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来没有听过的黑胶母盘 [复制链接]

1#





大家都知道黑胶唱片发展时间那么久,自然出现过一些让人惊奇的作品。

●在冷战期间,前苏联有部分走私唱片的小贩和当地医院私下合作,将报废的 X 光片拿来用自制的机器把那些被禁的专辑压成唱片。他们直接用剪刀把X光片剪成一个圆,并且在这个圆的中间用菸头烫出一个洞,这样就能适用于每个唱片播放机。《X-Ray Audio: The Strange Story of Soviet Music on the Bone》就是一本谈论苏维埃政权音乐秘史的作品,书里面就附赠录有这些骨头音乐的软模唱片(flexi disc)。

●瑞典乐团Shout Out Louds为了他们的单曲《Blue Ice》,和斯德哥尔摩的广告公司一起合作,制作出冰制的黑胶唱片。搭配特殊的模具以及一瓶水,只有被唱片公司选中的十位歌迷才能幸运听到这张冰制的黑胶唱片。

●由Ray Parker Jr.制作的电影《Ghostbusters捉鬼敢死队》原声带,特别在2014年的Record Store Day(国际唱片店日,每年4月第3个周六举行)上发行限量5000张的30周年纪念萤光黑胶唱片。

●美国迷幻乐团Worthless曾为迷你专辑《Greener Grass》,发行限量15张的装满液体的黑胶唱片,后来又再追加50张,由Curtis Godino亲自手工制作。在2012年的Record Store Day,美国摇滚歌手Jack White也曾经发行单曲《Sixteen Saltines》的液体黑胶唱片,一旦在唱盘上转动,你就能看到透明的蓝色液体就在唱片里面搅动!

●美国乐团Perfect Pussy在2014年发行的迷你专辑《Say Yes To Love》,加入了主唱Meredith Graves自己的血,压制成300张限量的黑胶唱片。

●英国乐团Emperor Yes在2014年发行的首张专辑《An Island Called Earth》,将撞碎的陨石放入限量发行的100张唱片里头。

●美国乐团Barren Harvest的《Subtle Cruelties》专辑,其限量100张的黑胶唱片里都放入了真正的秋天枯叶,爱乐者被告知在聆听此张唱片时,会出现杂音和不规则的音效。

●英国有家名为And Vinyly的公司,专门提供一项独特而严肃的服务,可以把自己的骨灰或心爱的人(宠物)的骨灰压制成一张12寸黑胶,并选择想要的音乐或声音放进唱片中!只需要提供骨灰给他们位于伦敦的工厂,并且支付3000英镑的基本包装费,就可以得到30张定制且专属的骨灰黑胶唱片。

●Eohippus乐团在发行他们的单曲《Getting Your Hair Wet With Pee》时,推出限量100张装有团员尿液和毛发的黑胶唱片,根据他们的说法,这绝对是全世界首创。

●从名模转型为哥德风乡村歌手的Karen Elson,她的出道专辑《The Ghost Who Walks》不仅唱片本身是桃子色,还带着一点桃子香味,听音乐的同时也能营造一点香气氛围!





客厅中几乎没有任何声学处理,Ologe Ten在这里发出干净、能量丰沛、细节清楚的好声音


这些唱片我一张都没有,也从未见过,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唱片收藏家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努力。最近我就大开耳界,第一次听到黑胶唱片的制版母模,与同一曲目的头版黑胶唱片比较,母模胶片的声音效果大胜,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才是最接近原始录音母带的声音。唱片收藏来自一位90后,其实应该说接近00后的年轻发烧友——小高。家住广州西关老城区,却不是地道广州人的小高,祖上来自江门、新会一带,他说目前西关的邻居大部分都是外地租房者,真正“东山少爷、西关**”的传统广州人早已迁居到更现代化的新城区了。老城区的历史建筑不许改建,所以小高只能在狭窄的客厅玩音响,最近靠着小高超过正常水平的高工资,他准备把家中重新装潢一下,尤其侧重打造一个比较好的聆听空间。


