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还是不用----这是一个问题。黑胶唱片镇把玩小记。 [复制链接]

21#

我只有clearaudio那个塑料片,不过不用

好像裸奔声音活生些
yangxfeng 发表于 2022/1/26 23:11:06 那个塑料压镇用了后音响性会好一点,但缺点是微动态和活跃度还是有损失的。
TOP
22#

在用老凌的梅花镇,对比过其他单一材质(不锈钢或铝合金)多了一份灵动生机。不压盘声音奔放一点,
hunterwilson 发表于 2022/1/27 2:57:38 老凌的中国钉和唱片镇都是运用中国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理论,组合运用多种材质,以中国人的哲学表达对声音的理解,还是很有独到之处的。我用老凌的东西也比较多,包括前级作品一号和金银合金作品线以及全套中国钉,反复比较,目前还无意更换。老凌的梅花唱片镇基本上也是同样的制作和调声理念。样子有点像木内和夫的,木内的唱片镇我没听过,我用他的避震金钉和噪音滤波器等配件,感觉两者的调声取向可能不完全相同。老凌的梅花镇和HRS唱片镇比较下来,声音表现也不一样,HRS和接触面是橡胶类材质,更像软避震,声音也是更突出中频的饱满度,两端延伸和活跃度有所下降。老凌的镇材质比较硬,金属,木质加玛瑙等,声音也要更开扬舒展一些,打得更开,音响性更好,但似乎也要硬朗一点,音乐的柔顺度有所损失。还有一个缺点,大号梅花镇做得比较大,唱头播到内圈时,有时会碰到镇反弹回来,尽管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毕竟是个使用上的小缺陷。
TOP
23#

赖英智老师刚刚写了篇文章,写得不错,转来给大家一读。

【总编开讲】 年轻人为什么不买CD了?
文: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2-01-25 17:24
2000年以前,要说唱片业快不行了,发烧友们会逮住你喷一顿。当时《无间道》把香港电影拽出了泥潭,顺便还拉了唱片业一把。电影中刘德华去买音响,梁朝伟卖音响,两人坐在一起听了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梁朝伟评价道:“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那时听音乐需要好的设备,需要有仪式感,不像现在用手机串流听歌,音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廉价方便却不让人感动。
前几天出门,在车上利用网络平台收听流行音乐,诧异地发现几乎所有歌曲都很陌生,平常不刷抖音的我,根本不认识那些已经不出版实体CD的歌手。在网络**,新音乐人想要冒头只能采用免费模式,稍有名气歌手的CD唱片,24K金碟动辄几百元,高门槛成了致命性打击。香港大型唱片HMV在2018年底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就因爲无法抵挡**的洪流。
年轻一代不购买CD,在线的QQ音乐、Apple Music之流已经很开心,高端烧友使用Tidal的曲库,或者购买网站售卖的高码率数字音轨也能满足,只剩老一代偏重实物感的烧友还在购买实体唱片。但CD的收藏价值和实物感又不如黑胶,越来越多人转而投奔黑胶,CD就更加落寞了。总之,CD方便性不如Stream,收藏性不如黑胶,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即便CD载体的确是走在夕阳路上,日本却给我们一个很有趣的反面案例。目前日本是世界上销售最多实体音乐产品的国家,比欧美大国的总和还要多,宏观全球音乐销售额只有三成收入来是CD和黑胶,但在日本至少翻一倍。依靠实体音乐产品的销量,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根据日本唱片协会资料,日本国内约有六千多间CD铺,太平洋另一边全球最大音乐市场的美国却不到二千间,显示CD销量真能撑起一片天。
当然日本有其独特的音乐市场特质。例如CD租借依然兴盛,连带增加了零售机会。西方已成绝响的单曲唱片在日本极受欢迎,经济产值颇高。CD包装内会有偶像团体特别演唱会、握手会门票,也有投票卡(另一种饭圈现象),促使歌迷大量购买唱片。加上社会老化问题严重,消费力最旺盛者都是有买CD习惯的一代人,他们也成了有力推手。不过当生态系统(经济模式)转变,消费者也会随之适应,虽然日本的适应速度较慢,但音乐数字化实在不可抗力,整体音乐市场正在发生变革。



CD有没有机会翻盘?其实唱片业可以学习一下电影院!电影院也曾经没落,因为盗版和网络下载泛滥,大尺寸电视与影吧又拉低了观影门槛。但现在电影院又火起来了,因为它提供的体验与计算机、网络完全不一样,甚至于院线自己投资拍电影,更进一步掌握观众口味。CD也应该这样,把CD唱片做得更精致,国外一些CD都有大本彩页画册,CD是附件而已,让CD变成收藏品,整体销售量肯定不会提升,但行业却能生存下去。很简单的道理,当中国数字音乐付费变得越来越普及,100元的虚拟数字音乐和100元的实体CD专辑,你会选择哪一个?
TOP
24#

