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41142143144145146147148» / 26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之外(德国摄影师Frank Tischer的风景史诗) [复制链接]

2881#

每集内容:

第1集《荣重书林》
第一集《荣重书林》,带观众回溯了荣宝斋的品牌文化,讲述其积累凝聚而成的精神。

第2集《宝增艺圃》
第二集《宝增艺圃》聚焦荣宝斋美术馆,展示其在文物保护及书画艺术普及领域取得的成果。

第3集《斋藏绝技》
第三季《斋藏绝技》侧重展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4集《文会知音》
第四集《文会知音》关注荣宝斋在文化交流领域的促进功能,展示其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扶持领域的卓越贡献。

第5集《脉动新声》
第五集《脉动新声》记录了荣宝斋在创新发展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2#

播出时间

《荣宝斋》第一集《荣重书林》于2022年8月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播出,并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同步上线播出,次日21:21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重播。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4#

中华老字号荣宝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5#

这张照片,大多数中国人都看到过,让许多人无法忘怀。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6#

拍摄希望工程“大眼睛”的解海龙老师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7#

30年前,她因为一双“大眼睛”而震撼全国,现在怎么样了?

共青团中央

这张照片,大多数中国人都看到过,而且无数次地看到过。照片上这双闪闪发光、饱含企盼的大眼睛,让许多人无法忘怀。

黑白色调的照片里,小姑娘衣着破旧,头发蓬乱,小手握着铅笔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双清亮纯真的大眼睛似乎在凝视着你,流露出强烈的、渴望的光芒,正代表着无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发出心底的呐喊:“我要上学!”

1991年,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一经问世,便牵动了万千国人的心。自那时开始,希望工程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资助,无数失学儿童得以重返校园,圆了求学梦。而照片中的主人公——当年才8岁的苏明娟,在照片拍完后,意外地成了“名人”,成了希望工程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人生也因此而改写。

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照片里那个曾经备受瞩目的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会过着如何的人生?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乡村生活。“大眼睛”照片拍摄时,苏明娟还在安徽金寨的张湾小学读一年级,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山区教学条件很差,孩子们求学十分艰苦。苏明娟清晰地回忆起她当年就读的张湾小学:教室低矮破旧,冬天窗户没有钱装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线不好,所以只好任寒风呼啸着灌进教室。他们经常冻得缩成一团,仍然坚持读书。

苏明娟

虽然有些困难,但父母还是希望我能上学,能够学到一点知识。因为在那个时候,可能觉得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吧。

冬天的寒风从空洞的窗户呼啸而来,衣衫褴褛的小朋友都冻得缩成一团,裸露在外的肌肤被划开条条骇人的血痕。可是,孩子们坚持读书的念头却像火一样热烈。这里虽然没有明亮的教室和干净整齐的课桌椅,却在稚嫩童音缓慢又清楚的读书声下渲染出一种令人轻松安心的氛围。

1991年5月的一天,读小学一年级的苏明娟正在专心听课,她那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闯进了正在学校采访的记者解海龙的视线,“那眼神有着很强的穿透性,能够进入到人们的心灵里”。于是,当握着铅笔的苏明娟再次抬头凝视黑板时,解海龙迅速摁下了快门。

这幅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这张照片成为了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被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许多人纷纷为濒临失学的农村贫困儿童倾囊相助。

关于她的文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文章中写道:“这双忧郁而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

接受资助,心存感激

第一个向苏明娟捐款是李万,他将自己微薄的津贴攒起,每学期都会寄给苏明娟100元,一直到小学毕业。“读中学时,很多好心人都给予过我帮助,有的小朋友把零花钱寄来了,有的大学生把业余时间的打工钱也寄给了我。天津一名退休老人从我读初中到高中,每年过节都给我寄糖果和生活用品。”回想起这些,苏明娟充满了感激。

