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哲学、美学】永远的布列松:用审美赋予世界意义 [复制链接]

1#

2021-11-03 13:40:32北京日报客户端

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时间今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

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中,李泽厚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

李泽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其代表作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

听闻李泽厚去世的消息,网友们纷纷发文表示哀悼,“学生**读过他不少书,他的《美的历程》曾让我手不释卷,培养了我对华夏文化和美学的基本认知。”有网友写道。



分享 转发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

李泽厚著名美学作品《美的历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纪念|童世骏谈李泽厚:我们这代学者成长过程中,他非常重要

澎湃新闻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是在上大学期间,也就是二十出头的时候读到李泽厚作品,“那时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读来真有石破天惊的感觉。论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现代哲学研究状况的了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介绍,他代表了最高的水平。也是他的著述,启发我们去思考一些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的大问题。对我们这一代学人来说,他是楷模,不仅带来了学术思想的影响,还有学术志向和精神的影响。”

因为工作的缘故,后来童世骏和李泽厚有了更直接的接触。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两年一评的文史哲类学术成果奖项“思勉原创奖”。第一届评选时,童世骏特去李泽厚家里拜访,希望说服李泽厚同意参选。“评选本身非常严格。我没想到第一届评选的时候,他少了一票。”童世骏说,“后来我再次拜访他,老人家就笑,不以为意,让我松了一大口气。到了第二届,他凭借《哲学纲要》获得了这个奖。在我看来,真是实至名归的。”

而在李泽厚家里,除了谈工作,两人也谈学术,后来有一部分对谈内容被整理成文。童世骏说,“我代表《哲学分析》杂志去问他可否发表,他也同意了,让我非常感激。作为他的读者,我在自己的文章里也经常谈起他的一些观点,比如道德和伦理的关系、一和多的关系、体和用的关系,还有围绕现代性的一些讨论,我想他的观点是很值得学界关注的。”

“在我看来,他天分很高,一直自主地在做学问,还努力把对有世界意义的抽象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童世骏表示,“在我们这代学者的成长过程中,李泽厚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哲学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4#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去世 美学思想影响世界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据学者、李泽厚学生赵士林于社交平台发布消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1岁。

李泽厚代表作品有《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中国美学史》等。李泽厚以哲学家的宏观视为我国美学学科建构发挥了独特作用,他通过康德研究建立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以及美学思想,对我国哲学体系建构、美学学术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康德美学进行了补充,从而在世界哲学史上拥有崇高地位。

在不少高校中文系,以《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为代表的李泽厚著作,是中文系课堂甚至学校通识课的必读作品。

“青年导师”李泽厚 兼具学术思考和通识

在当代中国学界,李泽厚可以说是令人惊叹的存在。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泽厚的哲学、美学方面的著作和评论就已经为一代知识分子所着迷。和大部分潜心研究的学者不同的是,李泽厚的著作深入浅出,在保持考据、义理等学术要求的基础上,对辞章的斟酌也尤为得心应手。所以不仅吸引了思想家、学者阅读和关注,也有助于普通大众进行美学探索,例如《美学历程》一书,多是读者在大学本科甚至高中阶段接触到的。

所以在文化和学术界,李泽厚也被称为“青年导师”,他的许多作品为当代青年打开了通往美学、哲学的形而上的大门,甚至奠定了人生观念。

1930年,李泽厚出生在湖南宁乡。1950年到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毕业后,李泽厚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一场席卷学术文化界的美学大讨论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绵延10年之久,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这场讨论对对我国学术的历史贡献和价值是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场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崭露头角,提出了批判性的独特学术主张,一时无两。随后出版的《美学论集》和《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使他在中国学界重新获得显赫的声誉。

作为李泽厚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美的历程》在1988年就译成了英文,并在数十年中多次再版重印,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在世界美学范围内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而他的《美学四讲》《华夏美学》等美学著作,也在其后相继被翻译成外国语言。而李泽厚另一本代表性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因学术性太强、迟迟没有翻译到外国。2018年,其英文版终于在美国问世。李泽厚为英文版写了前言,称自己为“儒家马克思主义者”,其中也体现了他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补充康德美学学说的观点。

首位入选世界级权威文论选的中国学人

2015年10月,世界儒家文化研究联合会和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在夏威夷大学举办了《李泽厚与儒家哲学》的国际研讨会,这是西方学界首次为尚在世的中国哲学家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引起了轰动。李泽厚哲学思想在西方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更为人所称道的是,目前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母庸质疑的是,在当代文艺理论学术界,西方的文论思想、哲学代表人物无疑都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以《诺顿理论与批评选》为代表的世界级权威选集,几乎只收录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文论家就可以看出。2008年,李泽厚的作品成功被该权威选集收录,成为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此事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不少人认为,李泽厚的入选是中国文论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而更重要的是,李泽厚探讨的问题,是“美的概念”、“美的本质”等等艺术概念,这个问题也同样被西方众多思想家所关注,甚至是他们的核心理论问题。因此李泽厚“打败”一众西方学者,更显得其学术思想的难能可贵。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5#

中国美学方面的专门家,我记得还有一位:朱光潜
TOP
6#

中国美学方面的专门家,我记得还有一位:朱光潜
Robertwl 发表于 2021/11/3 16:13:24
对,还有宗白华等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

40年来一本书再版重印几十万册,李泽厚让我们读懂《美的历程》

青瞳视角

发布时间: 11-03  15:47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官方帐号

当代思想家李泽厚先生于当地时间11月3日在美国科罗拉多逝世,享年91岁。

李泽厚,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著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美学四讲》等。

