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民的音响梦 ——织梦GOTO号角扬声器 [复制链接]

141#

焊锡有很大的影响,非常的重要,只是想要完全回避,还是很困难的。
靠元器件引脚扭力来达到压紧的目的,暂时会有效果,扭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压力大幅度下降,再就是应力其实对声音的润泽和顺畅也是有影响的。

或许,尽可能的压紧,再快速以焊锡固定,然后再用合适的方式消除引脚和焊点的应力,才更加彻底。
玩音响,玩的就是电流和振动
网站:http://www.zaudio.cn/
微信公众号:sanyuenet
淘宝店:http://sanyue.taobao.com/
TOP
142#

“无焊锡”化的效果如此诱人!为什么还没有见一追随者随尾效仿并发表相关的报道?是不值得?还是太难了无法效仿?
dongboli 发表于 2016/12/30 14:50:21
懂摸机做机的人自然明白难度有多大,往严重说,自从人类掌握焊锡的使用后,世界上还没有一部无焊锡的功放!
TOP
143#

回复 141楼sanyue的帖子

                                                            再论焊锡的危害!


      

                 焊锡的渡电性比铁还差,是一种使用方便的焊接金属,但对音响肯定不是一种好材料。本人使用的德国重料古董隔离牛,2000瓦重达100多斤。据说是以前电台使用的。实际使用效果非常好,用在胆机后级,连低频的质感、量感、动态都有提升!但是它的接线端子是铁疙瘩,我已经尽量将线材放在一起接触到之后再扭紧,后来 心里不爽,特地去五金店买了工业用的相同大小的铜螺丝螺母  ,一个下午给全部换上,开声即时听出不同,声音更加润泽、纯净、细腻,毛刺更少!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考虑的触点不仅仅是传导那么简单,上面有任何的杂质都可能会导致出现失真!



                    这些天再接再厉陆续处理了音箱线和分频器的一些焊点,通过声音的记忆来对比,这次实验给我如下心得:          

  1,减少焊锡的使用,对独奏、或者奏鸣曲等小品音乐提升极大,其声音的正确、结像的稳定和恒定的大小,细节、微妙气息都是令人迷醉的。而相比重播大型交响曲的提升要少一些,可见交响曲的重播, 对声音架构的完整要求更高!      

2,对于信号传输部分的处理,对声音的影响最大,电源部分处理后跟信号传输部分大同小异,效果要比信号部分小一点。            

3,当处理到一定数量,声音在提升的同时,中高频会比中低频走得快,也就是说,如果不在其他方面加以辅助的话,声音的解析力会逐步增强,而低频质感越来越好,但量感会越来越少。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请发烧友们不要照本宣科,作同样的处理。至于本人,对低频量感的控制有数道金牌,难不倒本人!          

4,必须严肃考虑接触的问题,即使是焊接都有虚焊的问题,何况不用焊锡呢,说老实话,有些地方的处理,心里多少有点不实在!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6-12-30 16:08:03
TOP
144#


