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析Debussy的几个演绎 [复制链接]

1#

德彪西从《海》开始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这部作品开始,彻底摆脱了以前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为代表的晚期浪漫主义的━━特别是瓦格那的影响,而且随着采用更加富有感官味的方法和视野的改变,创造出新的音乐天地。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第二乐章《浪花的游戏》。在这里,他把波光闪耀的一刹那撷取并组合在一起,对这种玄妙色彩的把握,形成了乐曲的背景。这种音乐形象超越了在这之前音乐史上的主题创作、展开以及最后解决的古典构成手法,因而它已经不是十九世纪的音乐了。音乐史由此踏入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由此滥觞。在这部作品里,我们听不到描写性的音乐、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感受,也没有作为交响诗的交响性结构,有的只是被细碎地分割的旋律、柔和的和声、乐器的色彩以及东洋的风味(要知道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法国无论是象征派诗歌、印象派绘画、音乐都与日本浮士绘、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德彪西也不能独身其外)。所有这些都是《海》的构成要素。

[upload=jpg]Upload/20047615313866893.jpg[/upload]

在在这部作品里《浪花的游戏》是音乐创作上的闪光节点,也是演绎这部作品的节点。如果从大的方面讲,对以德彪西为首的法国音乐造诣很深的指挥家,例如Ingelbrecht、Ansermet、Martinon、Munch等人的探讨方式,的确捕捉到了这种德彪西的新感觉,富有才气和光彩地成功创造了充满刺激性的音响。反过来说,也可以认为他们懂得了德彪西的感觉“始终是法国风格的”。而Barbirolli、Walter、Toscanini,也包括Karajan这些指挥家们则瞄准了作品的结构美\旋律线的流畅清晰,或者情绪方面和诙谐性的耀动感,使人感到他们是“或多或少地在交响性结构的方向上完成这首乐曲的”。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20047623292549143.jpg[/upload]

再谈一位法兰西指挥家的演绎,他就是克鲁伊坦,克鲁伊坦出生在比利时,曾从其父学习过德国音乐和德语。与其它法语系指挥不同的是,无论从那个方面来划分,他都是以“结构为宗旨”这一类型的指挥。他最得意的曲目中虽然也包括德彪西的作品,但是作为拜罗伊特除Boulez以外唯一邀请过的法国指挥家(大家都听过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贝小协吧,其中一支法国乐队和法国指挥的表现全然压过了正统的德奥乐团,所有的贝小协中乐队表现最佳者个人愚见当属这版和Francescatti/Columbia Orch./Walter,这真是一个异数阿。),他的德奥音乐演绎暂且不说,他的德彪西表现个人以为表现在结构的把握上,乐曲的色彩的质、乐队的音响和时空的处理上决然不同于前说的Ingelbrecht、Ansermet和Martinon,而他的拉威尔由于牢牢掌握了那种瑞士钟表的巨细的结构,同时又具有“窃窃私语”的那种想把音乐象说话那样演奏的独特风格,所以有形又有光怪陆离的色彩,成为音乐史上的绝唱。
大家可能不知道,克鲁伊坦在本国(更不用说在欧洲了)的声望本来并不高,给予克鲁伊坦最高评价的只有日本。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有两方面的理由吧。一方面他那种被归于“窃窃私语”的演奏风格已经不能博得人们的欢迎之后,人们也许已经不想听到这样典雅的、清晰的音乐,人们更期望富有力度的音乐。反之,另一方面这种风格的音乐也太多,可以说在二流、三流指挥家中扩散和蔓延的正是这种东西。


[upload=jpg]Upload/20047623321861838.jpg[/upload]