后来又有其他捐助者试图捐助苏明娟,善良忠厚的父亲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在捐助人拒绝收回捐款的情况下,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8年,苏明娟以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身份,赴北京参加大会。整个大会堂里,她是最小的与会代表。苏明娟迎来了很多鲜花、掌声和关注,但她始终是那么淳朴本分,不卑不亢。

2002年9月,苏明娟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2005年毕业后,她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从身处逆境到涅槃重生

那张照片改变了苏明娟的人生,但她却没有因此而迷失。得到资助仅仅是苏明娟人生轨迹改变的开始。在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感召下,小小年纪的苏明娟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至今没有中断。

1997年,刚上初二的苏明娟,主动将资助得来的600元钱汇给了宁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帮她圆了求学梦;2002年,考上安徽大学后,她坚持勤工俭学,主动提出不再需要希望工程援助,要求将每学期定额发放的900元生活补贴转给其他贫困生。在她看来,父亲在金寨县城开面馆,母亲在桃岭乡张湾村收购板栗,在节约的情况下,生活能够自足。

参加工作后,苏明娟把第一笔工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此后每月她都会捐出收入的一部分;每年,她都会拿出1000元资助贫困生,从未间断……

2006年,她和解海龙拍卖了著名的“大眼睛女孩”照片版权,所得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拉萨市曲水县的一所希望小学,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

2018年,她拿出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设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致力于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将爱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该公益基金已参与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并资助了45名贫困大学新生。

在全民关注下长大的苏明娟,实现了从受助者到捐赠者的转变。

30年前,她身处逆境;30年后,她涅槃重生。

现在,苏明娟已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做了妈妈,有了可爱的孩子。她曾带着孩子在视频里向解海龙真诚致谢,向观众们深情讲述她的故事,令无数观众落泪。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这句话用在苏明娟身上,再合适不过。她,曾是受益者。现在,更是践行者。30年前,苏明娟或许想象不到,一张照片带来了一生的改变。30年间,她接过助力棒,努力地将善意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未来,这场用爱和希望筑起来的梦,会一直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8#

“大眼睛”苏明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89#

对话摄影家解海龙:我喜欢一句话,就是“十里之内必有大片”

图播快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苏明娟清澈而渴盼的眼神感动了全社会爱心人士。本期,我们通过“世界华人摄影联盟主席”王苗与解海龙的对话,来回顾摄影家解海龙的创作与经历,走近“大眼睛”背后的故事。

“我的照片张张眼睛都是亮的,我拍一个孩子,他上学了,就等于我获奖了,为了给自己打气,我把专题名改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我的拍摄是神圣的。”——解海龙

请别再提“大眼睛”

王苗:说起《大眼睛》,全国人民应该都知道。

解海龙:上次“重走长征路”,王文澜是团长,给我也安排了一个“官职”,让我做“政委”,负责“开路”。

走到哪儿,人家出来一接见,赶紧说“这是我们拍《大眼睛》的那个摄影师”,人家说“吃饭吃饭吃饭”,好,饭钱省了,走到哪儿都是一说我,就“吃饭”。

结果有一天碰见某地宣传部的部长,说“部长您好,这就是我们《大眼睛》的摄影师”,部长问“哪个大眼睛”?“希望工程!”“哪个希望工程?”…这下一帮人傻了,今天咱们自己掏钱吧。

第二天一大早,部长就来了,说“实在抱歉,昨天我来您这儿的时候,我喝多了,太失礼了,郑重道歉”。

我说“我也不愿意老让人说这个”。

王苗:干嘛不愿意让人说?

解海龙: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说“请别再提大眼睛 ”,那段时间经常有人对我说,你一辈子干成这么一件事,足矣。我听了心里特别温暖。也有一些人说你不能就吃这一张,你这一辈子“吃孩子啊”……我听了心里挺不舒服的,赶紧跟大家说别再提“大眼睛”了,我要归零,我就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

我这一辈子从接触相机到现在也有50多年了,从业余到半专业,在崇文区文化馆工作时就属于半业余半专业。然后到了报社就算是专业了,再后来调到摄影家协会,又属于半专业半业余了。

王苗:你拍“希望工程”《大眼睛》的时候,是在文化馆还是到了《中国青年报》?

