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世界最著名录音师-威尔金森(Wilkinson) [复制链接]

1#

世界著名录音师有:卡尔肖,莱格,科林伍德,威尔金森等。当以威尔金森(Wilkinson)最为显赫!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认为最出类拔萃的一位录音师。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34:30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20/6/10 15:13:3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Wilkinson)之音:


    1. 所有的威尔金森录音都展现出一个极为宽阔的舞台。威尔金森录音时习惯把法国号摆到左后方,小号、伸缩号放在右后方,某些录音你甚至会觉得舞台太宽了,甚而超出聆听室的范围。

  2. 深度感十分惊人。在国家音乐厅是绝对不可能听到这么又深又雄伟的场面,有时我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很多录音拥有宽阔的音场,不过是平面的,而威尔金森却兼得两者之长。

  3. 有极佳的定位感与实体感。老一辈的发烧友闲话录音时常说Robert Fine 的细节(Detail),Lewis Layton的堂音(Ambience),威尔金森的实体感(Body)。

  4. 有非常大的空间感。不尽是整个录音地点的空间感与堂音非常清楚,就是乐器间的空气流动也一样历历在目。

  5. 有富丽堂皇的音色。弦乐听来都很有弹性,而且色彩瑰丽,铜管威力十足却仍保有适当的肉感。  

  6. 有惊人的动态比和最佳的平衡度。

TOP
3#

工作中的威尔金森。






1992年录制的普塞尔《狄朵与伊涅阿斯》现场。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38:25
TOP
4#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录制现场。







Decca录音现场(卡拉扬在指挥)。

    Wilkinson以當時的錄音技術,成功地捕捉了音樂的現場感,音響效果平衡。其錄音現場氣氛自然, 舞台深遠寬闊,樂團的分隔度和樂器質感都十分出色。

    然而,以現今的錄音工程和技術人員,並不難取得這個現場效果。那麼我們到底追求他的什么呢 ? 相信大家會同意他的弦樂錄音中帶有獨有的音色,非常高雅細緻。而當中的Rossini String Sonata, DECCA,便是一個好例子,那真是令人陶醉的音色。甚至在大型管弦樂錄音中,這種色彩也揮之不去。比如:他的Beethoven Symphony No. 9, Chesky


當然,音樂的內容及色彩是錄音本身的絕對因素。Wilkinson時代的樂團,指揮的技巧和藝術修養不容置疑。他們都注重音色的典雅高貴,而這方面尤以歐洲樂團特別明顯。我不敢定論是他的錄音秉成了Decca的傳統,還是他確立了Decca的風格,但他的錄音是獲得了廣泛讚賞,甚至到錄音科技百花齊放的今天,他的作品也毫無褪色。



    深入解读:


    世界上第一部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不过当时使用的录音材料是锡箔滚或蜡筒,无法大量生产或保存。而全世界第一张大规模的电气录音,应该是美国哥伦比亚于1925年3 月31日在纽约大都会歌刻院录制的千人合唱“救世主今夜降生”,从此由德国科学家艾米尔·柏林纳所发明的留声机系统开始一统天下,真正的录音工艺才算正式登场。

  在这几十年里,整个音响工业有几重大的转变,首先1949年Lp(Long Playing)出现了,而1958年LP的立体声化也成功上市,到1980年CD又如黑夜救星般的在众人期盼中亮相。硬件方面也从真空管变成晶体管及IC的天下,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奇特、高价器材也层出不穷。而录音技术由早期的光学式三十五厘米的胶卷录音,进步到利用计算机储存的数字录音;器材也由简单的Mixer 扩展成多轨的精密录音机,这当中所代表的科学进步不可谓不大。


    LP录音的黄金时期

  今天我们利用处理能力最高的D /A 转换器,失真极低的扩大机及喇叭系统来听音乐,却猛然发现那些非常迷人,几乎可以重现现场生感的录音竟然都二、三十年前的作品。令我困惑、怀念,也怀疑在只有简单的收音监听设备的年代里,他们是怎幺做到的﹖