我们应该理清一个思路,机器内部的接线跟信号线和音箱线同等重要,应该同等对待!而且应该将所有线材包括焊点当成一个整体来思考!这样我们会明白得更加多。另外本人运用的线材绝大部分是单支天然植物纤维独立屏蔽!下面转一篇关于线材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大凡音响线材主要有导体材料和结构设计两大要素。
线材的导体涉及到三个要素:1、导体材质2、结晶状况3、截面形式。
先说导体材质,一般分为纯铜、纯银、含金、铜镀银等,喇叭线需要在瞬间承受几十安培大的电流的冲击,内阻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你手头有常温超导材料,那么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导体就可成事,如果没有,那么选择什么导体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笃信纯铜的有美国的XLO NBS Cardas等厂家,坚持纯银的有英国的Audio Note 日本的Kondo等,其中以日本的Kondo为甚,他们坚信30年自然老化(Ageamealend的纯银为最佳,所以他家的顶级产品都是采用在仓库里存放了30年以上的老银!采用合金的代表有美国的新时空(Tara Labs)荷兰的银彩(Siltech)卡玛(Khama)等。超时空采用的是在美国航天总署获得的专利的“和谐合金”据说性能超越8N纯铜。银彩卡玛使用的则是金银合金。以上各家都生产出了令人交口称赞的优质产品,也就是说导体材料虽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绝对的,关键还是要靠使用,设计的是否得当。值得注意是,早期常见的铜表层镀银的导体在当今的高级线材中几乎不见踪影了,其中缘由是因为银的电阻率极低,对音乐信号的传导速度快于铜,高频信号部分多会在导体表层流动,这样高低信号到达时间就不一致,从而产生严重的相位失真,线材导体表面如果需要镀层的话其内阻要大于线芯内阻才会有正面的效果,例如银镀金、银镀铜再镀金等等,这样会降低高频信号的传输速度,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这并不是一个最佳解决方案。
再说结晶状况,在结晶体方面,当然以单结晶为最好,但是单结晶型式的金属在使用过程中最不稳定的,受到局部应力(比如扭曲,弯折或者化学腐蚀时),会由于诸如“位错”之类的晶体缺陷的聚集而形成新的晶界,从而变成多晶,丧失掉单晶所特有的物理特性。现在流行的做法是进行极温冷冻处理,在极温下导体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有利于音频电流的传输。
最后是截面形式也很讲究,比例恰当的扁平方芯结构被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原因是在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扁平方芯的表面周长要大于圆心结构,根据“集肤效应”的理论,电流通过时就会有更广阔的流通空间,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圆心的中心部分易出现一个电流盲区,比例恰当的扁平方芯结构去没有,也就是说,扁平方芯结果能充分地利用导体的性能。
设计上又分为:1、导体编织手法的设计2、绝缘介质使用的设计3、导

线屏蔽方式的设计。这是线材中最复杂的部分,真是各家有各家的高

招。
先说编织手法,当今的高档线材中已经没有人再使用多股细线螺旋编制的手法了,因为音频电流通过导体时会有“集肤效应”,就是电流总是从导体的表层通过,那种细线螺旋编制的线材当电流从表层通过时侯,电流会从一条导体跨越到另一条导体上,从而产生“跨越失真”。解决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每根导体都给予绝缘,二是干脆用单支粗导体。卡达斯、超时空等厂家使用的是前者手法;银彩G7系列产品、NBS等厂家使用的是后者,但都取得了成功。“跨越失真”问题是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却产生了。首先是多股绝缘导体的粗细不同,信号通过的时间也不同,信号通过的时间也不一同,就产生了“相位失真”,再者绝缘后的导体编制缠绕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电感值和电容值,还有导体在音频电流通过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这些都令线材衰声的罪魁祸首。各大线材厂家的复杂编织方式和缠绕技巧,就是力图减少电感、电容值,避免“相位失真”,单支粗导体虽然少有上述问题,但导体过粗会使高频响应恶化,过细又难以承受喇叭线所有的大电流负荷,也是困难重重。对于震动,多数厂家是采用抑制的方法,如荷兰的银彩、卡玛等的高级系列线身两端都有避震环,银彩喇叭线还额外配送两枚重达1Kg的金属避震座。
再说绝缘,也分两派,一派认为绝缘越是彻底效果越好,聚丙烯、特氟龙、聚四氟乙烯等都是非常好的绝缘材料,于是就被大量的使用,更有甚者使用了绝缘效果更好的空气绝缘,真空绝缘,真是不做到极致不罢休。而另一派认为只有天然的植物纤维、生物纤维才是最好的材料,于是钟情于油浸纸质,油浸丝质的材料,像丹麦的赞臣(JENSEN)本文介绍的杜兰(Duelund)等,总的说来前一派做出的线材更注意音效,后一派更重视乐感。谁是谁非很难评说。
最后说屏蔽方式,也是花样繁多,各花各眼。多数厂家采用双重,甚至三重屏蔽方式,美国的NBS虽然导体部分只用到普通铜质,但是在屏蔽层上去使用了昂贵的纯银材料,更有极致者如美国的线圣(Audio Quest)第一线(Synergisuc Research)采用了主动有源屏蔽的手法,就是给屏蔽层通上直流电源但不形成回路,只是悬浮在屏蔽层上,以一个恒定的电场来实施屏蔽。线圣在线材上加装了一节电池,第一线添加了一个小型变压器,真可谓是做到"风雨不透”,他们解释是:只有最彻底的屏蔽,才能排除干扰,保证信号电流在导体内的正确传输. 而丹麦的雅图(Argento)线材干脆不用屏蔽!因为在他们看来,屏蔽的作用是阻挡外部的电池干扰,但是他也有负作用, 就是把导体在电流通过时产生的电磁感应也封闭在里面了. 线材内部的电磁场同样会对信号传输产生破坏作用, 不施加屏蔽还可以提升反应速度, 减少相位飘移, 所以除非用户的听音环境中存在强烈的电磁干扰, 否则给线材施加屏蔽是?貌怀ナУ?. 这不仅令我想起了近几年名声鹊起的瑞士攻放品牌darTZeel, 在该厂NHB-108后级的说明书中,对其使用玻璃上盖? 对磁场来说玻璃是完全透明的, 这样就可避免出现由于使用金属上盖所形成的机壳固有磁性回路(inherent magneirc loop), 从而降低机箱内的电池污染.