解海龙:现在都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在20世纪80年代末……其实那时候我还在文化馆。

第一台照相机

王苗:我可听说你的第一台相机是你卖血买的。

解海龙:我就是因为在1979年看了你们拍的片子,被震撼到了,原来摄影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时候就天天打听,知道您、王志平、王立平、李晓斌、罗小韵、吴鹏、金伯宏,还有李英杰、吕小中他们。后来我就听说“四月影会”在中山公园里面办展览,我记得是3分的门票。

其中1分钱是给“四月影会”作为经费的,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小地方,人头攒动,大家都瞪着眼睛,特别严峻的眼神,恨不得贴着照片去看。

回来我就跟别人讲,我说你们快去看吧,那个展览太震撼了。并开始琢磨自己真得有个相机。

那年是1979年,我的孩子刚1岁。我对媳妇儿说看看哪些不用的东西,把它卖了。她说有什么可卖的呢?我看了看说有一块手表,把它卖了吧。

她说干嘛?我说我想买个相机,她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这个时候谁买相机啊?买电视机多棒,买一电视机全院的人都能看。我说那个展览太感人了。

看说不动她,突然间我脑子一转,我说咱孩子将来也得有个相册,从小到大,一岁一张,给孩子做个纪念也好啊。这时她突然问,你给孩子拍,我呢?我一听,有戏,我说那当然也给你拍,就这样她同意了。

补发工资和卖手表的钱凑在一起,买了一台海鸥203,买完后天天拍,每天拍完了就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冲洗放,想着弄一大影集给媳妇儿看。

后来发现人家的片子都特实,我的片子怎么四面都虚,有人说你这镜头不行,放大机也不平,怎么也得买个像样的。

我就又跟家里商量,我说看来这点钱都得让我花了,我看上一个放大机,75块钱,二手的,东单三洋信托商店有卖的。媳妇儿说这钱你别惦记了,孩子1岁了,还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再说你这上班下班的,也得有件大衣……

我一有空就去商店蹲在玻璃柜前看那放大机。两个售货员嘀咕:“又来了,甭理他,他没钱”,我瞪他们一眼,心里想早晚我得把这放大机拿回家。

有一天路过东单,看见有人排长队,我走过去问,“你们这儿干嘛呢?”他们说“献血”,我问“给钱吗”?他说“义务献血不给钱”。

后来我又问“不给点补助”?旁边一个小伙子说:“我听说给22块5,还给三天假,可以拿那个钱买点鸡蛋,买点糖,回去补补身体”。我一听赶紧跟他商量,我说我替你献,你休三天假,但是你得拿棉签粘在胳膊上去单位去,让单位的人知道你献完血回来了,你领到钱再给我。

就这样,我替他献了,那小伙子是半导体器件三厂的,我是十厂的,算是一个系统。他休完假回来,给我打一电话,他说你是不是那天献血的那个人?我说是我啊!他说“钱领到了,没想到,同仁医院给了22块5,我们单位还奖励了50块,我觉得自个收起来不合适,我把这钱都给你吧”。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人太实在了,他把这72块5全给我了。我拿着这笔钱,凑齐了75块,跑到商店把放大机拉回了家……

本想瞒天过海,媳妇儿说“你别编了”,我也只好承认自己献血了,她说“你喜欢我们不反对,但是你别瞒着。我说“我保证每个月拿出作品来”,然后我天天给她拍给她洗,也给儿子拍,他们也挺高兴。

拍了三个月,有人就说了,你这老给自己家人拍,这叫纪念照,不叫作品,你得给人家拍。我恍然大悟,拿着相机开始拍人家去了……

没多长时间,我开始发表作品,第一张作品是贺延光帮我登在《北京青年报》的,标题叫“这里的夜幕静悄悄”,反映业余培训教室场景的。

我发现离生活越近的那些东西越有趣,有一个片子不知道您记得不,就是有两辆自行车,一辆男车,一辆女车,一个车头朝那边,一个车头朝这边,像是两个人掰了。还有一张是一个亭子,底下是悬空的,上面正好露出一双脚,女孩儿的脚。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0#