这么年轻就有高工资?是的!经常去参观音响展的老烧们,可能曾在汕头泽森音响的展房看过小高,他是公司里最年轻的销售员,但英语流利,专业知识丰富,经常帮着国外厂家当翻译,圈里面都叫他“高博士”。凭借着对音响的热爱,以及年轻有朝气的冲劲,小高的全国销售业绩斐然,有高额奖金自然不足为奇。奇的是小高那开花店的父亲,居然也跟着他一起发烧,二父子喜欢的音乐有别,对音响的热爱则是一致的。泽森音响代理了很多发烧品牌,小高的音响发烧之路却有自己的想法,不跟随大潮。他用了德国Ologe Acoustic乐致精品音响的Ten十号旗舰音箱。Ologe乐致音箱分One、Five、Ten几种型号,其设计理念是密封箱体,尽量减少箱体空气容积,这与传统的密闭音箱设计需要有一定容积有些背道而驰。所以Ologe用自家特制的单元和为实现此理念而专门的箱体,不需要有太多空气作负载,透过单元自身的发声面及这种超少容积的箱体,可体现接近无限障板理论及声频、音场的表现力和更精确的反应和频响。另外,其大角度的斜面板及侧板结构,除可消减绕射及低频之初次反射等问题外,更可减少受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跟传统箱子对比,其突出的表现是离轴响应范围更大,皇帝位选择更宽。



被发烧友忽略的Sharp SM-SX-100数码功放



用来推动乐致音箱的功放也不是什么大怪兽,而是从日本海淘的夏普Sharp SM-SX-100数码功放。夏普的1Bit数码功放所用的技术,最早与早稻田大学山崎教授合作在1991年推出,共获得近60项专利。普通的数码功放都是用DAC,将输入的PCM数字信号先转换成PWM脉冲信号,再经D类放大器进行脉冲放大与低通滤波后驱动扬声器,而且大多数都无法直接放大取样率为28224MHz的DSD信号。夏普这套技术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脉冲密度调制PDM,而不是脉宽调制PWM,也就是信号中的脉冲宽度与幅度都不变,利用数据流中的脉冲密度来表现模拟信号幅度,接着用D类放大线路与低通滤波转换成足以驱动扬声器的模拟信号。由于夏普的技术与DSD使用的1 Bit比特流非常相似,理论上可以直接放大SACD机输出的数字信号。扁薄的SX-100重量却达20公斤,可见当年售价1.5万美金,输出功率100瓦的合并功放扎实有料。很可惜发烧友不曾把Sharp放在眼里,这么好的技术也没多少人知道,小高应是把它挖掘出来。有过两次实际聆听,这部功放的驱动力强劲,背景安静、音色中性流畅,高音细密有质感,完全想象不到是数码功放。




日本松下的第一代SP10直驱唱盘、SAEC 308L唱臂与Sound Smith Zephyr动铁MI唱头组合,看似奇特,声音表现相当不错

小高选用的黑胶系统也很特别,包括日本松下的第一代SP10直驱唱盘、SAEC 308L唱臂与Sound Smith Zephyr动铁MI唱头。National/Technics是日本研究直驱唱盘的先驱,1969年他们推出了史上第一款直驱盘SP-10,后来一直进化到第三代,以启动快速、精确稳定、可靠耐用的直驱技术,一举取代德国EMT(甚至迫使德国顶尖专业唱盘品牌EMT推出950直驱唱盘应战),成为整个八十年代广播电台的标准配备,并且带动Denon、Victor(JVC)、Sony等日本厂家投入直驱唱盘领域,堪称日本直驱盘的祖师爷,也是玩家竞相收藏的经典!

而日本著名的SAEC WE 308L唱臂采用双刀轴承设计与当时SME单刀轴承分庭抗礼,同为静态平衡唱臂中之箇中翘楚,由于其高度精密(刀锋精密度误差2/100 mm以内)的金属加工与电镀,逼得SME后来只好改弦更新发展SME V动态唱臂还击。唱头的话如果买Sound Smith的Zephyr属于低输出的MI唱头,需搭配MC唱放使用,声音非常中性大气,听钢琴,交响,爵士非常棒,有人拿来对比过光悦唱头,无论动态、层次、音场、厚度、乐器质感与钢琴形体均毫不逊色。


少见的父子档发烧友,所以小高年纪轻轻就能优游于发烧音响之中

这些器材都不算贵,小高却玩得津津有味,连喇叭线都是与父亲购买德国制造仪器的B&K散线自己编织加工而成,据说效果顶呱呱。一年多前小高才开始从数字转投黑胶怀抱,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头版、绝版碟豪不吝惜地斥资购入,其中最特别的是一批来自美国Classic Records的黑胶母盘。Classic Records这家公由唱片收藏家 Michael Hobson与Ying Tan(后来自己创立Groove Note唱片公司)在 1994 年成立,以“重现经典”为最高目标。一开始他们大量重刻 RCA 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安塞美的《皇家芭蕾》了。后来他们触角慢慢变广,1997年进行了Mercury Living Presence系列的重刻,然后又进行流行摇滚乐经典唱片重刻。除此之外,还有Blue Note爵士系列、Verve爵士系列、Everest古典系列等等,产品众多。除了黑胶唱片重刻之外,Classic Records也有数位产品,象是早期日本压制的24K金CD,后来更发行 96kHz/24-bit的DAD与192kHz/24-bit HDAD等等。遗憾的是Classic Records于2009年无预警结束经营,让众多发烧乐迷错愕不已!