  从1955年到1975年间我们称为LP的黄金时期,事实上这段时间也正是一些大师级指挥家最活跃,乐团达到最高峰,而伟大的录音相继出现的黄金年代!Mercury 以三支麦克风录音的Living Presence 出现于1955年,展现Robert Eberenz与C.R.Fine两位录音师不错的技艺;RCA 两支麦克风的Living Presence 体声录音早了一年,在1954年完成,也成就有一位传奇的Lewis Layton;而EMI 则有Christopher风光一时;Decca方面,威尔金森(KennethWilkinson)领军的录音小组在这段期间更为世人留下难以记数的瑰宝。


    永垂不朽的录音大师与Decca Tree录音

  单就音的技艺与贡献而论,威尔金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认为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作为一个音响发烧友,威尔金森所录制的大批天碟录音是值得一生搜寻的目标;而身为一位音乐爱好者,威尔金森更参与了无数大师的典演绎,其作品具有绝对的参考价值。威尔金森在50年代初期加入Decca 公司,不久便和Decca 的一位资深制作人Roy G.Wallace 创始了独特的Decca Tree录音方式。这种不可思议的麦克风擉设方式,是在指挥的稍后方,架设一支高约三公尺的T 型麦克风架(位置有点像三角形),然后在每一末端各挂一独立的无指向性麦克风,当时所采用的以Nenmann 的KM-53 及KM-56 为主(目前新的Decca Tree已经改用修改过的Nenmann M50S),而第一张利用Decca Tree方式的录音是1953年11月4 日在West Hampstead录音室为轻音乐录制的唱片。


    赖以举世闻名的秘密

  50年代末期London/Decca (FFSS Full Grequence Stereophpnic Sound)长时间播放(LP)唱片大获成功,最大的功臣应该就是当时已经成熟的Decca Tree录音,还有1957年Wallace 设计制造的九声道混音器。不过时Decca 的录音师还有Colin Moorfoot、GordonParry、James Lock、Jack Law、John Pellowe 等人,他们运用同样的器材,同样的方式进行录音,成绩却明显的不如威尔金森。原来威尔金森在Decca Tree之外,还特别擅长运用定点麦克风( Spot-Mikes ),通常是两支摆在木管乐器上方,作特别补位(Outriggers),另外两支则摆在定音鼓、小鼓或管弦乐后排的其它桨器上。这幺一来减低了Decca Tree中音域的过强,而且又加强了中间定位的精确度与清晰度。威尔金森出神入化又巧妙不露痕迹的摆设,正是他赖以举世闻名的秘密!


    举世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

  Decca 公司为了录制歌剧,专门制造了一部命名为Maspere 的混音器,因此Decca 的歌剧录音早在60年代便已脍炙人口。另外为了外出录音,又订制了一部Storm 64混音器,这可以使录音师们运用更多的麦克风,不管在任何地点,或者歌剧、大乐团的录音上,都可以有更灵活的安排。威尔金森在这些器材的使用上也有独特的心得,再加上他对音乐的领悟力和高超的耳力,终于造就了无双的威尔金森之音。(但是有一件令人大惑不解的,1962年起流行所谓的Phase 4 录音,这种音乐通俗、音效优异的Phase 4 唱片替Decca 公司创造了辉煌的销售记录,但是十几年的时间,为数五、六百张的唱片竟然看不到威尔金森的大名,为什么?)

973e2dcch78d20b00ee71&690.jpg (, 下载次数:0)

(2017/3/24 16:57:56 上传)

973e2dcch78d20b00ee71&690.jpg

973e2dcchb834814182f9&690.jpg (, 下载次数:0)

(2017/3/24 16:57:56 上传)

973e2dcchb834814182f9&690.jpg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57:56
TOP
5#

后辈竞相模仿学习
    Decca 在威尔金森主政时期,的确是录音史上的传奇年代,后进的工程师们无不以Wilkinson作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英国Chandos 公司Brian and Ralph Couzen父子干脆把威尔金森的Decca Tree照本宣科,移植到数字录音上,竟也博得不少人的好评。而替Decca 树立蒙特利尔之音的录音师John Dunkerley更是威尔金森的入室弟子。不过他们的录音和威尔金森相比,可以发现在音色、平衡度、舞台规模和自然生动的程度上仍然是输了一些。
    那么是不是威尔金森的录音全然无暇呢﹖当然不是!影响录音的主客观因子实在太多了,就算是同一个场地,不同的温度和湿度都会造成音色上的差异,甚至音场、定位的改变,所以当然有偶然的失手之作。不过即使是威尔金森最离谱的录音,恐怕都比大多数的泛泛之作要来得好!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42:02
TOP
6#

