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7年1月13日东艺现场:Alice带我们漫游仙境 [复制链接]

1#






Alice Sara Ott的钢琴独奏会,爱丽丝带我们漫游了仙境。

今天的曲目上半场是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和一首叙事曲。格里格的钢琴独奏作品往往会在业余爱乐者的沙龙里演奏,却很少在音乐会上像这样大规模的演奏,原因有二,其一,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结构短小,且每段之间并没有紧密的联系,不能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一个整体。其二,从技巧上来看,这些作品的难度不大,因而,很多钢琴家认为这样的曲目在音乐会上演奏,份量不够,但其实要演奏好这些作品,却一点也不容易,业余选手往往无法正确表达出曲中的意境和民族韵味。下半场是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上来说,都是非常艰深的,有人说里面的八度技巧简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而作为李斯特唯一的奏鸣曲,其曲式和传统的古典奏鸣曲已大相迳庭了,这也被看作是浪漫主义突破古典风格的标志。当然乐曲怎么能少了浪漫主义的救赎主题呢,虽然李斯特热衷于标题音乐,但对这首他唯一的奏鸣曲却不加任何标题,对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也闭口不言,有人说是因为牵扯到他的隐私,但从音乐的表达中却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救赎,里面圣歌主题和魔鬼主题(用了墨菲斯特圆舞曲相同的音型)形成强烈的对比。正像Alice在开场白里所说的,上半场是仙境(Wonderland),下半场是地狱(Hell)。

德日混血的Alice Sara Ott,天生丽质,既有日耳曼人的修长身材和轮廓线条,又有亚洲人的柔美。上半场上台,身着白色的连衣裙飘然而至,宛若天仙,赤脚弹琴是她的标志,而光脚走在台上,似乎没有脚步声,说“飘然而至”是名副其实的,加上整个音乐厅调暗了所有灯光只留下两个追光灯,更营造了仙境的气氛。Alice的琴声发音很好,音色的变化也挺丰富的,触键相当不错。其实,我个人认为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所描绘的并不都是仙境,其中不乏日常的生活场景,非常生动和生活化,就算是北欧的精灵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的精灵很多就是生活中劳动人民的形象。上半场的演绎,似乎很多主题的对比给弱化了,和弦强音力度稍欠不足,不知是否刻意为之,有意要烘托出仙境来,速度偏慢,有很多挪威民间舞蹈场面刻意淡化了节奏型,原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被营造成空中的海市蜃楼了。如《蝴蝶》一曲,刻意强调了旋律,没有感受到蝴蝶在阳光中灵动的一面。《特罗豪根的婚礼日》,速度偏慢,处理得过于朦胧了一些,没有婚礼日舞蹈场面的热烈气氛。特罗豪根是格里格的晚年居住地,这个《婚礼日》一定是他对当地淳朴生活的描写,太过朦胧诗意的演绎似乎和淳朴的当地民风不是太匹配。下半场,Alice身着半高领的黑色连衣长裙,齐耳的短发看上去似乎像是李斯特神父,全场灯光调得更暗,只留下一盏追光灯,光从天而降,仿佛圣光照入地狱之感,而音乐绕着光柱慢慢升腾。《B小调奏鸣曲》的演绎,一扫之前的朦胧,表现出一些刚性严酷,也没有了上半场力度不足的感觉,整体结构和线条都很清晰,速度略微偏慢,延音踏板的过度运用加强了力度,但也使音符的颗粒度不够,有点混,不够清澈。中段的赋格段,弹得很干净,只是速度稍显得慢了点,缺乏一点点所谓的“追逐感”。总体来说,虽然有个别错音,不过还是一个相当出色的演奏。返场还是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中的《山神的宫中》,拿手好戏,只是最后的强音还是觉得力度稍显不足。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楼globezm3的帖子

作为她这个年龄的钢琴家来说,她也算是不错的了,毕竟B小调奏鸣曲还是很像样的。
TOP
3#

回复 2楼chrisspher的帖子

这有可能就是我觉得力度不够的原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