美国Classic Records再版了许多天碟级的发烧录音

这家公司解散后,当初的一大批黑胶母盘低价抛售,据说古典音乐部分悉数被一位中国玩家搜购,而后又转到国内一些发烧友手中,小高说广州富盛音响的峰哥买了一大堆,但是密而不宣,大家都不晓得。什么叫黑胶母盘?我们得从头解释一下。




中间是未镀银的涂漆母盘,旁边是他的子孙:公盘、金属母盘、子盘


在制造一个用来压碟的金属模具前,先要由专业音响技师刻制母盘,用特殊车床在一片大约有七微米厚漆油(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lacquer)涂层的薄铝片进行。刻片前需要将音乐优化至最符合制作原意和黑胶的特性,技术称为Vinyl Mastering,刻划完成的唱片可以直接播放,称为 Lacquer Master(涂漆母盘),由于它十分敏感,有效寿命一般不长。直至现在,全球只有美国和日本生产这种有如指甲油的特制漆油,独门技术。全球的Vinyl Mastering 技师不少,但由于他们专长的音乐有所不同,经验良莠不齐,出品也有高下之分。母盘刻制有二种方式,一种是德国Stockfisch**鱼使用的DMM直刻技术,通过刻片机把音频讯号刻在铜质盘片上,从而制成直刻金属母盘。DMM使用的刻片头必须以超音速震动来消除铜削片,否则铜板上会充满铜削片而产生噪声,由于铜本身就是导电体,并不需要喷上硝酸银就可以电镀形成压印片,后续的工作简化很多。另一种刻片方式是日本和美国厂商用的胶盘,相比DMM的金属盘,胶盘的沟纹可以刻得更深,理论上音质更好。问题是胶盘要制成可用作压片的子盘需要经过三次的倒模复制过程,因此整个从音频到子盘的过程就比DMM直刻多了一倍工序,此消彼长之下,扣除损耗等因素,其实两种母盘制作方式制成的黑胶唱片并不会有多大区别。下面列举的就是胶盘刻片的工序。




涂漆母盘完成后要喷射上一层硝酸银,强化表面并增强导电能力,正式变成可用的母盘
胶盘刻片的工序

①涂漆母盘完成后要用温和的清洁液及蒸溜水反覆清洗,清除静电与沟纹间的尘埃脏物,然后将漆盘浸入氯化液体。接着漆盘要喷射上一层硝酸银,强化表面并增强导电能力,正式变成可用的母盘。

②母盘经过约5-6小时的纯镍金属电镀,大约生成了0.02-0.03mm厚的镀层,然后作脱模处理就获得了公盘,或叫做“父模板”。

③以“公盘”经过氧化、电镀工序,得到一个新的金属盘子,我们把它叫做“母模板”(一张公盘可以有效压出十张母盘),金属母盘是可以唱歌的,不过唱针在金属上行走,有什么后果很难说。有时金属母片沟纹中会产生一些尖角,唱起来会有炒豆声,为了将它们给磨平,一支针压奇重的唱针就得从头到尾刮一回让壁纹平坦。



镀银母盘还要经过纯镍金属电镀,然后作脱模处理就获得了公盘


④再以金属母盘电铸倒膜制造“子盘”,由于金属母盘可以反覆电镀用以生产众多的压印子盘,从理论上来讲当然是越靠前的声音还原度就越高,因此唱片就有了第几版的区别。



这就是剥离出来的、可以压制黑胶唱片的子盘。一个金属母盘可以电镀约十次,剥离出十张这样的子盘


⑤“子盘”在正中开洞和压边后,便可紧附在压碟机的模具上,用作印制黑胶的印台,一张子盘平均可以压出一千张唱碟,以往某些流行音乐的子盘甚至有生产超过5000张的纪录。

⑥把压碟机的模具预热,加入唱碟上下盘标,把适量预热饼形的黑胶置放中间,以一百吨力量加压20秒左右;蒸气加热至150-160度,让黑胶塑化后完全紧贴印台,完美模造。黑胶的材质乙烯在进行压模高压前像一个小“冰球”或“饼干”,重约200克,现在主要用英国、泰国和比利时提供的合成vinyl,效果比较稳定。

