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6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书籍有关的点点滴滴(《白鹿原》) [复制链接]

1161#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

1986年4月20日的下午,4点,天下着雨。几百名莫斯科人打着伞在雨中,旁边,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礼堂里,正举行着一场音乐会。雨中的人们一个音符也听不见,他们站在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对别人说:“那天,我在那里。”
  演出的时间已到,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一个瘦小的老人出现在台 上。他身穿着蓝状,打着蝴蝶形领结,掌声夹杂着欢呼声,老人不太灵便的走到舞台中央,对着狂热的观众耸耸肩,挥挥手,笑了笑。然后,他轻轻抚了一下钢琴,似把乐器和自己都安置稳当,等待观众沉静下来。
  手放在了键盘上,按下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第一个音。历史,欢悦、激动的音乐从他手上流淌出来,仿佛宣示着:弗拉吉米尔 霍洛维茨,这位82岁的老人,在阔别祖国六十年之后回来了。
  60年前的那天,当22岁的霍洛维兹在边境准备出关时,一位闻知这位年轻钢琴家大名的士兵,将手放在了他的肩上:“你走了,别忘了你的祖国。”霍洛维兹紧张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这位士兵不会再检查他了,而他的鞋里藏着几千美元,这是他出国后的全部费用。他的签证只有6个月,而他一去便是60年。1942年,他放弃了苏联国籍。他常说,他不想回苏联。
  然而,时至暮年,他却开始生出了一个愿望:在死之前,再看一看莫斯科。1985年,随着美国与苏联间文化交流的恢复,他的回国之行安排好了。这年,他82岁。
  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他的侄女艾莱娜马上激动的来信确证。他出国时,她才9岁。在莫斯科机场的休息处,叔侄俩不顾记者的闪光灯和提问就坐在椅子上叙开了旧。
  在莫斯科,霍洛维兹拜访了斯克里亚宾的故居。霍洛维兹9岁时,斯柯里亚宾就听过他的演奏。在作曲家生前用过的钢琴上,霍洛维兹为作曲家的女儿叶莱娜弹奏他父亲的练习曲。。。。。。
  莫斯科音乐学院贴出了告示,霍洛维兹将举行演奏会,惊喜传遍了莫斯科。。。。。。
  正式音乐会即将开始时,200多名没有票的音乐学院学生,避开警察的防线,钻进礼堂挤满了边道。。。。。。
  现在,欢悦、激动的斯卡拉蒂奏鸣曲结束了。可是这首四五分钟的小区还不足以宣誓老人登上舞台为乡亲演奏的欣喜之情,第二手接着是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清新、欢畅、纯净的莫扎特音乐,让劳热更透彻的艺术情怀。斯卡拉蒂、莫扎特的的这两首曲子,是霍洛维兹深为喜爱的,他谈了多少次,可他今天弹得甚至比年轻人还有活力,还要有灵性。82岁的高龄竟然没有在这里印下痕迹,而且,今天圆润、自然、优美达到了他一生从未达到的境界,美得让人难以按耐住心中的喜悦。
  接下来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和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进入角色之后的霍洛维兹,要触及自己与听众共有的心魂了--俄罗斯的音乐。
  第三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以往多少次的演奏中,霍洛维兹曾在这个美丽的曲子中倾注了无限的优美与幻想的。但今天,味道不同以往,这首小曲的优美与幻想中,精神头出了从未有过的宽阔深情与苍劲感慨。
  台下观众的心肯定在为之颤栗,他们肯定从中听到了俄罗斯大地上的歌声,感受到了一个在海外漂泊了60年的老人对这个伟大而饱受磨难的祖国的无限的感怀。许多观众落泪而泣,在这个悲得让人充实、美得让人落泪的曲中哭泣,激动而又幸福。
  演奏在莫斯科人的欢呼与泪水中继续前行:肖邦、李斯特、舒曼。。。。。。
  大厅以外,世界并不安宁。四时,北非的利比亚遭到了美国空军的轰炸,美国此举也是向敌人苏联的挑衅。但在莫斯科这边,从美国回来的老钢琴家正在为俄国乡亲演奏舒曼的《梦幻曲》。西欧、美国都在转播这场演出,从银幕上关注战争情况的人们,此刻也正从银幕上观看这场音乐会。
  远在万里之外的纽约,专栏记者安德鲁 卢莱写道:“看着演出,我的眼睛湿润了。不是悲伤,而是喜悦。当电视镜头从钢琴家的收益到一位苏联听众的脸上时,我发现,他的头正在微颤,笔者的眼中流下了泪水。他不像是敌人。而同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
  ----------李清《音乐大师和唱片》
  1988年格莱美奖最佳古典专辑,1987年法国唱片大奖
  这场「霍洛维兹在莫斯科音乐会」在俄国唯一有的宣传是只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墙外一张小小的公告纸,上面写着「霍洛维兹将于此演出一场音乐会」。一张小小的告示,却在整个莫斯科引发有如被电电到般的喜悦和兴奋。所有看到、没看到那张告示,或只是听到这件事的人,口耳相传,光是霍洛维兹要来开音乐会的消息对他们来说就是永生难忘。1986年4月20日,星期天下午4点,霍洛维兹一样步上舞台,一个他久违了的舞台,对着台下音乐会还没开始,就已经如痴如醉的观众挥手致意,献上一个飞吻,再加上他著名的笑容,开始了这场传奇的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从一开始,许多人眼中就是含着眼泪在听霍洛维兹的演奏,对在场聆听的人来说,永远不会忘记霍洛维兹走上台时心中的快乐,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段永远特殊的珍藏记忆。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第二天纽约时报的以头版头条报导的标题是「霍洛维兹在莫斯科,喝采与泪水」,他也上了**杂志的封面人物,更不提唱片及录影带的狂卖,霍洛维兹的旋风,从1928年开始吹袭全世界,到这时到达了最高顶点。(转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2#