录音精品尽在其中
    无论是哪一个人都不可能饱览天下群书,也没有人可以对任何音乐都有深入的涉猎,因此我们整理威尔金森的录音后,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主要都集中在英国作曲家的曲目(这是指威尔金森为英国Lyrita进行的录音,可能是因为他利用空间时间出来兼差,为了不让老东家脸上挂不住,所以Lyrita一向都不标示录音师的名字),还有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贝多芬等作品,巴洛克音乐和剧方面就录的比较少。为了介绍威尔金森录音,我从开始翻箱倒柜,到把这些录音重听过一遍,足足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时间除了不断领受前辈大师精彩的演奏外,深深体会到好的录音除了可以重现音乐的精神,还可以把人类的智能与情操传神的记录上,对于后进的音乐迷与音响迷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由于LP在国内搜购不易,因此我只介绍已经翻制成CD的作品,但是时间上的错误遗漏在所难免:有的因为再版的关系CD编号不一定相同;有的CD上面并没有清础的标示,也不能想当然地认定就Wilkinson 的作品。纵然如此,整数量加起来还是很惊人。所以将威尔金森的录音分为Decca 与RCA、读者文摘两部份介绍,而且只能选择比较重要、精彩的加以说,也作为读者选购的参考。若有匡谬补遗,请不客气的提出。
TOP
7#

  《读者文摘》盒装唱片
    《读者文摘》大概是全世界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休闲读物;他们除了杂志本身的出版业务外,还发行各种精彩的套装丛书,六○年代起也打入音乐市场,干起唱片制作工作。时至今日,虽然因为市场因素,《读者文摘》关闭了音乐出版部门,但是教学录音的出版却一直没有停过。在那段歌舞升平、物质享受达到顶点的年代里,《读者文摘》以美国人好大喜功的心态制作了一套又一套的盒装唱片,想一举拿下古典与流行间的广大市场,例如Music of the World's Greatest Composers 、Treasury Of Great Music 、World's Greatest Piano Music、Everybody's Pop's Concert Favorites 、Chopin、Poet of the Piano 等,于是一方面有史利·布莱克的流行音乐演奏,一方面又有莱纳的布拉姆期与Leibowitz 的贝多芬;可惜当时《读者文摘》的行销策略并不成功,最后落得无疾而终。
TOP
8#

老宝贝相继出笼
    几年前美国Chesky兄弟慧眼独具地发现了这些宝贝,并具重新制成LP与CD,世俗凡人这才发现《读者文摘》无心插柳的在录音史上留下一批伟大的遗产。我们翻开目录会发现伦敦的各大乐团如皇家爱乐、伦敦新爱乐、伦敦节庆乐团(London Festival Orchestra)等都名列其上;而指挥的名单出来更是吓人;莱纳、巴比罗利、肯培、萨金特、多拉第、孟许、马利纳、海丁克、霍伦斯坦、Leibowitz...等,几乎本世纪后半叶所有的大指挥家都曾上场亮相。
    《读者文摘》本身并没有录音的班底,因此绝大多数的唱片都是委托制作人Charlew Gerhardt与RCA 公司来制作。而当时业务鼎盛、如日中天的RCA 恐怕是无心、也无力再抽调大批的人力与物力投入这项工作,于是录音的重大工程又转移到与RCA 有合作关系的英国Decca 公司;有人说制作人Charles Gerhardt一辈子如果只做对一件事的话,那就是和威尔金森所签下的合约。Charles Gerhardt除了制作外,本身也会拿指挥棒,所以Charles Gerhardt+威尔金森+国家爱乐“金三角组合”所灌录的一些电影音乐,现在也成了RCA 的传家之宝。
TOP
9#