真是各说各的理,简直让人看不懂了.

设计制作一条质地优良的线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要十全十美真是难上加难. 线材卖得贵也有他一定的道理. 每一家的线材都有他自家的特色, 有些注重音效,有些注重乐感, 所以适合自家系统的, 合乎自家口味的线材才是最好的. 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6-12-30 16:34:14
TOP
145#

这几天开始运用和加工绝缘螺丝来代替焊点,进一步处理功放内部的焊点!从一开始的瞎搞乱搞,到现在寻找和发明工具来支持自己理念的实现,正式进入尝试系统化的阶段!而且一下子昏天黑地的处理了10个以上焊点,再抬头直有恍如隔世之觉!而这时的声音也给我极大的震撼。接下来将会不断地一边处理一边聆听,思考和总结出至真至纯重播美学的声音特点,这应该是一个跨年度的任务了。现在先暂时讲讲这两天听音乐的感觉!


   1,好久没有听过流行音乐,一开声,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最初听胆机的感觉,那种轻盈、通透、舒畅的迷人声音。才深深体会到一点:现在音响的声音比起以前真的难听很多很多,胆机也没有多少胆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器材退步,而是我们周围的辐射太多,新生的各种电器对电的污染太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回点以前胆机的感觉,真让我感慨万千!、


2,CD也是有底噪的,特别是早期录音的古典CD,沙沙底噪还比较大。一些优秀的录音,就是靠这份底噪营造出录音时空间和漆黑背景,只不过很多系统播放不出来而已!可见本人现在系统的解析力有多高。


3,声音的质感得到极大的还原,大音量下,绝大部分音乐没有半点压力,极少刺激性。声音还没进耳朵就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声音一样,这种感觉的确很奇妙,文字是很难描述得出来的,也说明声音的速度极快,快到不见踪影!由此可见,声音的粗硬、劣化、尖叫等等,很大程度上就是焊锡造成的。




暂时先写这些了。
TOP
146#

沙发
TOP
147#



有谁知道这玩意儿吗?亚克力螺丝,有什么用?呵呵自己想一下吧!





TOP
148#


有了亚克力螺丝的帮助,处理焊点犹如虎添翼,这两天一大早起来就折腾,弄得昏天黑地的,发烧可千万别像我一样,太辛苦啦!