上面这篇文章出自李清《音乐大师和唱片》,非常优秀的爱乐丛书。
这本书籍介绍了很多位音乐家,包括霍洛维兹、鲁宾斯坦等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3#

霍洛维茨在莫斯科(1986)(画质非常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44y1Q778/?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


谈到霍洛维兹,有一部作品不得不说,就是拉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X4y1q7zw/?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国家大剧院音乐频道谈霍洛维兹:

http://classic.chncpa.org/clt/more/258/index.s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4#

现在能买到的霍洛维兹的唱片,是他的RCA和CBS的70CD索尼大合集。
因为索尼收购了RCA和CBS,因此可以一起出版,也因此造福音乐爱好者。
另外他还有一些现场以及还没出版过的录音也结集出版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5#

【大师之交】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的一段往事

阿图尔.鲁宾斯坦

  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到外地演出之后,回到了我在巴黎蒙马特区的家里。朋友们一个个打来电话,其中有弥西阿。“真叫人高兴,你回来啦!阿图尔,来喝茶吧。为你准备了你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到了那儿,还来了不少客。有些是熟人,见到我都非常欣喜。

  弥西阿得意扬扬,捧起一叠唱片宣布:“大家就要听到的是一套了不起的唱片,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弹的拉赫马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说着便开始在留声机上放起来。

  于是,我们听到了辉煌的演奏。我还从来不曾听到过这样好的唱片。

弥西阿注意到了我的惊喜的神情,大为开心。“现场演出比这更精彩动人,他就要在歌剧院举行独奏会了。去不去听?”但是他开独奏会的日期我正好要去伦敦演出,这样便听不成了。

  我愿意老老实实承认,看到人们为这个霍洛维茨如此起劲,引起自己心头一丝酸意。我那些本来最坚定地为我撑腰的好朋友,那些最忠诚地为我喝彩的人,如今除了年轻的霍洛维茨,再没有别的话题想谈了!

  此后我除了英国,还去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在安特卫普饱看了一通鲁本斯的绘画,又看了凡。爱克的三联画。自从在德累斯顿看了拉斐尔的圣母像以来,久已不曾有如此赏心悦目的享受了。

  一返回巴黎,又接到了弥西阿召赴午宴的邀请。

  “有个会叫你惊喜的消息。”她告诉我:“自从霍洛维茨在歌剧院开了独奏会大获成功,我问过剧院总监:接着来一场你的独奏会怎么样,刚才有了回音,时间安排在5月份。”当着那么多客人的面,自尊心不允许我把心里的喜悦流露出来。等到宴毕客散,只剩我们两个,我对她报以一个热情的拥抱。

  为了这件大事,对于演出节目的准备我狠下了一番工夫。如果回忆没出错,节目是以《热情奏鸣曲》开始,接下去是肖邦的三四首比较有分量的作品。休息之后的下半场,弹两三首德彪西的,然后是两首西班牙曲子,最后以《比德鲁什卡》改编曲结束。

  对歌剧院这场演出我感到很是愉快。自从上次在香榭丽宫剧场举行我的第二次公演之后,这次我有了更多的听众见面的机会,何况,这又是法兰西最好的场子。

  演出大获成功,超过了自己的期望,不等到我接连弹完三首反场曲,听众都坐在那里不动。夹在一群朋友中间,上后台来致贺的,有个瘦瘦的人,个头比我高一点,相貌可喜,他向我讲俄国话:“我是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在基辅就听过你的演奏了。那年我才7岁。”我向他表示遗憾,因为自己还没听过他的演奏。听他说起又将在香榭丽宫剧场演出,我表示高兴。我们共进了午餐。霍洛维茨谈了很多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他是跟布鲁门费尔德学的琴,此人同我的朋友西曼诺夫斯基是亲戚。又谈到他和他的朋友米尔斯坦、皮亚蒂戈斯基怎样成功地逃出苏联的经过。