⑦黑胶压制完成后以10 Bar左右高压水冷却至45-50度,让黑胶不致变形。

⑧黑胶取出后以锂子中和,同时切除多余的胶边。

⑨以防静电外套和封套包装便大功告成。

⑩抽样以显微镜细心检查,确保印台的状态良好;微量的坑纹瑕疵可以用刀片更正,严格Q检验下平均有1/4的唱片需要丢弃。

黑胶唱片压碟机(部分图片来自广州永通与太平洋)

大部分发烧友买到的黑胶唱片,都是透过此一流程所制作,即使是限量版或头版,仍然以子盘作为印台模具,与原始母盘已经隔了几代。传统的涂漆母盘从从电解液中取出后清洗,将母盘与镀上的金属盘分离,这时母盘的使命已经结束,基本就废弃或毁坏了。涂漆母盘一般都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每张唱片要有两张母盘,分别对应唱片的两个面。我们从来没见过,更别说听过涂漆母盘播放的声音。这次在小高家里真正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我一直认为,黑胶唱片的母盘刻片远比压制过程重要,目前国内的永通、太平洋两条黑胶唱片的生产线,都可以达到甚或超越国际水平。近期听到永通生产的45转黑胶唱片,中心开孔以激光定位、瑞士刀锯切割,播放时片盘平稳得几无震动,这时黑胶唱片的声音效果,其实更多取决于制版刻片了。但是很少有人公布制版刻片过程到底用了哪些器材,记得美国喇叭花唱片的老板Dung Sax,后来成为著名的后期制作与刻版大师,他用Manley的大功率后级驱动Neumann VMS-80刻片机;德国**鱼除了使用Neumann VMS-82刻片机,还加上EMT 997唱臂+EMT广播级TONDOSE TSD-15唱头+EMT JPA-66电子管唱放进行监听。

业界普遍用于母盘制作的Neumann刻片机

Classic Records的复刻黑胶如今已是重金难求,母盘刻片当然没有问题,但知道涂漆母盘居然保留下来,而且还外流到发烧友手中的人实在不多,而且每个种类只有一套涂漆母盘,也无法炒作得利,所以价格反而比头版唱片来得便宜。在小高的系统中,比较了RCA的海飞兹演奏西贝流士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莱纳/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之画》二张唱片,对比的都是LSC系列第一代“影子狗”头版。“影子狗”是在小狗听留声机的商标上加了暗色阴影,从1958年立体声唱片开始直到1964年为止,用在RCA最早的一批立体声录音上。“影子狗”系列有大量的天碟级发烧录音,象是《展览会之画》、《浮士德》、《女巫佳酿》、《狂想曲集》、《皇家芭蕾》、《贝拉芳提在卡内基》等等都是。因为RCA当年发行量巨大,除了少数品类之外,大部分“影子狗”头版的价格都不算太贵。

整体的听感除了震惊,实在很难有其他形容词表达。尤其是《展览会之画》,头版的铜管尖锐,低音量感少,动态感觉有压缩,规模感也不够庞大。播放涂漆母盘简直天地之别,低音大鼓声浪滚滚,音场瞬间撑开到墙侧,动态迅捷猛烈,大音量也不觉刺激生硬。这也难怪,涂漆母盘象是在眼前演出,而一般黑胶则是隔着纱窗欣赏,声音效果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怎么办呢?无法可办,这种东西早该随着唱片发行就被弃用销毁,现在流传,只能是害人匪浅啊!

作者:《新音响》赖英智

最后编辑泽森音响 最后编辑于 2019-06-10 10:59:15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分享
TOP
3#

就是说了市场上的复刻盘是怎么来的。说实话,这种母盘等于是废盘,不可等同于厂家的流程。
TOP
4#

谢谢分享
TOP
5#

CR复刻版非常好的,与头版比较,风格有点差异,但总体上是差不多的。
在价格上,两者也差不多的。
RCA的阴影狗头版由于发行量大,价格不是太贵,但音质是非常好的,性价比非常高。

CR曾经复刻过一套45转的海菲兹在RCA的9首小提琴协奏曲,是非常经典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6#

感觉这个母盘制作的过程都是失真啊,什么喷涂,电镀,还要用很高的针压刮上一遍,这一套下来搞得厚度都不均匀了,都是失真啊
TOP
7#

涨见识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