至真至纯重播美学的声音特点:


   1,好久没有听过流行音乐,一开声,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最初听胆机的感觉,那种轻盈、通透、舒畅的迷人声音。才深深体会到一点:现在音响的声音比起以前真的难听很多很多,胆机也没有多少胆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器材退步,而是我们周围的辐射太多,新生的各种电器对电的污染太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回点以前胆机的感觉,真让我感慨万千!、


2,CD也是有底噪的,特别是早期录音的古典CD,沙沙底噪还比较大。一些优秀的录音,就是靠这份底噪营造出录音时空间和漆黑背景,只不过很多系统播放不出来而已!可见本人现在系统的解析力有多高。


3,声音的质感得到极大的还原,大音量下,绝大部分音乐没有半点压力,极少刺激性。声音还没进耳朵就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声音一样,这种感觉的确很奇妙,文字是很难描述得出来的,也说明声音的速度极快,快到不见踪影!由此可见,声音的粗硬、劣化、尖叫等等,很大程度上就是焊锡造成的。


第三点应该值得大书特书的。这一点其实就是声音极滑,也可以说极化,不但中高频“化”,连低频都“化”,即使低频量感极多的音乐,也绝对不会有一丝闷的感觉,这就是声音“化”的好处!打个比方,就像30年的老普洱一样。不过同时我也怀疑,由于电流、信号的畅通无阻,更加进一步地还原了CD机本身的风格和胆机的个性!这是我此料未及的。
TOP
149#

4,深情、深情、深情!

听很多的音乐,都具有丰富而且强烈的情感,以前平白无情的唱片,现在听起来都是无限深情的。特别是那些钢琴独奏,其情感可以牵着你走,要是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5,听某些独奏音乐,带有鲜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立体感跟以前理解的有点不一样。这种是乐器离背墙大约30公分在前面结像,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前后的空间感出来,很有意思。不过这点还不是很稳定,得慢慢摸索。这点之前有很模糊的感觉,在今天再次处理了数个焊点后,开始明确了一些,继续努力吧!
TOP
150#

也许压接加 焊接 更好吧。不妨试试。
TOP
151#

也许压接加 焊接 更好吧。不妨试试。
青竹戴雨 发表于 2017/1/8 18:49:11
以前的搭棚胆机佷多是扭紧再焊接,我试过了,只要有锡,都不好!
TOP
152#

再从听音体会与理论角度来谈一下焊锡的危害:

1,中高频的信号一般走线材的表面,所以哪怕压紧焊接,还是有信号从焊锡表面经过!经过处理后实际试听,声音更加纯净、真实的细节更加丰富(不是那种重叠音的假细节)!

2,焊锡对零件、线材造成污染,焊锡等于是污染物,再好的线材用上焊锡,等于是一锅好汤放进了几个臭蘑菇!实际听感为声音的质感得到极大的还原,一些极高潮的段落,以前会飚的,处理后声音不飚了。


3,跨越性失真,信号或者电流由一条线跨越到焊锡再跨越到另一条线,每一次跨越就会失真一点!造成音乐表情的丢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起来没有很冷淡没有情感!


4,不同的物料渡电性能不一样,造成信号到达时长不一样,可能会令声音流于表面会,造成音乐意境的丢失,实际听感:处理过后重播很多音乐的意境都极佳(这点忘记说了,得加上去),音乐的意境是非常微妙的东西,也是最困难的。这点的思考还没有很深刻,缓一下!
TOP
153#

到今天为止,除了牛牛、胆管等少数几个焊点外,其他的焊点几乎完全处理了,假如没有灵感发现或者发明新的工具,焊点的处理就快收尾了。



在这里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自从一听“无焊锡”后,不听人间糟粕音!当然,我并不是说我的声音是最好的,开玩笑,离得很远,不见吾还在上下而求索!我只是从声音的质感来讲,这种至真至纯的声音质感,很难从音响系统中领略得到,特别是“化”的感觉,这种感觉一对比其他的音响或多或少都有一股俗气!另外,还是那句话,越高班的器材素质越高、失真越少,低级别的器材想要靠近它们还是很困难的。


这种脏活、累活,厂家不愿意做,发烧友不会做,还是我来试一试吧。
TOP
154#

收尾功夫做足,即将接回黑胶试听,一来检验劳动成果,二来等黑胶的声音稳定下来,还要迎娶重量级器材架的到来,看看提升的情况!