  他在香榭丽宫剧场的那场演出,场内挤得满满的,直挨到最后一刻我才弄到了一张加座票。那回的全部节目是哪些已经记不清了,一直忘不掉的是李斯特改编帕格尼尼的两首随想曲(降E大调和E大调的)。在他的演奏中,有比华丽技巧更值得听的东西,举重若轻的高雅气派,有某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神奇之处。他也弹了两首肖邦的力作:《幻想波兰舞曲》和《船歌》,都弹出了大师的水平,尽管他的演绎跟我自己的感受并不相符。音乐会的高潮是在他反场节目的时候。弹的是他本人改编的《卡门》中那个《茨冈之舞》,他利用曲中的三次反复把情绪发展到一个令人震眩的顶点,大家紧张激动得身不由己地跳了起来。

  等他把反场曲弹完,我同众人一拥而进,到后台去祝贺他演出成功。他正在换衣服的时候,崇拜者,其中大多数是我的好友,大家提高了嗓门争相发表评论,我是喊得最响的一个。

  霍洛维茨从更衣室里走了出来,揩着苍白的面孔上的汗,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王者的神气,淡淡地接受了崇拜者的赞扬。我走到他跟前,他说:“咳,在《幻想波兰舞曲》里弹了个错音!”我倒情愿的是,付出十年生命来换取在一场演出中只有一个错音!

  斯丹纳邀我去吃饭,信里还说:也请了霍洛维茨。……还有,可别忘了我客厅里有两架好钢琴!在他家,我跟霍洛维茨一连几个夜晚弹钢琴二重奏。创作的改编的,只要手边有谱就弹。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夏布里埃的狂想曲《西班牙》,还有瓦格纳的许多作品。霍洛维茨对于瓦格纳的音乐还是刚刚接触。雅克。费夫里,是个看一眼便能视奏的能人。有时由他来替换我弹第二钢琴的部分。例如弹德彪西的《白与黑》这种我同霍洛维茨都感到棘手的曲子,但是一弹到他的《夜曲》中的《云》,我们也报复了他。

  那一段时间,霍洛维茨同我是知心朋友。彼此只叫名字,相互以“你”相呼。

  他常来找我商量关于选哪些作品做反场曲最有效果之类的问题。不过,我渐渐地觉得,我们两个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距离。他对我友好,就像是君主对臣子的示恩,他只不过是用友好的态度对待我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使用我。一句话,他并不把我看作同他一般高下的人。作为一个艺术家,这叫我深深地感到丧气。而我深信不疑的是,比起他来,自己是更懂得音乐的。对音乐的理解,更成熟的是我。与此同时,我又完全意识到自己有可怕的毛病——对于乐曲细节的处理太粗心大意了。对于上台演奏,有时根本不当回事,只当成是消遣而已。这一切又都怨自己那该死的习惯,练什么曲子都毫不费劲,然后便轻轻松松地去演出。所以,尽管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自感比他优越,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霍洛维茨是比我高明得多的钢琴家。

  霍洛维茨又到了巴黎。有天早上来了个电话:“今天打算作何消遣?”我领会了他的意思:“上我这儿来,一道去吃午饭!”他马上接受了邀请。此时我身上还穿着晨衣,没来得及洗漱。来到之后,他先来了个友好的拥抱,随即向钢琴前一坐,为我弹了一通各式各样的小曲子。“海顿这首奏鸣曲的最后乐章,是反场用的好节目,对吧?”看到我不以为然的样子,他就要我谈谈自己对如何选择这类曲子的看法。发现我根本不考虑什么事先准备反场曲目,他颇感意外。自己的习惯是顺着演出时的现场气氛和当时的灵感来确定弹什么。演出之前,确实不知道自己会弹哪一曲。

  好吧,请他上一家馆子吃了顿味道不错的午餐。然后他去办他的杂事,再回来同我共进晚餐。最后,玩一两家夜总会。照这样子打发了一天的生活,成了我们两个人友好交往的常规。

  霍洛维茨自称是我的朋友,他向我表示友好的方式是毫无难色地领受我的款待。

  但我感到他是以美国金元大亨的眼光,把我看成是低一等的人。

说老实话,对他名利双收,我从不眼红。霍洛维茨,当然是个大演奏家,然而他并不是个大音乐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6#

霍洛维茨:钢琴如同“冒烟”的火车前行

一个儿童面对体量巨大,多个黑白琴键的钢琴,会有望而生畏与无从驾驭的感觉。能够一生以持久而深入的热情,穿越声音排列组合的迷宫,形成自己弹奏的风格与特色,而不被钢琴伤害与毁灭,是少数幸运儿才有的运数。11岁时的霍洛维茨,被母亲领着拜见一代大师斯克里亚宾,并弹奏肖邦与鲍罗廷的作品给他听。听毕,斯克里亚宾单独对霍洛维茨的母亲说,霍洛维茨有成为钢琴家的天赋,只是弹琴之外,他还要加强全方位修养。让大神会诊,确认自己天赋与能力的成色,是霍洛维茨一生的幸运。其后与拉赫玛尼诺夫、托斯卡尼尼等人的交往,让他一直处于高端位置,尤其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喜爱,他更像被祥云托举了起来。但钢琴还是伤害了霍洛维茨。他几次退出演绎行列,最长的一次告别演出,时间有10年以上。钢琴这列大火车不是想开就能开得动的,保持速度与水准,太难。