好场地造就好录音
    英国伦敦的金斯维音乐厅虽然是公认的好声,但是这座属于伦敦市政府的大厅除了Decca 公司与其它公司经常录音使用外,还开放供一些民间社团的活动租借,档期很难空出来(这个情况越演越烈,终于在1983年市政当局下令停止与Decca 的租约,把金斯维音乐厅提供给伦敦市的妇女团体使用。最近经济情况不佳,市政府又想将金斯维音乐厅出租,可惜里面已被搞得面目全非了)。伦敦其它的几个音乐厅如皇家节日厅、BarbicanCentre、皇家亚伯厅等又大多音效不甚理想,最后总算在近郊的Walthamstow 市为《读者文摘》找到符合声学条件的Walthamstow Hall。这座场地原本是当地居民集会的场所,并没有舞台的设计,但是把活动椅子搬开后,楼下约有一半的面积可供一个大型乐团使用,其余的场地和楼上的座席刚好造成了一个残响适中、堂音丰沛的空间。Wilkinson 就在这里成就了录音史上的另一段传奇。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50:33
TOP
10#

慧眼独具的Chesky唱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读者文摘》结束唱片业务后,把所有的母带版权全部都卖给了Ardee 音乐出版社,Ardee 再将版权租给有兴趣再版的唱片公司。欧洲的版权是属于瑞士的Minuet公司,美国版权则归Chesky所有;他们以同一个母带翻制CD,结果成绩有天壤之别,Minuet以廉价版的姿态出现(台湾太孚公司有代理),Chesky则是发烧唱片的价钱,但是他们的效果也和价钱一样富有戏剧性。
   Chesky刚开始只发行LP,并号称使用处女胶来制作,曾令大批发烧迷驱之若惊。Chesky为了回放这些年代久远的母带,特地找来一部经过“进补”的Ampex 真空管录音机,声音经由特制的20bit /128 倍超取样A /D (仿真转数字)译码器制成数字母带(90年以后的CD才开始采用的)。据Chesky说,他们还使用一种特制的“反混淆”滤波器,使Chesky的音色有别人所欠缺的甜美与透明音色,但是相对成本就增加许多,出版的脚步也变慢。是否属实,我们姑妄听之,不过若真能使威尔金森的录音艺术真实重现,当然是乐迷之福。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50:45
TOP
11#

唱片界先驱-RCA
    威尔金森在RCA 所留下的录音相对的就少了许多。RCA 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1年,由爱尔德瑞奇.强森所创立的胜利唱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率先采用圆盘式的碟型唱片,成为今日唱片界的先驱。1929年美国的无线电广播巨人RCA 公司将其吞并,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RCA Victor。早期RCA 几乎独占了整个古典音乐的市场,直到CBS 的出现才变成两雄争霸的局面。RCA 的黄金时期,旗下先后拥有卡罗素、拉赫曼尼诺夫、克莱斯勒、霍洛维兹、鲁宾斯坦、海飞兹、卡萨尔斯等大师级的音乐家,指挥家方面也有斯托考夫斯基、库塞维斯基、托斯卡尼尼、莱纳、孟许、莱因斯朵夫、马第农、费城之音的奥曼第等名噪一时的巨匠。1959年起RCA 的触角伸向欧洲,积极发展歌剧录音;而RCA 之所以能结合欧洲的杰出音乐家,则应让归功于英国Decca 公司的大大协助。可惜的是RCA 的重心仍然在美国境内,因此实际与威尔金森合作的机会并不多,否则应让会有更多宝贝才是。进入数字时代后,RCA 的业务一直没有起色,甚至连翻制早期的历史录音成绩也不尽理想,终于在1987年被德国贝泰斯曼音乐集团所搜购(Bertelsmann Muzik Gruppe简称BMG ),RCA 的死对头CBS 稍后也在1989年以二十亿美元卖给了日本的Sony Classical公司,历史盛会正式结束。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50:15
TOP
12#

后记

    1. 实在是很讽剌的是一件事,在英国除了录音界人士及发烧圈的朋友之外,大概很少人知道Wilkinson 是何方神圣,甚至Decca 公司也只把他当作一般的资深员工,而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一代宗师下场如此冷清,令人不胜嘘唏
  