黑胶的试听将会全面丰富至真至纯的重播美学,听感很快会出炉!这帖子写到这里,回帖的人很少,但追帖的人还真不少,你们这帮只看不顶的家伙
TOP
155#

无动手能力的观摩派学习中
TOP
156#

无动手能力的观摩派学习中
小因子 发表于 2017/1/11 9:59:46

呵呵,我负责写,兄弟们负责看就行啦!以前也玩得很疯狂,可是过去就过去了,什么都没有留下,现在觉得通过论坛记录一下玩的过程也蛮好。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1-11 14:25:56
TOP
157#


       终于还是忍不住接上黑胶来听!咱们就分开一张一张黑胶来说吧!

      CD是边处理边听,看着它一步步改善的,而黑胶系统是很久很久没有听了,已经走得很远,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说真的我也挺好奇!开声当然用之前听得最熟悉的爆棚碟 索尔蒂 指挥的《俄罗斯旋律》,针一落下已经听隐隐约约听出区别,再坐回皇帝位求证,现在的听感跟之前的可以说已经是变了一个世界,立即呈现出一个高度的平衡感,让我也有点奇怪,我以为还得微调一下呢。声音细致滋润,全频段都有润泽感,连低频都感觉润、滑!听《荒山之夜》其音场更加整齐、中低的爆炸力、低频的权威感都有改善,对比以前低频有点拖尾,中低频的爆炸力也少一点。但是除了细节丰富之外,又不会多什么出来,高频还是差不多高、低频下潜也是如此,音场深了些,但是宽度也没有什么变化,要说宽度还是有一点点不同的,在极度爆棚的段落,左右音场更加开阔了一些,一般乐段是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准确来讲:如同老瓶装新酒!是一种质的变化!这不能不让我感到有点失望。我之前还希望能够使素质更高,两端延伸更好、音场更宽广。这些愿望都没有达成!应该是这对喇叭、这套系统的素质潜力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不换器材、不升级的情况下,能够改变的也就是质地了。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1-11 15:47:37
TOP
158#

     这时候怎么能不听莲达的仙碟呢!她的这张碟子在我们办音展时大放异彩,钻石高音陶瓷单元的播放下,仙气阵阵,让西安的发烧友说:“播放JAZZ音乐都有仙气,那没办法啦!”呵呵,他不知道,这张唱片的录音本来就仙气得很,当然也得准确重播才行!


一开声,老天,真是仙到骨头里了。A面第四首的弦乐队录音,跟那些古典弦乐奏鸣曲的名盘不相上下了,这么说啊是因为,有一次听FM推泰斗老二(熟悉的人都知道我说的是谁的系统),其伴奏的弦乐实在靓到想骂人杀千刀的!现在竟然有那时候听的几分感觉了,声音非常精致,可以用洁净精微的形容,而且是一种具有轻松听感的超高解析力!第四首中段的萨克斯风,具有美妙的形体,而且吹完一段后,还残留的隆隆的气流声!以前从来没有留意到这种细节,有这张碟子的朋友,可以细细体会一下,这是为数不多的实打实的解析力,是可以参照对比的,不像其他听感是主观的感觉,想怎么说都可以!而人声方面在适当的音量下更加温润、人性,再大声就不行了,大声后号角的特性就出来啦,呵呵,明白的人都知道!这就是低级系统和高级系统的区别,高级系统在更大的音量下控制得也极佳。我的系统已经往大音量的控制走了很多步,但还是不能比!可是伴奏的弦乐唯有在大音量下,才能尽显光泽和细节,矛盾吧!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1-11 17:24:05
TOP
159#


      最近超级喜欢听西蒙组合,他们的音乐非常温柔抒情,又不是那种滥情、恶俗的套路。这张TAS上榜的专辑,要是美国头版的话得3000多块,算是民谣黑胶里面很贵的货色了,头版我伤不起,收张日本版来听。但是他们相对早期的专辑在大喇叭播放出来老觉得松垮垮的,声音又薄,信息量还很少,根本填不满整个空间。这次试听,一改我对他们专辑的印象,声音紧凑、一点不薄,当然也不会厚声,是刚刚好那种。信息量不会太多,但又填得满空间,真是奇怪!






