。
先发一个我去年10月在淘宝上对享声D300REF的评价:
从享声D100Pro豪华版升级到D300REF,一开机就是一耳朵的提升。经过200小时的煲机和试听,声音趋于稳定。
总体感觉:1、解析力进一步提升,细节表现更好(提高约10~20%);2、音场、定位、声像聚焦进步很大,乐器的线条感很出色,相比之下以前的D100有点散、蒙、飘,这点非常满意(提升20~30%);3、音频能量分布偏中低频,声音感觉比较饱满、温暖、厚实,接近传统CDT的风格;4、对24bit资源的整体改善大约20%,但对16bit资源(CD抓轨)改善大概有50%,这是最有价值的!
外观设计非常失败!号称请了3个设计师做的方案、不惜成本打造旗舰,但是做的时候又妥协了,面宽和进深比例失调,从顶部俯视就是丑八怪,小家子气,缺少旗舰风范。精心设计的外观居然是这种结局,看来是审美观有问题。估计这种外观,会让对享声300系列感兴趣的潜在顾客出现50%的犹豫。放进器材架,看正面,还算不过不失。

外观确实丑,声音真心好。看在声音的份上,我当然是选择原谅它了。

总体评价是: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D300REF如同蔡琴,声音是动人的,长相是吓人的。无法抗拒她的声音,何必在意她的容颜。
2017年10月23日
享声D300REF评价1.jpg (, 下载次数:0)

(2018/7/27 13:26:36 上传)

享声D300REF评价1.jpg

享声D300REF评价2.jpg (, 下载次数:0)

(2018/7/27 13:26:36 上传)

享声D300REF评价2.jpg

享声D300REF 1.jpg (, 下载次数:0)

(2018/7/27 13:26:36 上传)

享声D300REF 1.jpg

享声D300REF 2.jpg (, 下载次数:0)

(2018/7/27 13:26:36 上传)

享声D300REF 2.jpg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8/8/27 22:46:37 执行 批量删帖 操作
分享 转发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

回复 19楼eric的帖子

呵呵,选择写真八号,也是因为E版的测评推荐,在与唯美八号比较后,二选一决定的。而选择的依据,则是E版对这两款音箱的测评。因为国内发烧音响不如以前景气,两款音箱在成都都无法试听,隔山买牛,风险很大。幸亏有E版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测评,为很多发烧友提供了有价值的资讯,在此特别感谢E版!
我从04年开始用唯美六号,到13年准备升级音箱,一开始的选择就是写真八号;结果到11月E版准备测评唯美八号,所以我决定等一等、忍一忍,静待测评结果。那次唯美八号的测评拖的时间有点长,直到14年3月初才出结果,我记得E版的测评意见是下午或傍晚时发布的,于是当晚我就下单买了写真八号。
放弃唯美八号、选择写真八号的理由主要有两点:1、唯美八号的低频下潜、力度、瞬态似不如写真八号,从E版措辞考究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这一点(这是不应该的,9寸低音+10寸无源辐射器,振膜面积相当于10寸低音的1.8倍,是封闭式结构的局限性);2、唯美八号没有双线分音的设计,少了一种玩法。
其实,这两款音箱都是国产音箱的代表作,应该是旗鼓相当的,从外观设计看,唯美八号明显更好一些。写真八号的形状,看起来有点像隔壁金三胖的脑袋,丑,过了一年多才慢慢适应。
最后编辑eric 最后编辑于 2018-08-04 22:10:50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3#



哈哈,想想如果写八搞得漂亮点,可能要卖贵两万了,心理就舒服了。
eric 发表于 2018/7/28 17:29:14
呵呵,E版这个观点我不太赞同。美是需要投入,但美与投入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审美观和设计能力比投入更为重要。个人比较喜欢以前唯美六号的外观,比唯美八号更出彩。

音响产品的外观设计让人感觉丑,有三种情况:
1、根本不注意外观,没有工业设计的理念(理由往往是强调内在美),这类产品不在少数,中外都有。
2、适当关注外观设计,但限于控制成本、投入不足,或者因为功能需要、有所缺憾,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让人遗憾。写真八号大约属于这种情况。
3、非常注重外观设计,也不惜重金投入,但因为审美观和工业设计能力的限制,越追求美就反而越丑。比如戏曲中的媒婆,也非常注重形象,出门之前要涂脂抹粉、穿红戴绿,头上还插上一枝花,自以为美若天仙,实际却丑得令人作呕,享声D300REF属于这种情况。