    2. 威尔金森的录音虽然神奇,广为发烧友所津津乐道,那么为什么别家公司的录音师没有效法跟进呢﹖这就牵涉到所谓录音与现场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Decca 公司的录音哲学可以说是由制作人John Culshaw与Wilkinson 一起建立的,直到今天仍然被奉行不渝。而Decca 的录音政策也是几家大公司中被执行的最彻底,改变最少的,John Culshaw的格言是:“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换句话说,Decca 的录音理念并不是要表现出百分之百的现场为前提,而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因此我们一般说这是个好声的音乐厅,但对威尔金森这类的录音师来说不见得有意义,所谓的“好”还得加上许多因素,例如超人一等的敏捷耳力、冷静会思考的头脑、日积月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对音乐细微的感受能力,才能成就杰出的录音。其它公司的录音师或者因为录音的理念不同,或者是追求的目标有异,所以不管评论员怎幺批评,发烧友如何要求,大多数的录音师依然是我行我素,只录他自己喜欢的声音。(不知道这算不算同行相嫉)

   3. 造成录音效果今不如昔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事后的多轨混音。威尔金森所有录音都是他在现场直接混成两轨的母带,之后没有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也因此确保了完整的动态与接近现场的平衡性。可是Decca 加入宝丽金集团后,公司却规定现场录音师只能做多轨的录音母带,然后交由总公司的工程师在剪辑室凭空想象的混成两轨,这当中的误差当然是很大。事后的工作人员怎能知道现场是什幺情况呢﹖这种大公司细密分工下的结果,往往扼杀了录音师的创作灵魂,录音和现距离似乎也就越来越远了。

    4. 威尔金森虽然赶上数字录音的时代,也录了一些数字的作品,可是他一直坚持模拟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整个时代趋势下,就算威尔金森仍然在世,恐怕也无法力挽狂澜吧!(LP的高频延伸可以到40KHz 以上,但是在20KHz -30KHz 之间高频能量就已经严重衰减,而数字录音受限取样频率的设计,高频极限只有21KHz ,不过到21KHz 顶点时它的能量依然保持不变,究竟熟胜熟优,到现在没有人敢绝对的下定论。)据aJamesLock说,Decca 到目前为止仍然采用模拟方式的混音,说穿了这并不稀奇。许多公司虽然在CD上标明着DDD 录音,实际上由多轨数字母带要混成两轨工作带时,大多还是采用模拟的方式,它可以让录音的音色与平衡度作最后的调整,因此应该叫DAD 录音才对。(但是大多数公司是不会承认有这回事)。


END!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4 16:53:47
TOP
13#

原來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在不停不停地轉啊轉......!轉啊轉...............................
TOP
14#

“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换句话说,Decca 的录音理念并不是要表现出百分之百的现场为前提,而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



如今这个人讲自己的音响接近现场,那个也这么讲,如此说的越来越多看得多了不禁纳闷,为何这些都标榜以现场为师的人调出的声各各不同?
TOP
15#

假如录音师将录音作为独立于现场的艺术,那么音响设计者或调校者却追求再现现场,岂不是舍本逐末?
TOP
1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7#

威尔金森在DECCA的录音目录







竖琴协奏曲 罗博莱斯 独奏  马里纳 指挥

首席女高音的艺术 萨瑟兰 演唱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索尔蒂指挥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索尔蒂 指挥

巴托克《蓝胡子城堡》 路德维希、贝里 演唱  科尔特斯 指挥

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集 卡琴、苏克、斯塔克 演奏

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集   苏克、卡琴  演奏

勃拉姆斯第1钢琴协奏曲 等  科曾 演奏  塞尔、博尔特指挥

布里顿《诺亚方舟》   布里顿 指挥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布里顿指挥

马勒第8交响曲   索尔蒂 指挥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集   阿什肯纳奇独奏  普列文 指挥

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   科尔特斯  指挥  除第8交响曲和《谐谑随想曲》以外均为威尔金森亲自操刀