霍洛维茨的弹奏风格,从来就不是中规中矩的典范。他在吃透文本后重新创造,加上了不少个人理解与体会,让作品仿佛既是他写的,也是他弹的。那种龙飞凤舞、蛟龙出海的感觉,充满情感与想象,唱念做打,皆生风情。用一个时髦的词来讲,他一旦出手,就是钢琴声音的“大片”。气度的非凡,是他巨人般的魔术与魅力。1928年,霍洛维茨在美国首秀(此时他25岁,从德国辗转过来),演绎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他迷狂的琴声被《纽约时报》评论,说是“琴键冒烟了”,暴风骤雨般的演奏引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当时的指挥是老派贵族比彻姆爵士,他怎么也勒不住这头来自基辅的野马,被一场横冲直撞弄得满头雾水。

坐在台下的拉赫玛尼诺夫,并不喜欢他这种刺激观众的爆红方式。他觉得霍洛维茨弹得既快又响,太闹了。其实,这也是一个演奏家的矛盾:太过游戏与好听,满足了观众与市场,但音乐严肃与深刻的那一极势必减弱。有时在如痴如醉之后,会给人酒后醒来的茫然感觉。因为音乐并非简简单单的赏心乐事,大餐与聚会,也非小品化及其速成的喝彩。音乐作为叔本华所言生命最为客观与本质的表达,有时就是关于生死爱欲的真相,不仅仅是让我们血液沸腾的力量。霍洛维茨对文本的改造,有时为了声音效果,许多强烈对比已经不是作品的本意。

不管有怎样的短板(没有一个大师十全十美),冲着他是钢琴技术上世界第一这个极其私人的见解,我又购买了索尼公司2015年出品的1966至1983年霍洛维茨的现场录音合集,共50张唱片,里面外加一本精美画册,可谓鸿篇巨制。这些天听来简直是上天入地,一会儿在鲸鱼背上出海,一会儿又在小潭旁看水波潋滟,无所不在的是现场一个又一个听觉魔术后的鼓掌声。必须说,霍洛维茨太好听了,他弹奏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无人能及,但除此之外,钢琴世界的文献还浩如烟海,比如巴赫与贝多芬的作品,就远非霍洛维茨所擅长。也可以这么说,他擅长感情飞扬的作品,灵感的突发,对于内在结构与深沉的生命力度,表达力有限。

关于霍洛维茨更改原始文本,只图自己演奏之快的事,学界多有批评。尤其是一些作曲家较为粗糙的草稿,如何修订,如何演绎,这一百年来是非多多。霍洛维茨动了《图画展览会》,认为穆索尔斯基不太懂钢琴,原稿上的许多地方需要改变八度与强弱对比,才能悦耳。他的理由是托斯卡尼尼在指挥时改过马勒的曲谱,如此效仿,不应怪罪。但在欧洲,尊重原始文本,原始配器,是越来越取得共识的一种潮流。在美国能做的事,到了欧洲就会引得大惊小怪。

关于霍洛维茨的为人,是他1989年在纽约去世后反复被人翻动的烂账。尤其是被他怠慢过,还活着的音乐人。霍洛维茨的冷漠,自私,傲慢,跃然纸上,道德审判者无处不在。但对他的作品,关注得并不多。但名之,谤亦随之,究其本质只是世俗喧哗,无损于全球性的霍洛维茨崇拜。一个无癖无疵的人,是不可信,也不可爱的。他必须那样,才会有不一般的琴声。(转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7#

这么一介绍,更加深了对这位伟大钢琴家的喜爱和认识了
TOP
1168#

这么一介绍,更加深了对这位伟大钢琴家的喜爱和认识了
cwtt72 发表于 2023/7/14 18:47:4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69#

毛 主 席是非常热爱读书的,我们要向伟人学习,
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学习他的读书心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0#

毛 主 席的读书生活

文汇客户端

**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从一九五〇年冬到一九六六年夏,为**管理图书报刊,历时近十七年,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到**读书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尽管是片断的、零碎的,但是把它们介绍出来,对于了解和学习**是有价值的,对于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也是有意义的。

酷爱读书,广收博览

**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到陕北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尽—切可能,从**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在离住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的窑洞里,保护起来。**十分爱惜自己的书。有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非常生气,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忘记。一九四七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别的东西丢下了很多,但是他的书,除一部分在当地埋藏起来以外,大部分,特别是他写了批注的那一些,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以后搬到了北京。这些书是**藏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思想的珍贵资料。