王苗:这个我有印象。

解海龙:那女孩儿的脚还踮着,我好奇怎么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后来我觉出中国的春天真的来了,拿起相机表现生活,一定要记录这个新的历史时期。

那个时候我爱看《大众摄影》,一到发行日就跑去报摊等着,买完就通读一遍,自己拍的也往那上面投稿。

广角摄影学会

王苗:我知道你们当年成立了“广角摄影学会”,聚集了一大帮子人。

解海龙:我们简称“广角”,基本上都是业余的。有电气焊工人,有文化公司卖书的,我是器件厂的,崔新华是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广角”它有一个宗旨:广泛的角度歌颂人民和祖国;广泛的角度反映现实的生活。就是说要把镜头对准现实生活,所以我们那帮人天天拍的都是胡同里、工厂里的一些事,社会街头的事。

我们这批人要说起来,是因为赶上好**。虽然现在也不能说拍不出片子来,但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只要你把镜头对准自己的那个**,留下真实的片子,就足够了。

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四月影会”那些片子,包括跟我们比较远的罗小韵、李晓斌,虽说我们这些人未必入他们法眼,但是我们确实是特别信服他们,毕竟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前辈。

王苗:不应该那么说,其实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们那个**的某些作品,自己都觉得有点稚嫩、可笑。咱们说回来,你是怎么走向拍“希望工程”这个重大题材的?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查畈村,7岁的张天翼(“小光头” )。摄影/解海龙

令人喜不如令人思

解海龙:1984年国庆,我有三张作品获奖,我突然感觉到,获奖它是有规律、有技巧的,首先内容是第一位,主题要鲜明,再加上技术上用得好,比如说用光、构图、景深、色彩、影调、瞬间等等。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摄影是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观察,独立地去创作,最后起名字都是独立的,然后再传播出去。不是逛庙会,也不是赶集,现在有点乱腾,会出现成百上千的人都拿着相机去拍同一个事。

在我得了三四百个奖杯、奖状的时候,我就把文化馆的刘加瑞老师请我们家去了。本想让他表扬我几句。哪知道,他却说:“你得奖固然多,但是你没有抓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你不觉得你得的这些奖都有点俗套吗?什么吹泡泡、捡垃圾,也能得奖,这都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就跟图解、刷标语没什么两样。

摄影是什么?摄影是独立反映一种思想,你把你内心深处对社会的感悟拿出来让别人看看,能不能跟你形成共识。你的这些片子都太平了,送你一句话——凡是甜甜美美的,都是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给你几本书回去看看”。他给我拿了几本书,还介绍了作者是哪个国家的,拍摄的题材是想告诉读者什么……

我把他说的这番话,听到心里去了。之后,我跑到国子监里的图书馆,办了图书证,每个周末都去读书,看着看着我就看到社会上关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儿童了。

他山之石

解海龙:提出问题,让大家关注这个问题。

再后来出现两个人对我触动也很大。一个是徐勇,也是“广角”的会员,他推出了一系列胡同的片子。另一个人就是记录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汪强,是当地的一个摄影爱好者。

他拿着一摞照片到北京来找我,我当时在文化馆。他说早就知道您,经常看见您的作品,说我有一堆片子让您给看看,指导指导。

我说我也不太懂,但像你这片子哪张都发表不了,画面不美,影调也不讲究,片子是给人看的,你得尊重作品,尊重自己。

他说我的作品就是记录我们小岗村的,我从70年代就拍,拍了十年了,拍了村民要饭的,拍了大包干、按手印等等。

我一听兴趣就来了,我说你这事大了,我们给你办展览。


1978年底,小岗村生产队农民偷偷开“黑会”,实行了农业生产大包干,口号为“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由此拉开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序幕。摄影/ 汪强