海顿《尼尔森弥撒》、维瓦尔第《荣耀经》等   威尔考克斯指挥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帕尔曼、阿什肯纳奇 演奏(春天除外)

格里格、舒曼:钢琴协奏曲   鲁普演奏  普列文 指挥

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 等  郑京和、鲁普 演奏

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  郑京和 演奏 普列文指挥(贝多芬 孟德尔颂)

多尼采蒂《拉默摩尔的露西亚》   萨瑟兰主演  普里夏德 指挥

威尔第《游吟诗人》  萨瑟兰、帕瓦罗蒂 主演  波宁吉指挥

威尔第《茶花女》  萨瑟兰、贝尔恭奇 主演  普里夏德指挥

莱斯毕基《罗马三部曲》  马泽尔 指挥

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弦乐小夜曲    马里纳 指挥  (德沃夏克非威尔金森录音)

肖邦圆舞曲、前奏曲集  阿什肯纳奇 演奏

    (其中标明有威尔金森录音,但没有指明具体是哪个;因为当时是按照作品发表年代来录音的,故比较混乱。以ADD与DDD为标准,24首前奏曲应为威氏录音。)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阿什肯纳奇 演奏并指挥

   (其中威尔金森录音曲目为:第17、19、21、22、23、24、27、Rondo K386 等)

舒伯特《冬之旅》   皮尔斯演唱  布里顿 钢琴伴奏

拉赫马尼诺夫前奏曲集+第2钢琴奏鸣曲  阿什肯纳奇 演奏

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全集 阿什肯纳奇 演奏 普列文 指挥

拉赫马尼诺夫第2、3钢琴协奏曲  阿什肯纳奇 演奏 康德拉辛、菲斯托拉里 指挥

莫扎特第20,27钢琴协奏曲  科曾演奏  布里顿、科尔特斯 指挥

门德尔松第3交响曲、马格 指挥

柴可夫斯基第1钢琴协奏曲、  阿什肯纳奇演奏  马泽尔 指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巴克豪斯演奏   (其中威尔金森录音为:第2、第9-11、第18-20)

勃拉姆斯钢琴独奏作品全集  卡琴 演奏

贝多芬第3交响曲   老克莱伯 指挥

舒伯特古大提琴奏鸣曲等   罗斯特洛波维奇、布里顿演奏

巴赫《约翰受难曲》   布里顿 指挥

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选   索尔蒂指挥  (《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和《唐璜》为威氏录音)

《浪漫俄罗斯》    索尔蒂 指挥

比才《卡门》  特罗雅诺斯、多明戈主演  索尔蒂 指挥

普契尼《杜兰朵》 萨瑟兰、帕瓦罗蒂 主演  梅塔指挥

19世纪序曲与芭蕾音乐   波宁吉 指挥

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全集   布里顿 指挥

奥芬巴赫《蝴蝶》 波宁吉 指挥

18世纪序曲与小交响曲   波宁吉 指挥

柴可夫斯基《尤金.奥涅金》  索尔蒂 指挥

阿尔贝尼兹《西班牙组曲》等   弗吕贝克 指挥

罗西尼《弦乐奏鸣曲》   马里纳 指挥

布里顿《麻鹬河》   布里顿指挥

布里顿《安魂交响曲》等  布里顿 指挥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第3、第5和《合唱幻想曲》卡琴 独奏  甘巴 指挥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  索尔蒂 指挥 (维也纳爱乐版)