全国解放后,**读书的条件好了。在我接手管书不久,**就提出,要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这个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做到。但是他对书的酷爱,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当时**的书总共还不到十个书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我离开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六六年夏,他的藏书已达几万册,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适合**需要的个人藏书室。这里要特别提到,为建设**的个人藏书室,田家英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当忘记的,他是花了很多心血的。没有他的指导和具体帮助,建成这样的图书室是困难的。**的藏书,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的全集以外,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各种世界名著翻译丛书等等,基本上配齐了。就个人藏书来说这不算少了,但仍不能满足**的需要。他还经常要我们向一些图书馆替他借书。一九五八年夏,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我们特地给他办了一个。北图的同志出于对**的敬重,把他的借书证编为第—号。

**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这里稍为多介绍一点**对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情况。他对宗教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它的兴起,使佛教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六祖坛经》一书,**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在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阅读宗教经典,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一些**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在—个文件上写了一个批语,说:“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再以科学技术书为例。从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直到某些技术书籍,**也广泛涉猎,而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最有兴趣。一九五一年四月中旬的一天,**邀请周世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作客,曾对他们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一九五八年九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不论是做秘书工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的。一九五七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借书的记载。

**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

一九五八年三月,**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三月四日下午,一到这个蜀汉古都,立即要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阅读。以后,又要来《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地方志书籍,还在书上批、划、圈、点。会议期间,他亲自挑选唐、宋两代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十五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词四十七首,明代杨基、杨慎等十二人写的十八首,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三月八日他曾借阅楹联书十余种,其中有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孙髯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对联。**对这幅长联甚为赞赏,他能背诵如流。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中,认为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颇不以为然。他在对此书的批语中写道:“从古未有,另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生前多次到杭州,工作之余,常常借阅当地的地方志、当地古人的文集和诗集。例如,他借阅过宋朝林逋(和靖)的诗文集,明朝于谦的文集、传记和有关的小说。林和靖,就是那个隐居西湖孤山,一生不做官的诗人。于谦,爱国名将,做过明朝的兵部尚书。**在杭州还要过历代古人写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当时在杭州从事文史工作的叶遐修,收集了自唐至清咏西湖的诗二千多首,从中选出二百首,编成《西湖古诗集粹》,抄送**阅览。

**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或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一九五八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不仅翻阅了《全唐诗话》等书,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列传》的贺知章传,发现贺传中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去载有贺传的那本《旧唐书》。一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首诗里也写到‘太仪斡运,天回地游’,”这首诗叫《励志诗》。随后要我们找出载有这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我们这里西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在中南海瀛台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回到住所,就要我们给他找两本书:《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这是他在参观时看到的。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苏联发射了一枚宇宙火箭,六日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

**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子,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五十多年前,**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吧!**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说**博览群书,并非说他涉猎了一切方面的书籍。例如,外国文学作品,除了《茶花女》、《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少数的名著外,他读得很少;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也读得很少;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面的书读得更少。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局限,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读书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很重视工具书,我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辞海》、《辞源》是过去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两部辞书,但**对这两部书都不甚满意。一九五七年,他在北京见到《辞海》的主编之一舒新城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在延川敌情紧急的情况下,不得不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不久,在上海集中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事这项巨大的重编工作。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试行本。新的《辞海》出版以后,**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将它跟旧《辞海》一条一条对照,看看新《辞海》有什么优点,与旧《辞海》有什么不同。他对新《辞海》仍不甚满意,他说,有的条目写得太简单,有的条目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与其说是对新《辞海》的批评,不如说是反映了**强烈的求知**新《辞海》后来几经曲折,终于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九七九年重新修订出版。在重编《辞海》的同时,《辞源》也根据**的提议进行了修订。

在**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小字本的《辞源》,那是从延安带出来的。解放初期**一直使用这部《辞源》,里面有他圈、划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道道的笔迹,会深深地为他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这部书字太小,后来我们给他买了一部大本的《辞海》,字稍大些,一直使用到晚年。

**提出编辑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书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谭其骧回忆,一九五四年冬,有一天**和吴晗谈起标点《资治通鉴》的事,讲到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谭其骧说,解放前一些书局虽然出版过几种历史地图,但都失之过简,一般只画出一个朝代的几个大行政区划,绝大多数历史地名在图上查不到。这种图只能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满足不了读《资治通鉴》之类史书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出版。**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程,它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一九八二年才开始正式出版。全书共八册,为研读中国史书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地图集。

作者:逄先知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读书生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1#

毛 主 席读书情景: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2#

毛 主 席的读书法

党建网

**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成就了千秋伟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去探寻**成功的奥秘。

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比如他志向远大、信念坚定,他性格刚毅、胸襟豁达,他一心为民、顺应潮流等等,但他学而不倦、博学多才显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酷爱读书,嗜书如命,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堪称典范。我们不仅要学习他的求知精神,更要学习他的读书方法。

