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星外星古典碟荐 | ​「告别」刻骨铭心的「热情」岁月
2023年12月29日
0
.. .. .. .. ..

非常发烧网HiFi168  发表于广东

 

 

“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一生中总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他引入了自由奏鸣曲的形式,将乐章之间的过渡变得更加流畅。

 

贝多芬结合自身崎岖坎坷、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通过其独特的、高超的情感表达能力,让这些奏鸣曲具备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表现。

 

钢琴家傅聪关门弟子·孔嘉宁

贝多芬奏鸣曲系列第四弹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IV—“热情”&“告别”》

 实体CD 

现已同步上市

 

孔嘉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IV——“热情”&“告别”

 

演奏家:孔嘉宁

钢琴:施坦威D型三角钢琴

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母带工程师:孙立驰

录音地点:九紫天诚录音棚

摄影:孙立驰

 

孔嘉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IV——“热情”&“告别”》

该专辑收录了贝多芬于1804年至1809年创作的《F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以及《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专辑名称则取自贝多芬亲自为第二十三号和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的提名——“热情”&“告别”。

 

《F大调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有“音的游戏”之称,大量使用的复调手法展示着贝多芬无与伦比的作曲天赋,而在《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以及《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中,则体现出他独特的、高超的情感表达能力。

 

INTRODUCUTIONS


孔嘉宁

上下滑动查看

旅英青年钢琴家,著名钢琴家傅聪关门弟子,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唯一亚洲籍教授。

孔嘉宁先后师从星海音乐学院著名教育家伍正文、麦美生、黄天东教授,在校期间多次参加独奏和重奏演出;2004年再次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世界最顶尖的音乐学府——伦敦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在校期间荣获该学院所有奖项,并被授予音乐学士和音乐硕士学位;2011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学院授予博士学位(艺术家最高文凭),同时当选为皇家音乐学院米尔斯·威廉青年院士。

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孔嘉宁追随著名俄裔钢琴大师Dmitri Alexeev学习,并有幸受到Maria Tipo、Dmitri Bashkirov等大师指导;自2009年以来,他还拜在旅居伦敦的传奇中国钢琴大师傅聪先生门下,成为大师最后一名弟子

他在国际赛场上取得过一系列奖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曾四次在高规格的国际音乐比赛世界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的成员比赛上进入决赛并获奖。

他于2011年度起正式在母校普赛尔音乐学校任教,同时还任教于皇家音乐学院预科部和在大学部担任助理教授,成为Alexeev教授的助教。2018年孔嘉宁晋升为正教授,是英皇钢琴系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亚洲籍教授。

 

 

 

孙立驰

音乐科技专业博士,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现任中国国家大剧院音频主管

对音乐及音频技术深度热爱,拥有多项专业认证;留英期间于各音乐厅、录音棚、教堂等场所为各类音乐题材从事制作人、录音、混音、母带等工作,以及一些影视后期混音工作。

 

F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奏鸣曲

 

高度凝练的F大调奏鸣曲Op.54(第22号)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有海顿风格的作品。海顿常常以显著的热情贯彻双乐章奏鸣曲的形式,他通常将整个作品的主要分量放在第一乐章上,并将奏鸣曲和变奏形式糅合在一起。但贝多芬的奏鸣曲Op.54则是较为均匀地分配重量。

Op.54的开场乐章并置了两个强烈对立的想法:一个优雅的小步舞曲式的主题,和一个较强势的双八度音阶托卡塔风格的第二主题。这两个素材交替递进,在一系列发展模进后,托卡塔的节奏慢慢融入了小步舞曲的宁静之中,并在悠远安详中结束。

终曲乐章的形式同样具有原创性——一个由两部分组成的发明,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式展开。这个奏鸣曲形式的第一阶段被压缩到仅有二十小节的空间,并且以一种无穷动的方式完成整个乐章的发展和收尾。

 

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

在钢琴奏鸣曲Op.106《锤子键琴》被写出之前,《热情》一直是贝多芬最喜欢的钢琴奏鸣曲。该作第一乐章中第五交响曲那著名的“命运”动机无处不在,与第二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主题具有贝多芬式的美妙温暖和广阔。开头的平行八度简单而奇怪,这是一种似乎处于某种边缘的音乐,不稳定但充满可能性。

有趣的是,这是第一首贝多芬没有反复呈示部的奏鸣曲首乐章快板,他将降a小调转变为远离主音的E大调,这个创举极好地揭示了作曲家的戏剧化意识。与《华尔斯坦》一样,乐章尾声被延长并重现了该乐章的重要主题。尽管内含所有元素都以巧妙非凡的方式以动机与和弦来构建一个大型结构,但该乐章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从第一个暗示时刻一直到延伸结束的那种几乎不可阻挡的进步感。

相比之下,第二乐章是静谧的,但贝多芬并没有采用很慢的速度,而是在一个相对流动的行进中,以一个极其简单的主题为基础提供了一系列变奏。在音符时值减半三次之后音乐回归主题,而后突然打断这种安宁的是一个减七和弦的砰然出现,也引出了他键盘创作中最伟大的乐章之一——最后的快板乐章。

 

贝多芬将慢乐章和终乐章联结在一起,这清楚地表明,他越来越多地将奏鸣曲中一些乐章视为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二乐章的简单令人惊讶,但它在一个内在相互联系但本质上变化的三乐章形式下发挥着关键的结构作用。

终乐章由一系列小动机组成,就像Op.54的第二乐章一样,这是以几乎恒定的十六分音符流传递的。它既有奏鸣曲的形式,又有回旋曲的风格。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雄辩和戏剧性的背景下实现的,音乐推动着强烈而具有活力的、不可回头的巨大冲击力撞击最后的f小调。

 

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告别》

Op.81a拥有贝多芬亲自题写的标题“告别”。1809年4月,法军正逼近维也纳,迫使贵族们逃离,其中包括鲁道夫大公——他是皇帝的兄弟,也是贝多芬最亲密的朋友之一。预见与朋友分开的情景,即使是暂时的,也让贝多芬感到非常痛苦。他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并在手稿上写下了“告别/1809年5月4日/尊敬的鲁道夫大公殿下离去”。

八天后,维也纳落入了法国人的手中。那是著名的夜晚:贝多芬躲在他兄弟的地窖里,用枕头盖住自己,以保护他已经受损的耳朵。几个月来他什么都写不出,直到9月,才开始写作第二和第三乐章的部分内容,描绘鲁道夫大公的缺席和他对回归的期盼。

这也许是唯一一首跟历史事件挂钩的贝多芬作品,但是正如他本人对田园交响曲的解读那样,音乐作品更多的是抒发人的精神情感,而不是描绘事件本身;他甚至把某些情感提炼出来,把它们升华并变成了一种象征。

第一乐章开头像圆号的三音动机,贝多芬用德语在音符下面写下了“告—别”(le-be-wohl,对应开头三个双音和弦),而这个动机后来贯穿于整个乐章,挥之不去,萦绕于心。

 

1804年至1809年间,贝多芬作出了象征着他音乐风格成熟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而在该时期他所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F大调第二十二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以及《降E大调第二十六号钢琴奏鸣曲》,更加体现着他对于自己风格的熟练运用。

 

彼时的贝多芬虽然听力出现了问题,但他的音乐变得更大胆、更有力量、更具创新性。那些在纷争岁月中的情感迸发,化作骨血融入贝多芬的作品,为后人描绘辉煌篇章。

孔嘉宁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IV——“热情”&“告别”》

CD

扫码珍藏

 


 

编辑:管理员1
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