无敌民谣二人组Simon & Garfunkel1968年的一张经典专辑,同时占据当年英美专辑排行榜的首位,专辑中的"A Hazy Shade Of Winter", "At the Zoo", "Fakin' It" 和 "Mrs. Robinson"都是打榜歌曲,Mrs. Robinson实在有名透顶,除了因为它是年度冠军单曲之外,在电影《毕业生》中出现,让这首歌越发家喻户晓。



这张专辑中,两位牛人的合作真是天衣无缝,我个人觉得那首Save the Life of My Child也很不错,总之这张专辑对于民谣爱好者来说是不应当错过的。



本专辑在滚石杂志评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233位。




关于Simon & Garfunkel:


(以下引用floatice朋友在http://lib.VeryCD.com/2006/06/04/0000105529.html的介绍)



让我们来重温Simon & Garfunkel 的经典老歌,Simon & Garfunkel可以说是上世纪最出色的二重唱组,Simon 清澈嘹亮的嗓音加上Garfunkel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和声把二重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Simon 和 Garfunkel 都出生于1941年,他们在纽约的皇后区一起长大。15岁时就建立了"Tom & Jerry"乐队(不是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个类似于"艾弗利兄弟的"的演唱组,推出了一首热门歌曲《嘿,女生》(Hi,Schoolgirl),并出现在美国野外音乐台的节目中。Simon & Garfunkel早期的作品都是由Columbia公司录制的,但最初并不引人注意。后来制作人Tom Wilson把他们的那首《寂静之声》加上了摇滚背景,才成为了一首打榜歌曲。随后Simon 又开始了同Garfunkel的合作,还举行了巡回演出,开创了他俩随后5年的合作生涯。



在录音方面,Simon & Garfunkel颇花费了一些时间才找到了把歌曲和演唱完美相配的乐器模式。1970年Simon & Garfunkel迎来了他们生活中最辉煌的时候。专辑《忧愁河上的桥》以及同名单曲均成为排行榜冠军。歌中唱到: "当你感到疲倦和自卑,当你眼中有泪,我将为你试去,我站在你的一边,当世事不顺,当找不到朋友的时候,我将用我的身躯为你架设一座急流上的桥……"。任何处于孤独无助中的心灵,听到这样亲切感人的歌词,在耳边先低吟、后高唱,仿佛就在此刻遇到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因而为之动容。难怪这首配器简单,节奏缓慢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在排行榜上停留了三十个月的时间,创下了一个几乎无人能够企及的记录。还有一首始终贯穿影片的插曲Scarborough Fair,也同样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歌就像一部印象派的风景画,如果你闭上眼睛做一次深呼吸,一定还能闻到空气中夹杂着各种香草的气息。 Scarborough Fair是一首取材于民间题材的歌,他运用的是苏格兰曲调,而另一首If I Could,采用的则是南美印第安曲调,但两首歌听上去又都是那么的完美绝伦。



Simon & Garfunkel最擅长的就是在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里搜集素材。因为他们能唱出平凡的人疾苦,能把艰难的生活融化为串串的音符,道出人们的心声,所以深受歌迷的喜爱。民谣的最大魅力也就在于它的真挚和纯朴。那娓娓道来叙事般的歌词和优美的吉他伴奏,伴随着简单悠扬的旋律诉说着爱情的忧伤,孤寂的落寞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又都是民谣最好的主题。在动荡的60年代Simon & Garfunkel还唱出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在歌词中融入了和平、自由和爱的主题。许多作品里都充塞着一些与60年代相称的谈论反战、反专制、呼唤自由之歌,这些使他们民谣歌曲的主题更加多元化。



另外一张专辑《星期三早晨3点》也是纯正的民谣风格,这张专辑在Billboard专辑排行榜的榜首位置上停留了整整6周。其优美的和声,流畅的旋律,美妙的民谣吉他弹奏,无一不使人陶醉。这张专辑好像成为了他们命运的转折点,在推出后不久, Simon & Garfunkel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在一些小型的俱乐部演出,而是有了安排紧凑的巡演计划,不但在美国的各个州举办大型的巡演活动,而且足迹也遍及英伦三岛。