黑胶,CD,数播,到底哪个好,是很多人争论和纠结的话题。一般玩家从音质上的排序,比较公约的从高到底目前还是黑胶,CD,数播。有些人如果注重使用方便性和资源取得便利性上,又会有不同排序。开盘带当然也很好,但是可取得的商品带过少,玩家相对更为小众。  至于仪式感什么的,从开头的新鲜感过后,其实也不是很重要。音响产品,最王道的还是声音的品质和表现。
TOP
25#

LP是软盘的话,是否用唱片镇,一定要经过实验后,才能确定是否合用......。
cui_xibo 发表于 2022/1/27 15:09:01 硬盘要不要用,用哪个,也都需要实际比较试听后,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判断来决定。任何调声品都不是必须品,取舍选弃,存乎一心之妙。
TOP
26#

发烧是很微妙的事情,来去一点点,感觉就完全不同。很多人现在热衷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看和听发烧音响商家搞直播,估计销售业绩还不错,有些商家往这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因为很多高级音响,一般真的很难线下听到,专门去一趟,如果是在外地,费用又比较高,不打算买,又不太好意思。所以线上免费听听,开开眼界,也算是件乐事。高级的听听买不动,中低端的建立印象或解说后可以给带掉点货,倒也是双赢。商业模式的发展总是要跟着**的发展不断向前,不能固步自封。我自己不太听这种小视频和直播,因为我觉得从音质的角度,即使我们在现场,位置稍微动一动,听到的声音和效果都大为不同,如果听这种直播,音响播放后,再经过那么多环节收录,上传,压缩,再编码,再在自己的手机、电脑或耳机上下载或播放,里面的环节太多,变量也太多,损耗可以想象,特别如果你的播放设备频宽不够或传真度不够,最后到底是听个热闹,还是现场的还原,这个可以推敲。所以,我如果想听点什么,还是愿意去现场品鉴,比较。黑胶唱片镇也是如此,不能听别人说,或自己想象,有机会还是要在自己系统上实试。
TOP
27#

我不玩小视频,也不玩抖音。没有比较过在视频中比较鉴别器材的声音。可能有些烧友通过小视频和直播能听得出器材的区别和好坏,我手机耳机都不用,用手机喇叭随便外放外放,我听听都差不多,都是手机喇叭那频宽极窄,失真没法算的声音。好听吗?我听听任何天价系统在我手机上听来都不好听。有人说,你要用耳机听。我是有AKG 发烧大耳机和电子管耳放,不过你要让我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去想办法接好去愿意长时间听直播和小视频,我还真不愿意。有这时间,我听听我自己的音响不香吗?
TOP
28#

这么多年发烧,我的体会,音响发烧友玩器材的最大痛点是很难实际比较和试听。个人财力是有限的,一般只能玩一样出一样,土豪那样三宫六院随便换了玩的真的很少,关键也没地方摆啊,房价太贵了。朋友圈也是有限的,道理同样,音展上闹哄哄的基本上只能看看器材样子,听声音基本是没什么水准的。所以烧友升级或更换器材,往往只能看看枪文,在预算范围内反复看看,再加点想象,然后盲打。器材如此,配件也是如此。所以几年下来,闲置真是不少。以前经济好,出得也快,这几年出东西的节奏和速度好像也难起来了。买点茶叶在家里总归喝得掉,弄弄多少音响和配件在家里,如果又不合用或淘汰下来,那可真是沉没成本,百无一用。也是挺可惜的事情。
TOP
29#

本地前清进士,诗人钱名山先生有两句诗:绚烂归平淡,真放本精微。我觉得非常好。玩音响,玩器材总归是百花齐放,精彩无限到最后平淡是真,回归音乐,静静欣赏。欣赏的美学的体验则就是真放本精微,在合适的空间听音乐中的那种精微的细节和变化,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音响无论贵贱,乐团无论是否有名,音准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差距在哪里?就在精微的细节。从乐器的表现能力,乐手的表达能力,录音的精微收录,器材的频宽和还原能力,空间的合适吸扩,无一不在表达着精微的细节的重要。玩音响,就是玩细节,玩那种精微的感觉。在自己家中,认真地一手聆听,是根本。
TOP
30#

唱片镇这玩意,折腾了一阵后,反复比下来,感觉还是不用,或者可以不用,声音更自然活跃一点,微动态细节也更丰富一些。所以这两年也就把手头的几个唱片镇陆续通过咸鱼出掉了。平时并不用唱片镇听黑胶。
TOP
31#