以前享声D100pro的外观,采用非标准机箱设计,看起来就小家子气,后来给公司提了无数次建议,许多用户也都认为应该采用标准机箱。总算林生不固执一次,D300系列采用了标准的425(430)面板尺寸,还重金聘请了三位设计师设计,采用高密度航空铝材、委托苹果代工厂用CNC精密加工,据说光是机箱成本就2K多,于是甚是期待。等到货之后,把机器从包装箱里取出时,心中顿时一千匹草泥马在奔腾!430*200的顶板尺寸,奇怪而丑陋的比例,完全就是一个怪胎!所以当时就想到了旧时候媒婆的形象——一直有颗追求美的心,也有追求美的行动,可惜审美观错误,越想美就越丑!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4#

E版的照片赏心悦目!用光非常好,绝对是专业级水平,器材照片特别是内部照片,完全达到商业级了,建议E版不妨考虑兼职搞点音响产品的商业摄影工作。
估计E版还在24小时不间断煲机中,此机要200小时左右声音才进入状态、500小时彻底稳定(D300REF煲机过程比较有趣,开声时就已经很吸引人,越煲机越好听。大概是20小时以后声音开始变得更细腻、光滑,100小时以后开始有温润的感觉——像丝绸的柔滑,200个小时左右开始有油润的感觉——类似于琥珀的光泽,200~500小时在保持油润的同时渐渐有点细微的砂质感——不是沙瓤西瓜那种颗粒感,有点像咸鸭蛋蛋黄那种油润的砂质感,非常舒服)。我就继续吐槽享声及其D300REF。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5#

外观丑是第一个槽点,第二个槽点就是犯了不该犯的低级错误:IIS-HDMI输出中,PCM和DSD状态下左右声道不一致,导致使用中不应有的麻烦!
D300REF设计有IIS的源码输出,RJ45的非平衡和HDMI的平衡均有,这点非常有价值。由于HDMI的IIS输出没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厂家各自为战,所以数字转盘和解码器的对接就成问题,需要定制。享声这点做得很贴心,推荐了一家口碑不错的淘宝店为客户订制,而且享声用户可有一定优惠。定制线的价格真是良心价,材质、做工、声音表现都不错。理论上IIS的源码平衡输出效果是最好的,实际试听也是如此,自从用上HDMI线之后,RCA、AES的输出就没用过。

使用HDMI输出之后,很快发现一个巨大的BUG:PCM格式下声道正确,但是DSD格式的左右声道竟然是相反的!原因就在于享声对D300REF的HDMI19脚线序的定义有问题:PCM和DSD状态下左右声道相反!如此低级的错误,真的不可思议。似乎享声的A280一体机也成批出现了模拟输出左右声道搞反的情况,可见也非偶然。
我的解决方法是前后级之间平衡输出正常接线,DSD输出时用RCA把左右声道反相连接。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不仅麻烦,而且心里跟吃了苍蝇一样,很不舒服!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6#

PS:播DSD左右声道搞反的情况,只是用IIS-HDMI源码输出才有。其他RCA/AES/BNC等输出,播DSD资源是正常(采用的是DOP输出,而非源码)。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7#

第三个槽点:无视用户意见建议,播控性能不佳。这方面的问题多多,用户说起此事都是咬牙切齿、苦大仇深,比如手机播控时同一文件夹下最多只显示16个文件的问题,中文文件排序很奇葩地采用ASCII,而没有采用大家习惯的拼音顺序。或者像大家期望的,可以自由定义排序方法(如按曲名、作者、年代、唱片公司等)。
我个人很在意的操控性能方面的问题有两点:一是非网络状态下屏幕无法显示唱片封面等信息;二是网络状态下唱片封面信息显示也有严重局限性。
从2013年初交学费买深圳XX的HDM03开始,到14年3月买享声D100豪华版,我就发现网络的引入会影响音质。所以拒绝在数播中使用网络,一直用本地硬盘+线性电源+发烧USB线方式连接,用遥控器操作控制。但享声的产品只有在网络状态下能屏显唱片的图片信息,很不方便;记得14年3月就跟享声反映过这问题,当时回答说很简单,增加一个浮点计算什么的,就可以在非网络状态下支持屏显图像信息了,结果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至今依然是个问题。

其次,网络状态下唱片封面信息显示有两大问题:每张唱片(每个文件夹)只能显示一张图片!这个设计太奇葩了,封面、封底、封三、封四,用户还不能自由选择,一切按ASCII顺序碰啥吃啥,想不出还有哪个厂家能有如此荒谬的设计!再有,每张图片规格必须在100K以下(去年底修改成200K以内),否则无法显示。