注重读无字之书。**非常赞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一生中读了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之书”;一部是“天下国家万事万物”的“无字之书”。

**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哪里、读到哪里、学到哪里。他把祖国的自然、历史、民情、风物融为一体,一草一木地寻看,一山一城地登临,一溪一河地驻足,不断坠入思接千载、精骛八极、浮想联翩的情境之中,与历史贤哲隔空对话。

正因为**饱读无字之书,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透彻的了解和体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有字之书和中国国情的无字之书结合得浑然天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老师徐特立认为,“绩学之士,读书必有剳记,以记所得著所疑。记所得则要领明矣,著所疑则启他日读书参证之途矣”。**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就是从恩师那里学来的。

**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会在重要的地方画上竖线、横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问号或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作标记,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批语。

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就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约10万字的书上用小楷写下近15000字的批注。不仅如此,**有时还把文中的精彩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总结心得体会。这些笔记、批注不仅是**对所读书籍文章的真实感悟,也是他同作者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

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时,他提倡“四多”,认为要在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基础上做到学思结合。在对《伦理学原理》一书的批注中,青年**就曾指出“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明确提出这个陋习不可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读书十分注重独立思考。在读《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书时,少年时期的**发现这些书中讲的都是些文官武将,从来没有人把农民作为主人公去正面塑造。

反复琢磨后,**意识到作者在著书时,本意就是通过歌颂统治者来粉饰太平。正是在不断地读书过程中,**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联系实际,时刻居安思危。早在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强调在读书过程中,要将书本内容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与党的建设的实际,与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实际,与读书人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等紧密地联系起来,要做到随读随想、随想随记、实想实记。

比如,**在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时就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注重对比,深入研究。**善于将同一个内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或者将同一类文体不同作者的书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

**终生爱读《楚辞》。1957年12月,他要求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和与《楚辞》内容相关的著作收集起来。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月的寻找,最终收集了50多本相关书籍。

对于题材相同的书籍,**还常常把观点相反的版本对比起来通读。他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借来有关美国历史的书籍,且明确表示不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资产阶级学者撰写都一并借回。

好书要反复读。**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喜欢的书籍,总要一遍遍地研读,一次次加深理解。

每读一遍,他都会在封页上画一个圈。在他的藏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至少画有四五个圈。有些页面上留有各色的批注,这是**在不同时期反复阅读时留下的手迹。

其中,**最常读、精读、细读的一本书当属《**宣言》,他说自己读《**宣言》不下100遍。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不自觉地翻阅这本书,有时只读一两段,有时则全部都读,每阅读一次,他都会有新的收获。

勤学好问,虚心求教。《论语》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提倡要甘当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要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惑之道。

**求学期间,湖南一师汇聚了很多有名望的老师。**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甚愿日日趋前请教”。1916年暑假,他步行120里到板仓求教杨昌济老师,当得知距离板仓40里的地方还住着一位留学归来的学者时,**第二天就启程前往拜会。

他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深受老师们的赞赏。不仅在青年时期,**于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同样号召:“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不同内容交替阅读。读书学习本身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容易使人疲倦,但**在长期的读书学习中悟出了许多克服疲倦的方法—那就是交替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籍。

有一次,曾志问**:“成天看书不觉得疲劳吗?”**说:“一样东西看多了也实在累。我的休息方法是,一本书看久了,觉得疲倦了,就放下来,换上另一本再看。兴趣一来,疲倦就打消了。换着看书,就等于休息。”

**在谈到自己对不同流派古典诗词的欣赏趣味时,曾经写过一段很精彩的评论:“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可见**阅读疲倦时并不是搁置手中的书籍,而是通过交替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克服疲倦、保持兴趣。

读书有法、法无定法,读书要从个人的学习、工作、思想、需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千书一法,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来源:《旗帜》2022年第5期、“前线理论圈”微信公众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3#

《封神演义》

最近费翔、黄渤、李雪健等演员主演的电影《封神第一部》热映。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灵感来源,希望能将中国三千年经典神话讲述给当代观众。

该电影根据小说《封神演义》改编。《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等)是明代许仲琳(有争议)创作的虚构长篇小说 ,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最后纣王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

该小说,以历史观念、政治观念作为支撑全书的思想框架,掺杂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于仁君贤主的拥护和赞颂以及对于无道昏君的不满和反抗。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4#

奇书《封神演义》怎么读?

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竺大文 实习生 单予晴

暑期档,正在热映的《封神》赚足了大众眼球。

作为电影原著,《封神演义》本来就是文学史上相当奇特的一部著作。它讲述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转折。那就是真实发生于三千年前的殷商之变,却为此营造了一个庞大的神仙图谱。

这个图谱里蕴含着什么样的文化意味?真正的武王伐纣又是怎么回事?它适合被影视改编吗?今天我们怎样来读这一部奇书?