德里布三部芭蕾舞剧   波宁吉指挥

巴托克管弦乐作品  索尔蒂 指挥

威尔第《唐.卡洛斯》   苔芭尔迪、贝尔恭奇主演  索尔蒂 指挥

莫扎特第12&21钢琴协奏曲   鲁普 独奏  塞戈尔 指挥

西贝柳斯交响曲2、4、芬兰颂  阿什肯纳奇 指挥

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索尔蒂 指挥

鲍罗丁第2交响曲和《伊戈尔王子》序曲

理查.斯特劳斯 《阿里亚德涅在拿索斯》  普莱斯、科勒主演  索尔蒂 指挥

威尔第《弄臣》  萨瑟兰、帕瓦罗蒂主演   波宁吉 指挥

多尼采蒂《拉默摩尔的露西亚》  萨瑟兰、帕瓦罗蒂 主演  波宁吉 指挥

威尔第《奥赛罗》  普莱斯、科苏塔 主演  索尔蒂指挥

马勒 少年魔角  索尔蒂 指挥

普契尼:独幕歌剧《Suor Angelica》等   波宁吉指挥

莫扎特《女人心》 索尔蒂 指挥  老一代版

莫扎特《唐璜》  索尔蒂 指挥

拉赫马尼诺夫第三交响曲  阿什肯纳奇 指挥

柴可夫斯基第4、5交响曲  阿什肯纳奇 指挥

威尔第《茶花女》  马泽尔 指挥

理查.斯特劳斯第2圆号协奏曲  图克维尔

贝里尼《梦游女》  萨瑟兰、帕瓦罗蒂 主演  波宁吉指挥(1980版)

贝里尼《梦游女》  萨瑟兰、蒙蒂 主演 波宁吉 指挥 (1962版)

罗西尼《Semiramide》  萨瑟兰、霍恩 主演  波宁吉 指挥

多尼采蒂《Lucrezia Borgia》 萨瑟兰、霍恩 主演  波宁吉 指挥

比才《卡门》  雷斯尼克、德尔.摩纳哥 主演  西伯尔斯指挥

古诺《浮士德》  萨瑟兰、科莱利 主演  波宁吉指挥

多尼采蒂《La Favorita》  科索托、帕瓦罗蒂主演  波宁吉 指挥

威尔第《茶花女》  萨瑟兰、帕瓦罗蒂 主演  波宁吉指挥

莫扎特《欢欣,雀跃》  马里纳 指挥

芭蕾珍品集锦   波宁吉 指挥 10CD (其中CD2、CD4之Luigini和CD8之奥伯尔为威氏录音

约翰.斯特劳斯《灰姑娘》   波宁吉 指挥

普契尼《西部女郎》  苔芭尔迪、德尔.摩纳哥 主演  卡普阿纳 指挥

西里亚《Adriana Lecouvreur》  苔芭尔迪、德尔.摩纳哥主演  卡普阿纳 指挥

普契尼《蝴蝶夫人》  苔芭尔迪、贝尔恭奇 主演  塞拉芬指挥

威尔第《假面舞会》  苔芭尔迪、帕瓦罗蒂主演  巴托雷蒂 指挥

卡塔拉尼《La Wally》  苔芭尔迪、德尔.摩纳哥主演  克莱瓦 指挥

普契尼《托斯卡》  弗蕾尼、帕瓦罗蒂 主演  雷斯西格诺指挥

罗西尼《圣母悼歌》  科尔特斯 指挥

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帕瓦罗蒂、瓦拉尔迪 主演  嘉瓦泽尼指挥

普契尼《托斯卡》  尼尔森、科莱利 主演马泽尔指挥

瓦格纳《女武神》  尼尔森、维克斯 主演  莱因斯多夫指挥

尼尔森演唱威尔第

萨瑟兰演唱歌剧咏叹调

阿莱格里《求主怜悯》 等  威尔考克斯 指挥

奥伊斯特拉赫演奏莫扎特、布鲁赫等(此张存疑,唱片说明书中没写威尔金森大名,但网站上写着莫扎特作品为威氏录音,而发烧界一般也认为《苏格兰幻想曲》是威氏录音。)

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  罗热演奏  (《高贵而忧伤的圆舞曲》《库普兰墓前》《奏鸣曲》三首为威氏录音)

维瓦尔第《圣母悼歌》《圣母颂歌》等  盖斯特、李格 指挥

国王学院合唱团演唱圣诞曲目  威尔考克斯 指挥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3-26 15:12:26
TOP
18#

威尔金森、威尔京生是普通话或台湾的译法,粤语地区多以香港人译的版本——韦坚逊,比较喜欢后者,像是中文名。
TOP
19#

很不错的文章
补充一下下
收到套Decca的Gilbert 和Sullivan的歌剧全集 其中有不少是韦先生在Kingsway的录音
TOP
20#

传奇系列的CD里面,不少是威尔金森录音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