但是,很快巨大的成功使他们很难再有新的突破。Garfunkel似乎很满足于那几张分量不重但制作精良的唱片。Simon 在他以后的个人生涯中表现出了他在音乐上的创新和实验,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1984年开始Simon 到了南非的黑人区居住,同那里的黑人音乐家合作,录制出了《雅园》Grace Land。这是一张非常纯粹的非洲音乐专辑,同他过去的民谣、布鲁斯以及节奏布鲁斯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90年他录制了一张巴西风格的音乐专辑。97 年他又推出了另一张充满世界音乐风格的唱片。Simon后期的行为;实际上是把美国民谣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歌传统广为沟通。从《雅园》开始,因为逾越了传统的西方民谣旋律,乍听之下好像变得不好听了,实际上Simon的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精细、更考究、更追求完美。他非常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准确性,甚至到最不起眼的一处拨弦。



虽说Paul Simon在乐坛的地位远远高出Art Garfunkel,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完全埋没Garfunkel的功劳。作为杰出的民谣歌手和民谣二重唱组Simon & Garfunkel在音乐史上成就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们的歌深深地影响着那一个年代的青年学生朋友,伴随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渐渐成熟起来。也许他们就是上世纪最出色的二重唱组合--永远的Simon & Garfunkel。

TOP
160#

      再一次听我心目中的碟神,说实在话,这张碟我连听的欲望都差不多没有了,因为在本人的系统中从来没有播放德满意过,不要说满意,连合格都没有!
      小提琴细节丰富了很多,但是还是显得有点笨拙,没有那种一根银线般极细腻、极富光泽的听感。乐队形体的编织感也达不到要求!本人的系统无数次提升,每一次都要听听这张碟,可是每一次都失望,可能是这对号角喇叭特别不合适播放DGG中后期的录音,连我以前的书架箱都不如,问题是播放其他的DGG也还不错啊!奇怪!可能是因为我曾经听过太完美的重播,心目中一直念念不忘,已经神化了当时的听感?不知道,希望重量级器材架的到来播放这张碟会出现真正的提升!


附早年的介绍贴:呵呵


相信没有发烧友会不知道这张黑胶唱片,太常见了,常见到我说出来都觉得有点害羞,有点脸红,心跳加速象当年见到喜欢的姑娘那般。。。。。。咳、咳,不好意思、说歪了。这张黑胶我不但把它列入榜内,而且还把它放在第一位。可见它有多么靓声!但是我敢肯定百分之九十九的系统播放这张唱片都只能够说不错,绝对去不到很靓的程度。

      本人听过播放这张唱片播得最好的系统 JR唱盘的老二+柏林之声唱放+M10前级+神殿211推JBl66000,我座皇帝位,落针还没有10秒,我“顶”一声!这样一张平过塘泥的垃圾竟然靓到成咁!211这个管以还原现场音乐气氛著称,一整个乐队纤毫毕现地呈现再喇叭后面,比例、形体不大不小、·刚刚好,而且更是有前有后。独奏就不要说了,连乐团的每一把琴、每一个乐器都分离得清清楚楚,不飘、不走、(这点可能有些贵价系统在状态时可以做到)最死的是几乎每一把琴的声音都是那么有光泽而又不过亮,几乎每一把琴、每一件乐器的情感都展现出来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讲,你都是在吹音响啧,那里是在说碟啊。我不是这么想的,要是唱片本身没有这种潜力,任你再贵再好的音响也是白搭,不是吗?而这张黑胶真的有这样的潜力,而且可能潜力是无限的,你的系统越在状态,这张唱片就越好听。可能又有人有意见“这不是废话吗!”音响越好,播放什么唱片都会越好听的啦。其实,不一定的。好比如几千元一套的阿卡多罗西尼弦乐奏鸣曲,这种发烧唱片,其实是后期加的味精,骗骗初哥可以,为何这么说,原因是你在万把元的系统里听这套唱片声音就很好,在几百万的音箱听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这样的唱片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垃圾,而且是贵价的垃圾。正所谓,粪坑里的“劳士”,又贵又臭!本人曾经出过几套,到最后那套连听的欲望都没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