至于海廷克这位指挥家在他早年的活动中是很好地继承了法兰西乐派的衣钵,PHILIPS小双张的德彪西和拉威尔都是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成就,不过就真正掌握德彪西音乐神髓这点来说,他还仅仅停留在音乐的外形和调色板的外观上,有点和卡拉扬相似,但他没有象卡拉扬那样走得更远,德彪西音乐(尤其中期以后的作品)讲究的是各种色彩之间的内在起承、转和,各件乐器之间的起承转和,形不形对德彪西来说并不重要,他要求的是通过乐队色彩、肢体来表现一种情绪、氛围和感觉,都是很不具象的东西,很难拿捏,为什么我不评论Toscanini、Karajan等的德彪西就是因为他们全然不想表现这些德彪西想要传达给听众的内心思想。从这点来说,演绎德彪西就大致分为两大阵营,孰优孰劣不说自明了吧。浅见!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47615384519853.jpg[/upload]

马第农的成就在于“追求是平衡的美感更加稳重和温和”。在他的演奏中,不仅纤细的描写是出众的,而且透明度之高也是无与伦比的。这听起来好像有些矛盾,但是在他的演奏中的确存在着“透明度既高而又温和”的特点:丰满而又纤弱、精巧而又大方、有力度而又有安静感,这是一个相当有深度的演奏。马第农的演奏直到今天仍然深受喜爱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upload=jpg]Upload/20047615392617716.jpg[/upload]

明希展示的是比马第农更为厚重的《海》的世界,其内声部格外充实,结构上更加坚固。第二乐章的“游戏感”非常真切。通过加上明确的重音和句法,从而使德彪西的感官美的构造清晰地呈现出来。明希的演奏具有“非法兰西”的交响化倾向,从这一点来说,明希的演奏是界于法国指挥和德、意指挥之间的,而另一方面,他的德奥音乐又具有不同于德奥指挥家的透明感和色彩性美感。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4#

    德彪西的《海》,的版本我有卡拉扬的和明稀的两个(也许还有)。德彪西的作品给人以浪漫朦胧之美,和无穷的意境。写作手法高超,管弦乐配器变换无穷,开创了印象派的先河,乐曲中的情,景交融,抚媚含蓄,表现手法奇特。初听可能不知所云,需要细心聆听,才能发现其中之美,这可能就是德彪西,音乐的魅力。我也很喜欢他的许多其它的管弦乐作品。

   谢y兄介绍,抽空在听一遍明希的《海》。
TOP
5#

德彪西的作品具“音画”的特点,最难表现的是细微的音色差异,要演绎好他的作品,对音乐家掌握音色细微差别和明暗对比的要求非常高,反而对于整体宏观结构的要求不算太高,而在这方面,指挥家中我觉得安塞ANSERMET表现最突出,但他对音乐作品总体结构的把握也是最差的一个。
德彪西(或者说印象派音乐作品)这一特点对音响器材来说,正好是LP系统的强项,如果说CD系统重播德奥系作品能达到LP八,九成效果,那么重播印象派作品可能还要再打个八折。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4761534115972.jpg[/upload]

Ingelbrecht的(1880-1965),法国指挥家。法国国力广播交响乐团的创建者,也从事作曲。Ingelbrecht的演奏即便在今天也依然是绝品,是真实地传达了德彪西神韵的法国指挥家,他的演奏确实使人感到是用充满了自信的指挥手法展示出《海》最核心的魅力。第二乐章无处不充满明快、舒展和大胆,在极为起伏不定的音乐进行中,把这个乐章明暗交错的感觉传达出来。这个演奏可以称得上是权威的演奏了。


[upload=jpg]Upload/20047615353633178.jpg[/upload]

Ansermet围绕着《浪花的游戏》而展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运动,是他的弹奏中是最引人注目的。安塞美以其无与伦比的感受性,出色地表现出“形态变换无穷的音乐的波浪”和“阳光中浪花闪烁、色调变幻莫测的波涛”的形象。他丰富的感觉和对乐曲的非凡把握自然贯穿于整个作品中,以完美的形式把《海》统一起来。清晰的低音部线条和纤细的高音部,连续向前推进的速度感使得这场演奏更加具有说服力。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7#

海丁克版本也值得留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