以上问题,在厂家来看都是小问题,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就是大问题。比如,每张图片规格必须在100K或200K的限制,没有经历过的人完全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我从12年代到15年7月,通过常年24小时不间断下载加网购的方式,收罗了近2000张SACD.ISO资源,然后自己用scarletbook解压、再用audiogate把DFF转换为PCM;唱片图片动辄数M到数十M,最初用的XX HDM03显示时出现声音卡顿(CPU和内存不足),最大只支持2M图片。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把这批SACD资源的图片压缩到2M以内,就可使用了。工作量有多大呢?每张SACD至少有10来张图片吧,2000张唱片就是2万张以上,点鼠标点得手软。等换了享声之后,2M以内的图片依然无法显示,又要重新再压缩一遍,苦不堪言。做这苦逼工作的时候,我连杀人的心都有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

播控性能还有一点体验不良:固件升级必须使用SD卡,不能在线升级或使用优盘。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

经水手兄这么说,我们还是安逸的去听手头上的CD算了。
audiomyd 发表于 2018/7/29 21:18:31

阁下性子太急,才看了开头就下结论了,呵呵!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

数播是未来音响发展的主流方向,实体唱片(CD和LP)会逐步被流媒体所替代。这种预测如果在5年前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现在估计也有一半的人不相信,但再过5~10年就可以得到验证。
近年来常有发烧友(尤其是大烧和老烧)认为CD会被LP淘汰,并且列举CD销量严重下滑、LP销量暴增的事实,言之凿凿,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主观臆断、误人误己。如果不仅看CD和LP的销售增长率,同时也看销售的绝对数量,就可发现LP的销量仅仅相当于CD销量的20%以下,说CD被LP淘汰,完全没有事实依据。
以美国从2000年到2016年唱片的销售数据为例,CD从2000年9.425亿张下降到2016年的0.994亿张,跌幅近90%,所以,CD衰败已成定局。
LP的销量从2000年销售220万张,跌到最低2006时仅有90万张,但此后见底回升,暴增近20倍。到2016年时达到创纪录的1720万张。似乎要来一个第二春,但其实只是因为部分老烧友怀旧或还愿导致的回光返照而已。
美国历年CD销量.png (, 下载次数:0)

,(2018/7/29 23:31:32 上传)

美国历年CD销量.png

美国历年LP销量.png (, 下载次数:0)

,(2018/7/29 23:31:32 上传)

美国历年LP销量.png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18-07-29 23:31:31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1#

传统实体唱片CD+LP总量在减少,是听音乐的人少了?还是人们听的音乐少了?或者是别的原因?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18-07-29 23:31:48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2#

从模拟到数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不可逆转。无论是通信,还是影视,或者其他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今天应该不会有人说蓝光BD电影不如当年的LD影碟,或者VHS录像带;也没有谁会扔掉4G手机换一个当年的大哥大。但似乎唯独就是音响这个圈子,有些不一样。
作为个人偏好,怀念模拟声,复古LP,无可厚非。但因为个人偏好而拒绝、排斥数字音频技术的进步,恐怕就不妥了。

想起阿桑的《受了点伤》:“竟然以为你会不一样,可凭什么你要不一样!”,将来有些人会发现这歌词正好是为自己准备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

回复 45楼eric的帖子

E版一语中的!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有两种基本力量:一是技术驱动,二是市场(顾客)选择。
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往往是决定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老烧和音响厂商都感叹发烧市场大不如从前,似乎年轻人不喜欢HIFI了——这也许是一种误解。真相是年轻人玩HIFI的方式在发生变化,导致传统HIFI严重衰退;但新的HIFI却方兴未艾。这几年成都的音响展,耳机、耳塞、耳放、便携式数播似乎大行其道,不过展场试听的都是30来岁的年轻人;40~50岁以上的人群,还是只对音箱系统感兴趣,尤其是黑胶系统。
中年人代表着历史与传统,年轻人则象征着未来与希望。
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许在数播这个领域,中国的音响企业可以像90年代中期VCD一样,来一次弯道超车。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4#

个人浅见,从二战后到今天,欧美HIFI发展的概览图大约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1945~1980):LP音源+小中功率胆机功放+高灵敏度全频或号角音箱(喇叭多为纸盆、短音圈、长冲程、弹波与折环较硬,灵敏度高、失真较大)
第二阶段(1980~2012?):CD音源+大功率晶体管功放+中低灵敏度分频音箱(2~3分频为主,喇叭多种振膜材料,长音圈、短冲程,弹波、折环较软,灵敏度较低、失真较小)
第三阶段(2012?~):音源(数播流媒体+CD+LP)+功放(胆机、石机+耳放)+音箱(各种类型音箱+耳机)