1980年春,在外逃荒的凤阳县小溪流河农民在火车站乘车返乡参加农业生产。摄影/ 汪强
他问多少钱呢?我说我不要你钱,而且我再跟我们摄影组的两个同事说一下,叫他们一块帮着你。

我们三个人,崔新华负责编前言,发请柬,张左洗照片,放大,布展,我负责联络,邀请嘉宾来看,搞外联。

汪强听了特别兴奋,回家买了三个墨镜作为礼品,他说他们那儿出墨镜,也没别的,留个纪念。

我们一起就把这展览给布置起来了,没想到开幕那天,万里来了,温家宝来了,还有扶贫办的项南也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万里当过安徽省委书记,在安徽凤阳推行大包干的路子,逐渐过渡到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还不敢在全国铺开,得先试点。而这个叫汪强的小伙子一直在记录小岗村的变化。

后来汪强就出名了,在北京办了大型展览,数十家全国大报刊发,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民日报》发了整版。

这件事,一下子给我启发了,不是说你跑完全国就是摄影家了。不是一定要上西藏、上新疆……比如汪强他就是坚持十年扎根小岗村,挨家挨户进去,把各个历史阶段拍下来,到后来那些要饭的全回来了,而且还办起了敬老院、托儿所、学校,小岗村成为农村改革的一个标杆。

原来摄影不一定要行万里路,但一定要读书,在自己熟悉、方便的那块地方同样能有收获。

我喜欢一句话,就是“十里之内必有大片”,所谓的大片就是你能找到你的关注点,然后去你力所能及的地方拍摄。

过去我喜欢的是艺术摄影,现在我喜欢纪实摄影,我所拍摄的每张照片都是替农家的孩子喊一声“我要上学”!

明确了方向,我就不奔着获奖去了,我拍一个孩子,他上学了,就等于我获奖了,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我的拍摄是神圣的。

也有人说,“土老破旧,老少边穷”不是主旋律。我说“我拍的都是孩子的眼睛,怎么就不是主旋律?虽然艰苦,但是他们渴望读书,这个精神是我追求的”。

我在日记本里写上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有了这份心,我要做的事,我认为对,我就坚持。为了给自己打气,我把专题名改为“托起明天的太阳”。

捕捉“大眼睛”

王苗:这张照片大家都知道,这是“大眼睛”苏明娟,家喻户晓的。

解海龙:我拍这张照片的那个早上,看见乡间的小路上走着五个孩子,我就跟着,想看看他们离学校有多远。

我跟在后边先拍了他们的背影,到了教室,当这孩子一抬头,突然间看见我的镜头对着她的时候,她一愣,出现那种惊恐状。实际上我就要这种感觉,我们都知道摄影一定要客观记录,尽量不让被拍者发现,这样拍的才真实自然。

我有意识让照片里人物的眼神和读者的眼神形成对视,一双与亿万人心灵对话的大眼睛。她看着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觉得应该帮她。

假若你是一个艺人,你是一个企业家,你是一个名人,面对这双眼睛你是什么态度?后来好多名家给我写来观后感,像倪萍说:“我好像感觉她在质问我——阿姨,怎么您家的孩子生下来就能坐飞机,我们连饭都吃不上了呢?”所以倪萍立即就捐款了,还带动身边亲朋好友都献爱心。

还有《中国妇女报》的何东,他说:“有时候出去采访,偶尔受访单位也给点'车马费',有一天突然间看见大眼睛,就没敢再收。感觉小姑娘在质问——叔叔,你们当记者怎么还能够拿红包呢?”他就开始反思自己的那种心态和行为。

通过这些反馈,我才知道这双眼睛对人们有那么大的触动。

这张照片是用焦距80左右的镜头拍的。我本想再拍一张横构图的,结果快门摁不下去了,赶紧出来看相机,我说坏了,底片编号显示写着37,原来是最后一张拍下了“大眼睛”,还好让我抢着了。

本文转自《财经》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1#

解海龙的作品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2#

解海龙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89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90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