“封神”是个大IP

《封神演义》的成书,是在明代,和《西游记》差不多同时。也和《西游记》一样,到现在也很难确认作者的身份,一般认为是许仲琳或陆西星。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流传的时间太长了。至少在宋元的时候,就出现了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以后又有《列国志传》的文本演绎,民间流传更是难以追溯。

《封神演义》最终集腋成裘,脱胎而出。

全书共一百回,以武王伐纣、商周易代为历史背景,讲述了神仙下凡站队“打架”的故事。

到明清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封神榜”是个大IP了。

小说一经刊刻,便备受书坊主的青睐,各种翻刻层出不穷,流行程度不逊于《西游记》。除了小说,它还成为了戏曲和说唱艺术的“宠儿”,“火烧琵琶精”“三霄计摆黄河阵”好戏连台。后世对《封神演义》的续写和仿写亦是接连不断。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官宦文士,多多少少都能说出一点《封神演义》中的桥段来。

但是,它从来没被列入俗称的几大名著里。到了现在,更成为一本很少有人不知道,却又很少有人会读完的书。

原因也很简单,就比《西游记》吧,它的文学性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哪吒”“杨戬”“姜子牙”“申公豹”这些名字倒是如雷贯耳,但《封神演义》的具体情节,实在乏善可陈。远不如《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等经典段落那么深入人心了。

《封神演义》里,充满了大量重复的冲锋破阵情节、贫瘠的人物内心刻画、扁平的人物形象塑造。

难怪鲁迅批评说:“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

“二流的文笔,一流的设定”,这是众多读者对《封神演义》给出的评价。

这个一流的设定,就是“封神榜”。

谁定了“封神榜”

《封神演义》中创造出的神谱,描述了各个神仙的师承关系、人物定位、阵营分属等,硬生生把流传在民间的零散神话演绎成了完整的结构。

在《封神演义》的神话体系中,世界被分为“仙界”和“人界”,他们根据修为被划分为圣、仙、神、人四个级别。

为什么要封神?归根结底,是由于天庭人才短缺。

无论是圣还是仙,日常生活都比较逍遥,专心修炼。相比之下,神位于仙之下一级,而且只有在死后才能成为神,负责在天庭中管理天上地下的事务。

小说中,哪吒打死龙王之子,龙王敖广赴天庭告状,竟被哪吒在天宫门前殴打了一番,还揭了龙鳞,足见天庭管理之混乱。为此,元始天尊与其他教主商定了“封神榜”,分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填补天庭的职位空缺。

这些神大部分来自各处名山洞府修炼的散仙,也包括人间的功臣猛将。所谓封神,其实就是天庭的一次大型“员工招聘”;封神也并非是当逍遥的云中仙,而是在天庭中“打卡”的“上班族”。

还有一个前提,被封神者必须在封神榜开启之前死去。因此,这三百六十五人在被商定上榜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未来的死亡。

如何决定封神名单?神仙们将目光转向人间。

人间正值商朝末期,纣王残暴无道、荒淫无度,题诗侮辱了女娲。元始天尊掐指一算,料到殷商不久必定会覆灭,遂命令弟子下凡帮助西岐灭商。

这样一来,自己的十二仙首得以在战争中渡劫,被杀的一方也能封神,从而解决天庭人员的缺口问题,堪称一举两得。这就是封神的来龙去脉。

小说实际上将商周之战戏说成了“神仙打架”,殷周之争成了阐教和截教这两大虚构团体之间的斗法。

但在传播过程,“封神”这一概念本身,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这些具体的行动。它让中国神话变得体系化,成为了中国神话的集大成者。

姜子牙这个人

在这场武王伐纣的大战中,各种神魔精怪,或具千里眼,或具顺风耳,或能肉翅飞行,或能随意土遁,或有七十二变,还有十绝阵、红沙阵、诛仙阵各种阵法,显得光怪陆离,奇幻无比。

虽然文学性不足,但各种脑洞大开的法术和法宝赋予了人物奇异的色彩。姜子牙、哪吒、杨戬,许多经典的人物脱颖而出。他们或仁厚、或叛逆,兼具人性和神性,给予了后世足够的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

这里面有不少人物其实是“穿越”的。学者早就考证过,像李靖、杨戬、哪吒等,他们的原型都在唐宋之际。

不过,姜子牙可是真实的商周时期的大人物。

《诗经·大雅·大明》中记载了姜尚率兵参加牧野之战的情形:“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可见,在历史上,姜子牙骁勇善战、领军有方。作为《封神演义》的第一主人公,他贯穿在整部小说中。

第十五回“昆仑山子牙下山”,姜子牙首次出场,受师命下山,承负起扶周灭商的使命,小说的结局也以姜子牙给三界八部的众神封神而告终。

在电影《封神》中,由演员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充满市井气息、幽默诙谐,与观众传统认知里仙风道骨、斩将封神的智者形象不同,自上映起就争议不断。

其实,《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确实有一段落魄时期,甚至“白首牢骚类野人”。姜子牙卖过笊篱(用竹子编织的厨具)、面粉、酒肉,挑担子把肩头都压肿了,几次做生意都血本无归。所以,姜子牙也可以是带着浓重烟火气的市井老人形象。