第三阶段应该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在继承第一、第二阶段的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音源方面数播会逐渐成为主流,但不排斥CD和LP,除了传统的功放+音箱的HIFI系统外,针对年轻人的另外两种新玩法会逐渐普及:一是外出的便携式数播+HIFI耳塞或耳机;二是居家的耳放+HIFI大耳机系统。。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最后编辑于 2018-07-31 01:59:04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5#

回复 54楼xs_horizon的帖子

谢谢林总!我用的解码器确实是用ESS9038芯片的,这么一解释,误会就澄清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6#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要播放数字文件,数字转盘+解码器是最佳的方式,其它PC-HiFi,我觉得就算了,要搞得东西太多,声音也搞不好。
老实说,如果你是传统高端CDT用家,选择一家国内设备作为转盘,或许更大的是心理上不能信任。我也是一样,最初纯粹就是买来作为过渡,将来有更好的转盘,无非淘汰就是,价格也不贵。但是用了之后,发现很不错。这款播放器,整体水平不错,比大多数其它一些牌子要好不少。用NAS也可以
KLWX 发表于 2018/7/30 10:12:38

非常赞同!
老烧对于数播心存芥蒂,觉得不如传统的LP和CD好听。对这个问题该怎么看,我是这样理解的:
1、24bit肯定好过16bit ;SACD从技术指标肯定好过CD,也好过LP;
2、现实中确实很多数播听感不如LP、CD,这是事实,原因有三点:一是数播的技术起步较晚、积累不足,跟LP60多年、CD40多年的历史相比,确实很短暂,还有很多影响实际听感的因素要么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么意识到了但没有解决;二是数播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比如拿5~6K的数字转盘跟2万的CD转盘比,当然没有可比性;三是数播系统的调校功夫下得不够,没有发挥系统应有的水平。

所以,数播系统未来的发展进步速度会比较快,升级换代在所难免,要想一步到位恐怕不现实。KLWX兄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数播系统一定采用数字转盘+解码器的方式,这样升级起来就比较容易,代价也会小一些。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7#

很高兴享声林总能参与讨论!许多问题,厂家与用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诉求,所以会出现分歧;如果加强交流与沟通,许多误会可以消除,达成共识。
比如,曾有用户提出显示屏为何不采用触摸屏?为何不采用大屏?国内不少数播都是采用触摸屏和6寸大屏,享声的显示屏就显得有些LOW。对此,享声的解释是:大屏和触摸屏电磁辐射很大,会劣化音质。这种解释就是令人信服的!
另外,享声很多功能受限(如唱片封面等图片信息不大于100K),本质是因为内置的CPU主频和内存偏小造成的,不少数播就是用主频600Mhz的双核CPU和2G内存,这个档次的CPU和内存也不值几个钱,为何要这么抠门?林总的解释是如果提高主频、加大内存,会使电磁辐射显著增大,所以,为了音质只好在功能上做出牺牲了。
但是,有些用户的诉求是合理的,就应尽量满足。比如,用遥控器操作、非网络状态下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唱片图片信息,对于不熟悉、不使用网络的老人而言,则是很重要的。为了满足用户的功能需要,有时在音质上略作妥协,才能获得顾客满意。

HIFI有三条基本原则:
1、绝不妥协;
2、学会妥协;
3、在1和2之间掌握好平衡。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8#


已安排下去了,跟roon固件一起发布。
xs_horizon 发表于 2018/7/31 11:45:30

还是E版面子大!这个问题我2014年3月就给公司提出过,现在总算有望解决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9#

想谈谈数播本地资源的存储、播放方式选择问题。
享声的数播有三种方式:NAS、SD卡、外置硬盘(HD和SSD)。公司首推的是NAS,其次是SD卡,而外置硬盘方式则不推荐。这方面享声的观点可能有误,对用户产生了误导,有必要讨论一下。

据说NAS方式音质最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线与数播有效隔离,避免了窜扰。不过我没尝试过用NAS,原因很多:一是对NAS不太熟悉,怕操作麻烦;二是认为NAS的电源和网线肯定会影响音质,大功率线性电源和发烧网线价格不菲;三是对NAS内部的CPU、内存等是否会引入新的干扰心存疑虑。再有,就是手头的硬盘有点多,音频资源+电影资源和备份盘已有10来个了,需要多盘位的NAS;但多盘位的NAS所有硬盘同时工作,是否会影响硬盘的使用寿命?
年轻人用NAS的似乎很多,我没有用过,没有发言权。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