能用能不用的配件,或者说用了有得有失的配件,我尽可能还是不用。花钱多点又少点,最后不知道多还是少,也没什么太大意思。
我自己目前用的是菲凡1801气浮正切黑胶唱盘,唱头日本LYRA ATLRAS低输出旗舰唱头,唱放是和E版同款的德国爱因斯坦。一般我不太爱参加发烧群,一怕麻烦,二来很多人也不认识,也聊不起来,菲凡群因为用家比较多,好些人也比较熟,像虎牛等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所以玩得比较多。
TOP
32#

菲凡的产品,我用都还挺满意,不过黑胶器材这玩意,比较很麻烦,或者说很难。菲凡的器材谈不上便宜,但也不是天价,还能承受吧。买了后也就听听,好几年没折腾了。到底有多好,或多不好,我也不知道。不过看菲凡蒋总这几年开奔驰喝茅台的,生意应该做得不错的,据说外销市场也发展得不错。E版也几次测试过菲凡的产品,感觉说得既详细又到位,水平那真是杠杆的。但话又说回来,蒋总精力比较旺盛,国外品牌一个型号能卖几年或十几年不该款,菲凡一般不超过半年就迭代升级了,我的1801是21018年推出的旗舰款,估计不到两年就被取代了,后来是15周年,后来又搞了什么正转反转的落地盘,定价20几万,我也听过,不过因为没比较,也听不出到底有多好,反正很贵就是,算了,也不考虑了。
TOP
33#

本贴主题是唱片镇,所以菲凡的发展历程我就不过多展开,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前一阵听蒋总说他又在虎牛的鼓动下搞了个钨钢系列。钨钢是啥玩意,我也不太清楚,据说是国防军工物资,贵得不得了,硬度密度极高,也很难加工,所以最新旗舰钨钢落地盘定价100万,好家伙,国产黑胶唱盘定价100万,这是要和南瓜和空军别苗头啊!好啊,好吧,这种土豪玩具和我们这些打工人也没什么关系,听听就算了。
TOP
34#

万万没想到,钨钢还是和我发生了关系。为什么,因为本地的花鸟虫鱼和乔治,吴大师等人偷偷地试了钨钢唱片镇,乔治还在168发了篇听感文章。也怪我不好,我在菲凡群多了句嘴,我说,嗯,看来评价不错,蒋总应该多请烧友试听一下,给予评价。没想到蒋总马上搭上来一句,请宝哥也听听,给我写写听感。这好蛮,都是要面子的人,人家请你帮个忙,也不好意思拒绝。行吧,发来试试吧,好就留下,不行给你退回去。慢着,多少钱啊!要是几万的那也就算了。听得好再还掉也难受。蒋总说,不贵不贵,3888!哎,其实,一个镇卖这价,也不便宜了。不过既然答应了,那就先发来听听吧。实在好,再还点价,也还能消化得掉。
TOP
35#

玩音响,其实就是玩细节,一切的风格,特点都是通过能量,频宽,平衡度,细节还原能力等硬指标来传递和表达的。再好的书架箱遇上双10寸,也是小儿科,而双10寸落地遇上四个15寸的四分体那又变成了玩具。为什么?就是这些方面的能力等级不一样啊,所以你能感受到的信息流质量也是不一样的。
TOP
36#

所以在网上,论坛上看到有些人弄了对小书架就开始乱吹,说得天花乱坠,应有尽有,啥都不缺,可以听过世了似的。我的感觉就像**说:不许放屁,戏仿可之谓:不要装逼。音响这玩意的好坏,都是比出来的。没比就不要乱吹。
TOP
37#

音箱如此,其实黑胶唱盘也是如此,从轻质入门普通唱盘,到60,70公斤的气浮正切重型盘,再到三层正反转落地盘,我听过的以菲凡为例的唱盘,表现也是如同书架,落地,四分体箱子一样,权威感,密度感,细节表达能力都是逐级提升,不断深化的。说到底,一分价钱一分货。想投机取巧,不玩物料玩概念,难。钨钢盘据说会更好,不过我还没有听过,暂且不表,以后留待实证。
TOP
38#

继续说回唱片镇。蒋总很快让负责销售的孔总把唱片镇发给我了,唱片镇的包装还不错,不过离精致还略有差距,还算好啦。关键是产品的声音表现。



TOP
39#

这个唱片镇是我用过的最重的一个,净重770克,拿在手上确实有些分量,而且表面非常光亮,拿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手滑。不然砸脚上估计会有麻烦。
镇的形状其实也很简洁,类似一个石鼓,故宫里有收藏先秦的石鼓文,我不知道这个镇在设计时是不是和那个石鼓有什么渊源和启发,但能联想到。



TOP
40#

这个镇,拿在手上,除了感觉比较重,外表光亮外,其他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好不好,还是实际听吧。这么重的镇,有的人会担心会不会拖不动而拖慢转速,实际用下来,在我的唱盘上还好,没有可感影响,心理感觉上用了后转动会更稳当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