现象级读物《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一书曾是1980年代的现象级读物。1981年,李泽厚十余万字的薄册《美的历程》一经出版,就掀起畅销热潮,在当时,几乎每个大学生“人手一册”,李泽厚也被当时的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2009年,《美的历程》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该书作为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被读者捧读。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提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

李泽厚认为,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在哲学家冯友兰看来,《美的历程》“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一本书让更多年轻读者读懂美

“**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李泽厚在《给孩子的美的历程》中如是写道。

为了给更多年轻读者过目不忘的美的教育,2016年《给孩子的美的历程》由活字文化推出,该书由《美的历程》删编而成,保留了适合孩子、也有必要让孩子阅读的内容,并配以109幅古代艺术品图片。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观点讲述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美”的发展历程,将“美”具体地呈现在孩子眼前,给予孩子美的教育和欣赏美的能力。

“《美的历程》是一本讲欣赏中国传统文艺的书,1981年出版的。”在序言中,李泽厚为孩子们写道,“本来,文学艺术就相当庞大、复杂、多样,中国传统又那么长久,要串起来,读下去、搞明白,就更麻烦、更费劲,也就更难得有兴趣了。”

尽管如此,李泽厚引用了《美学四讲》中的表述,讲述提升艺术美学的必要性,“艺术本来是在一定时空中的。它有**性、历史性,但恰恰又是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画幅上、电影中、诗词小说里,就是这种凝冻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艺术通过这种凝冻把它变而为体验众多人生的心理途径,直接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确证人类的生存和个人的存在。”李泽厚写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

感谢分享,正好借这个机会看看他的书。
TOP
9#

逝者安息:
TOP
10#

感谢分享,正好借这个机会看看他的书。
yuin01 发表于 2021/11/3 19:00:30
他有很多书,一般书店都有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哲学家陈嘉映缅怀李泽厚先生:几十年持续探索思考,他为当代学人树立卓越榜样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11月3日早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消息传来,缅怀声切。

封面新闻记者连线采访到国内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的学界友人陈嘉映。

2017年,陈嘉映在美国与李泽厚有一次会面,“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谈吐非常清晰、机智,思维敏捷。但我们当时谈美学、哲学的时间不多,主要是他想了解国内的一些情况。”

如今李泽厚先生去世消息传来,陈嘉映带着怀念的语气向记者讲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国内学术思想水平还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学者李泽厚横空出道,其《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表现出优异的学术思考和阐述水准,可以说是给包括我在内的50后、60后学者很大启发。”

缅怀李泽厚先生的声音非常多,不仅在于学术圈。对于这种“出圈”效应,陈嘉映说,李泽厚这种影响力在他的同代学者中,“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从2002年的《历史本体论》、2008年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2011年的《哲学纲要》、2016年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再扩充到2019年三卷本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和《存在论纲要》,通过不断的几次结集,李泽厚让自己的哲学体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总结,这是他步入耄耋之年所做的核心工作。

这也是让陈嘉映尤为感到敬佩的,“李泽厚先生晚年依然保持不俗的敏锐思考力,所作出的一些关于本体论的哲学思考,值得后辈学人继续探索。可以说,李泽厚进行哲学、美学探索思考的几十年,硕果累累,老而弥坚,树立了一个当代学人卓越榜样。”

李泽厚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中也有不少学术成就很大的哲学学者,比如赵汀阳先生。李泽厚的学术思想在自己的弟子那里又得到怎样的延续呢?陈嘉映说,“我认为主要是一种对思想的启发之功。像赵汀阳他们拥有自己研究重点和研究之路。”

读过《美的历程》的人都能感受到,跟很多其他学术专著不同,李泽厚用了一种文采飞扬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给青年读者很大的兴奋,得到很多效仿。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种写法不够学术严谨。对此,陈嘉映说,“自从上世界八十年代至今,学术写作的风格分化了很多,出现了更多的写法。严谨的论文格式现在比较常见,但不能由此否认李泽厚先生的这种写作路径。”

陈嘉映,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1952年在上海出生,6岁迂居北京,16岁插队内蒙。1977年考入北大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不久考上西方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导师熊伟的指点下,开始重点研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并着手翻译。陈嘉映翻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销售几十万册,至今仍是中国读者阅读海德格尔的重要书目。1984年赴美留学,1991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深度系统研读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除了翻译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还翻译过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2#

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嘉映: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3#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4#

朱光潜的一些书籍: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6#

朱光潜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摘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7#

朱光潜美学选读:“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在讨论艺术的创造与欣赏。在这一节中,我提议约略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我在开章明义时就着重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分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间所应有的距离,如果话说到这里为止,你也许误解我把艺术和人生看成漠不相关的两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狭窄。一般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人生”的小范围里去。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全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地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俗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影”,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他们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伪君子”则于这种“俗人”的资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的特点不仅见于道德上的虚伪,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谁知道风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几多行尸走肉?无论是“俗人”或是“伪君子”,他们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缺乏艺术家在创造时所应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说的,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只能作喜剧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剧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艺术的。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画也不肯苟且。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见艺术家的严肃了。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义。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全以它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著;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达。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算得恰到好处。
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斯宾诺莎、黑格尔、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还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份。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花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密罗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儿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朋友,在告别之前,我采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标语,在中国人告别习用语之下加上三个字奉赠:
“慢慢走,欣赏啊!”

光潜   
1932年夏,莱茵河畔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

图文并茂
TOP
19#

图文并茂
Robertwl 发表于 2021/11/4 14:44:18
兄台过奖。
学习美学,对生活、写作都有帮助。也可以提高欣赏文艺的水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0#

翁贝托.艾柯的一些美学书籍

翁贝托.艾柯是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对今天的欧洲,甚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他来过中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