著有《封神演义考论》的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李亦辉认为,较之前代,《封神演义》的作者尽力剔除了之前姜子牙形象中的机智乃至狡诈的成分,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仁厚长者的形象。他说,书中,姜子牙的仁厚主要表现在尊师重道、不恋富贵,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济世情怀、解人之危,忠厚仁义、慈悲为怀等方面。这是与传统的强者逻辑完全不同的观念。

也许作者认为“作为一个顺应天意民心、阐扬人间正道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应该是一个道德上的完善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宋明时期强调人伦道德的**特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的一次深深呼应。

殷商之变如何变

纣王和妲己,是《封神演义》中最被读者津津乐道的一组人物关系。

在原著里,九尾妖狐受女娲之命蛊惑纣王,助纣为虐。纣王的昏庸和残暴,大都出于妲己的诱惑。

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陶磊教授说,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于遥远,很难精确地重现;但在仅存的历史记录中,能推测出纣王的能力和才智其实非常突出,没有昏庸到“惟妇言是用”,被妲己左右的地步。孔子的学生子贡当年就讲过,“君子恶居下流”。纣可能没有那么坏,有成王败寇的因素在起作用。

至于把历史的重要演变归因为“红颜祸水”,显然是太过简单粗暴了。

《左传》中说,“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指的就是亡国的三位“妖姬”:夏朝妹喜、商朝妲己、周朝褒姒。今天我们再看这些史料,会觉得三朝红颜祸国的经过惊人地相似,不免令人疑心有为亡国挡刀脱罪之嫌。

在经典的历史叙述中,李亦辉认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解读。

殷周鼎革所树立的政权转移范式,文、武、周公所开创的礼乐文明,以及王道仁政的政权合理性,这些都蕴含在武王伐纣的故事里。

陶磊教授则强调,殷周之变,本质上是不同文化精神的文明的交替演进。商在东,周在西。从宇宙观,到国家模式,再到礼,以及宗法制度,东西方都表現出不同的內涵。

在去年相当引人注目的、李硕所著的《翦商》中,复原了一场场骇人听闻的商朝人祭仪式。牧野之战后,周朝将殷商的血祭文化废止抹去,拆分商人族群,分封各种诸侯国。由此,殷周之变,逐渐完成了文明的过渡。

影视剧的偏爱

《封神演义》被改编过多次。从1990年内地版《封神榜》、2001年香港TVB版《封神榜》电视剧,再到近几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电影。

“封神榜”年年开榜,但这次《封神》三部曲的规模,远远超过以往的历次改编。

导演乌尔善表示:“从电影创作的角度,《封神》是最好的创作题材,它兼具神仙、法术的奇幻色彩和动作、战争的史诗级场景。”

除了越来越重工业化的电影投入,在各种改编中,我们其实都可以读到不同演绎中的**意味。

《封神演义》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天命论”,一切都由天注定了。

哪吒不小心射杀了石矶娘娘的碧云童子,石矶找太乙真人理论,太乙真人却以“天数”敷衍石矶:童子被误杀,主人要认命,不能追究。

就连姜子牙下山,也是受元始天尊所派:“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姜子牙苦修四十年,却成不了仙。 “天命”这个不可违抗的铁律让人觉得小说内核无情而苍凉。

而近年来影视作品中对《封神演义》的改编,恰恰集中在了对于“天命”的反击上。《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一句著名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火爆全网。在电影《封神》中,姜子牙也是心系苍生,主动请命下山。

“封神榜”由凡人掌握,让人成为了故事的核心。借用学者李天飞先生的话说:“这次政权扩容的策划者是成道的高级仙人,执行者却是一位凡人姜子牙。如果把仙人视为人类修行的最高成果的话,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开始试图介入世界秩序的维护,不再做匍匐于天神威严下的奴仆了。”

雄心勃勃的电影《封神》,想将这奇特瑰丽的中国神话全景式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虽然一下子还达不到“封神”的地步,但这种尝试不是我们一直以来所期待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5#

电影《封神三部曲》: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6#

电影《封神演义》明星阵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8#

由乌尔善导演的中国国民神话史诗《封神三部曲》之《封神第一部》的片尾曲《回归》由享誉国际的歌手、音乐家朱哲琴·Dadawa填词及演唱。《回归》一曲紧扣电影中的情感主题徐徐展开,以主角少年姬发的出走朝歌与回归西岐为主线,讲述了姬发对父亲姬昌和故乡西岐的深情,以及觉知善恶明辨是非,追寻光明与正义之光,回归心灵故乡曲折而动人的漫漫心路历程。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79#

朱哲琴演唱《封神第一部》片尾曲《回归》:

https://weibo.com/u/614204804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80#

费翔喜欢旅游,喜欢欣赏艺术。
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看到胜利女神等艺术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